部编版:八下历史《期末难点难点突破(一)》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一个主线: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线
一个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三次巨变:
(1)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是中国从古未有的大胜利。)
(3)第三次历史巨变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四个时期:
(1)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今)
六个主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5)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6)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其中新在:
⑴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的自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⑵中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⑶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⑷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等。
2、新中国成立给我们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探索和抗争最终取得的,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畏强暴、永不屈服、敢于抗争的民族。
自1840年以来,各阶层的爱国人士都进行了救国救民的努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54”“28”代表的含义?
“54”指的是当时的五十四个民族(也有种说法是代表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五十四个单位);
“28”指的是1921年党成立到1949年二十八年艰苦卓绝 的斗争。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⑴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⑵ 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⑶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等。
5、西藏和平解放给我们的启示:显示了新中国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决不允许出现分裂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现象。西藏和平解放表明了党和政府时刻注意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6、新时期促进西藏发展的措施:
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党和政府在西藏地区先后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西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⑶国家实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政策,派大批干部援藏;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修建了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鼓励和发展西藏地区工业。
⑷20世纪末,党中央提出开发西藏战略,进一步促进了西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第2课:抗美援朝
(1950-1953)
1、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正义性的认识: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朝鲜与中国唇亡齿寒,美军入侵朝鲜,使中国东北乃至全国就无法取得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出兵朝鲜,其实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故抗美援朝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2、近现代史上中国政府两次向朝鲜派兵给我们的启示:
⑴第一次: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⑵第二次: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新生的中国政府和勇敢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作战,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
不同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战争的胜负既取决于战争的正义性,还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以及人民的斗志等因素,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才能保家卫国,争取世界和平。
3、抗美援朝给我们的启示?
①要敢于打反侵略战争了
②要走群众路线
③国际主义是反帝斗争胜利的一个保证
④新政权新社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优越性。
4、人们为什么把中国人民志愿军称为“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为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保卫了国家,也为新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第3课:土地改革
(1950-1952)
1、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并在政治上实行中立富农的政策。这样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2、近代以来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瓦解的三件事:
⑴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⑵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⑶经济上: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⑴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并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资产阶级、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斗争
⑵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4、巩固新中国政权的措施有哪些(党向全国人民交出的答卷)?
①和平解放西藏
②抗美援朝(运动)
③土地改革(运动)
④镇压反革命
⑤继续追击国民党残余部队。
5、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所有制发生变化了吗?
从改革前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变为改革后的农民土地私有制。所有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改革前后都是私有制性质。
6、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1931年,中共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③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④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53-1957)
1、我国一五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⑴近代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⑵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孤立、威胁和包围,需要发展重工业以加强国防力量。
⑶受到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⑷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
2、一五计划有如此成就的原因: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人民建设热情高涨、苏联大力援助、土地改革作了准备工作。
3、对我国建立国家宪法日,你有何认识?
⑴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共同遵循的行动准则。
⑵有利于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做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
⑶有利于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价值取向,从根本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4、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民主原则。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5课三大改造
(1953-1956)
1、为什么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和平赎买政策?
这是由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的
①历史上民族资本家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国革命
②民族资本家也有拥护宪法、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③资本家有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
2、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①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过渡时期的两个主要任务;
② “一五”计划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是工业化的起步;
③ 三大改造是为了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一五”计划服务的,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
④ 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期间;
⑤“一五”计划是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3、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转变:
⑴鸦片战争: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新中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⑶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新民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4、三大改造给我们的启示?
改革要创新;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等
5、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战争、“一五”计划之间的关系
①土地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抗美援朝提供了物质保障;
②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一五”计划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6、建国后,我国是怎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
①经过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社会经济也得到基本恢复;
②“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其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③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④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956-1976)
1、探索中严重失误的原因与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①原因:
⑴对国情分析不够,
⑵缺乏建设经验,
⑶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⑷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②教训:
⑴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⑵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文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训:
①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的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阶级斗争要作科学的分析;
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④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1959-1961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原因?
党内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在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自然灾害,苏联单方面撤走专家和资金。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1981)
1、在文革中被废除的高考的恢复是在哪一年?1977年
2、文革后,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的一场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的结论?意义?大讨论的结论:
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⑵大讨论的意义:
①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思想基础。
③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发生的三大改变:
⑴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⑵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⑶对外关系,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1978-1993)
1、请举出尽量多的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关的名词。
国有企业,政企分开,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企业活力,利改税,股份制,经营承包责任制。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是我国近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同时也说明了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制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政策,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⑴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⑵第二次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⑶第三次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4、制定“三农”政策的最根本出发点: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现代化。
5、解决“三农”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2)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业补贴,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
(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发展科技、依靠科技,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
6、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目标、前提、实质、作用:
⑴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⑵目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⑶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⑷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⑸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9课对外开放
(1980-2001)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①“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指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
为了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经济特区选择有何考虑?
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③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
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3、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2-2017)
1、用一句话评价邓小平。为什么这样评价。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这样评价是因为:邓小平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他指导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
往期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