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历史《期末难点难点突破(二)》
第一部分: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1949-2006)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①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
③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和启示:
①原因:
⑴香港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⑵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⑶“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⑷全国人民的支持;
②启示:
⑴国力强盛是外交的后盾;
⑵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2、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的比较。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949-2015)
1、讨论:你如何看待祖国统一前景?说出你的理由。
前景:我对祖国的统一大业充满信心;
理由: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②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③祖国大陆经过改革开放后实力大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④“一国两制”为祖国统一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2、为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①新石器时代,远古居民进入台湾;
②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③元朝时期,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④清朝初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⑤清康熙年间,设立台湾府管辖台湾;
⑥马关条约签定后,台湾被日本占领;
⑦1945年10月25日,台湾回归祖国。
3、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基础就是: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汪辜会谈、“九二共识”等。
4、现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
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②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③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④两岸在经贸、文化各领域交流日益紧密。
不利因素:
①国际反华势力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②台独势力。
5、发展两岸关系有什么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②有利于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增强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
③有利于遏制“台独”势力的发展
④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6、青少年能为祖国统一大业做什么?
①积极拥护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③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
7、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解决港、澳、台问题时有何异同: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中,港、澳、台三个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际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高度自治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点是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8、对于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应坚持什么立场: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要坚决反对他国干涉中国内政;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等。
第15课钢铁长城
(1949-至今)
1、为什么说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保卫祖国的海疆?你能举个例子说说?
①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进攻。例如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形成了有海无防的被动局面。
②而新中国成立后,海军不断壮大有坚强的国力作后盾也有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国防力量。
2、我国为什么在和平年代加强国防建设?
最大限度地谋求世界和平是我国加强国防的一贯宗旨,必须加强军队建设,使我国具有反对和制裁侵略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卫和平。
3、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国防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发展促进国防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自然要靠国防来创造和平环境。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同时又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49-1955)
“求同存异”的含义:
(1)“求同”的“同”: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
②共同的任务:都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存异”的“异”: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1971-至今)
1、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2、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①时间:1954年4月至7月;
②身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③意义: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3、我国为什么能够在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最重要原因);
②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③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4、中美关系的关键是什么?中美两国应如何交往?
⑴中美关系的关键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中美《联合公报》和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
⑵中美如何交往:中美两国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谋合作与发展。我们既要积极吸收和利用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加快发展自己,也要对敌对势力保持高度警惕。
5、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你认为未来中日两国关系如何才能健康发展?⑴因素:历史问题、领土争端、靖国神社、中日两国的意识形态差异。
⑵在中日关系的处理上,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和平的方式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理性表达爱国热情,珍惜稳定发展的局面。我们要从大局出发,求大同存小异,以冷静协商、诚恳对话的态度来发展中日关系。同时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和原则的问题上决不妥协让步。
6、中美关系从对抗到正常化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
⑴启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长期对抗的国家,可以求同存异,发展友好关系。
⑵认识: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两国建交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中美友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了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形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1964-2015)
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研制原子弹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断;摆脱西方大国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国家的威胁。
2、新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家的独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⑵国家把教育和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党和政府的重视)
⑶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起了推动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⑷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1949-至今)
1.我国应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潮流?
①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收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使我国社会全面进步;
③树立开放的意识,培养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自身承受挫折、适应国际环境的能力。
2.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潮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①国际形势的变化;
②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
3.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①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②实行积极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
③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及外交人员的努力;
④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启示。
①主权独立是国家外交的前提;
②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
③综合国力是外交政策的后盾和保障;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建良好的和平环境;
⑤我国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5.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②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③我们今天应该继续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往期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