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

初中历史 2023-02-13

2018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

部编版: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辅助视频

1.“为雪心头恨,而今作禁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
C.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如图反映的内容是关于下列哪一事件的原始资料(  )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中共一大  
D.遵义会议
3.“学生一日不放,本店一日不开”“国家将亡,无心营业”,这些标语反映出五四运动得到了哪个阶层人民的支持(  )
A.学生  
B.商人  
C.工人  
D.市民
4.五四运动中,各个阶级和阶层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中运动后期的主力军是(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青年学生
5.“国内专电:免曹(汝霖)令已下。”据此电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6.“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闻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材料说明五四运动中(  )
A.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B.共产党的领导成为获胜的关键
C.北洋军阀政府已经土崩瓦解
D.工人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7.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8.有位西方史学家说:“《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最终没有中国的签名,他们,中国人,竟拒绝了我们,世界的统治者——西方世界的决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与会代表的积极努力
C.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
D.政府维护主权的强硬政策
9.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B.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10.(河北中考)它标志着中国人,至少是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意识的觉醒,是1840年以来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第一次全身心地投入,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即中国的政治已不再限于职业政治家范围,而扩大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层面,“它”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1.(河北中考)一首纪念某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歌写道:“神舟昏暗虎狼凶,捍卫国家意志雄。学子斗争惊列寇,豪杰攻打震华庭。反封反帝风云涌,休课休劳波浪凶。□□□□值赞颂,优良传统要扬承。”下列选项适合填在空格处的是(     )
A.五四精神  
B.长征精神
C.国共合作  
D.抗美援朝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拒签和约”是……一项重要成果,全国人民为此进行了坚决斗争。天津、陕西等地赴北京代表,在新华门冒雨伫立一天一夜。陕西学生代表屈武“长跪痛哭,以首触地有声”,激愤地说:“现在国家都要亡了,如果政府再不想办法,不答应学生的要求,我们只好以死力争。”
材料二: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材料三:英国公使朱尔典也大体同意我的看法……这场中国的民族运动基本上是合理的……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
——1919年美国公使芮恩施给国务院的报告
(1)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运动的情况?根据材料一回答“学生的要求”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6月以后这场运动出现的新变化是什么?

(3)材料三说“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指什么方式?
 
(4)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向当时的学生们学习哪些精神?
 
参考答案:
1.A 2.A 3.B 4.B 5.D 6.D 7.D
8.C 9.C 10.D 11.A
12.
(1)五四运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从以学生为主体向以工人为主体转变。
(3)和平请愿、示威游行、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写出2点即可)
(4)学习他们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精神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往期精彩分享: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检测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课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