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下历史第1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复习提纲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
2.背景:
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时间:19世纪初。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概况:
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
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4.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人民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结果)
②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一、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人:彼得一世。
3.时间:18世纪初。
4. 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上: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生活方式上:提倡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6.作用:
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的,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7.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背景(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
2.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
3.时间:1861年。
4.目的:巩固沙皇的统治。
5.主要内容: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6.意义: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③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④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局限性: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 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为总统。
3.领导人:林肯。
4.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5.转折点:1862年9月,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作用: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6.结果: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7.影响:
①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开始于1868年)
1.原因:
①幕府统治危机: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因)
②民族危机:19世纪中期,美国打开日本国门,强行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港口。(外因)
2.前提: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3.主要内容:
政治上: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号召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提倡 “文明开化” ,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4.地位:是日本从封建主义进入资本主义的重大转折点。
5.影响:
①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行列。
②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