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没有这个电影节,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看到这些进不了院线的好电影

2016-11-18 巴塞电影 巴塞电影

早在今年年初,一部央视出品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悄然在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开始走红,引发现象级关注。

 

与传统纪录片不同,这部影片的制作组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带观众走进了故宫里不为人知的那些文物修复师们。那些气度淡然却妙语连珠的故宫文物修复师傅们让那些穿越历史的文物换发了勃勃生机,在那千年历史的宫墙内忙碌的背影下闪烁着的是平凡而伟大的匠人精神。

走红于网络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纪录片在B站播出之后,迅速口碑发酵,经过口口相传,豆瓣评分已经高达9.4分,也迅速有影视公司宣布将其制作成大电影上映。

 

从早前爆红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到今年迪士尼发行出品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取得了七千万的票房佳绩,国内纪录片市场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走红,继而引发了片方拍摄大电影的项目

 

而即将于12月12日开幕的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更是国际纪录片界规模最大的活动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举办历史最长、唯一具备纪录片融资、交易功能的国家级纪录片节。

 

“如果你一直觉得纪录片不好看,那是因为你还没看到一部好看的纪录片”,广州纪录片节的主办方说。

 

细数广州纪录片节走过的十多年历程,一大批艺术价值极高的纪录片和新锐导演被发掘。他们有的人因初出茅庐便在广州纪录片节而受到肯定成为艺术大师,有人受惠于项目创投资金而得以继续坚持拍摄。

 

 

导演张以庆:纪录片不是纪实片,拍得就是我们自己!

导演张以庆在《幼儿园》的信息简介中这样写道:“在武汉的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导演张以庆

 

在32岁以前,导演张以庆有十年的时间,是在武汉手表厂当工人。以工人身份调到湖北电视台后,从事了18年的纪录片摄制。多年的电视工作者的经历,让他开始尝试拿起摄影机对准了身边社会的那些角落。

 

从第一部作品《舟舟和他的世界》,到后来《英和白》,再到屡获大奖的《幼儿园》,张以庆的作品总是引发广泛的评论与关注。

 

有评论家说他的纪录片过于讲究镜头、声音以及构图,唯美精致得不像是真实的,并且指出他片中的一些细节不真实客观。对此,张以庆反而认为,纪录片不等同于纪实片,生活也不只是过程和线性的实录,除了故事、细节之外,还有思想、情绪这样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他要做的就是形而上的表达。


 《幼儿园》为我们展现的儿童视角里的社会属性


回顾导演之路,张以庆感触颇多,长时间国内纪录片市场的小众边缘化让国内独立纪录片难以获得发行与投资支持,甚至许多纪录片导演自己都难以预计自己会还能否坚持下去。

 

转机出现在2004年,当时正在筹备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选片评委向张以庆发出了邀请。张以庆便带着这部拍摄制作耗时近四年之久的现实题材纪录片《幼儿园》来参加纪录片节方案创投会单元,没想到不仅顺利拿到了发行和投资,更是一举夺得了大会的评审团大奖。

 

国际评委认为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折射”,“全世界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纪录片虽然记录的是儿童的故事,但反映的确实成人世界里的问题。

 

如果不是广州纪录片节的认可,张以庆坦言自己也许很难坚持纪录片的拍摄,如今的他正在努力兑现十一年前年颁奖典礼上承诺,依然在坚持拍摄记录江苏南通一个木匠的家国梦——《君紫檀》。

 

导演周浩:下一部片能上豆瓣。

在当代华人纪录片导演中,周浩是非常重要的一位。


曾是新华社摄影记者出身的他,每一部作品中都带有明鲜明的记者思维的烙印。他擅长于冷静的凝视,用客观写实的视角来勾勒自身所处时代的侧写。

 

导演周浩

 

十多年来,他近乎痴迷地不断进入着“别人的生活”。2002年,他完成处女作《厚街》,此片被誉为“罕见的真实反映中国农民工生存现状的力作”。《厚街》拍的是东莞的厚街出租屋内打工者的众生相,日常起居、讨债砍人,甚至还有深沉的爱情故事。《高三》拿了香港金像奖,拍的是福建某中学的备考,琐碎、紧张、荒谬而真实,每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书记》里,他又把镜头伸入中国社会的另一面:官场,从一位基层官员的离职前的工作状态,聚焦和观察政府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厚街》用极为冷静的视角去描摹底层群众的浮世绘


由于新闻媒体记者出身和知识分子的背景,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周浩表现出对现实社会问题敏锐的洞察力、对边缘人群和底层群众的关注,极强的叙事能力和情感控制力,并且导演的作品长期以来因为对新闻焦点的关注和对社会性话题的针砭与思考引发各个阶层的关注和影响。


9年前,周浩在一列火车上认识了一位种棉花的新疆人,由此开始了拍摄一部关于棉花的纪录片的构想。在这条遍布中国、纵横跨度上万公里的生产链上,有几千万付出了很多却得到很少的普通中国人。这让导演周浩产生了拍摄棉花产业链的想法,借用这条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产业经济现象,借以关注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并以此展现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的侧面剖析。


《棉花》剧照

 

《棉花》拍完以后,周浩带着这部作品参加了广州纪录片节的展映,评论界纷纷赞扬这是一部中国现实主义力作——“纪录片中的史诗”。之后周浩又带着自己的作品去了台湾的金马奖,并连续两年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大奖。


曾有媒体采访导演周浩,他坦言自己决定自己拍纪录片的时候曾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下一部片能上豆瓣。”


《大同》帮助导演周浩二度夺得金马奖

 

如今,导演周浩已有6部电影被豆瓣网“认证上榜”,且每一部都评分极佳。在周浩导演个人最新作品《大同》里,他又一次把镜头对准了以原大同市长耿彦波,展现其在大同主政期间的改革,更是拿到了9.1分的超高分。


导演范立欣:在任何一个故事中都可以看到社会变迁


2014年的暑期档,随着一部关于“选秀”题材的纪录片《我就是我》在院线公映,导演范立欣也第一次站在了舆论的焦点上。

 

也许,导演范立欣的名字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熟悉,但是只要是听说过的人,一定知道这三个字的重量。作为中国首位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奖两项大奖的一位导演,他手下做出的一个个作品都是有质有量,口碑颇丰。

 

导演范立欣

 

 现年39岁的旅加华人导演范立欣出生于湖北武汉,从事纪录片拍摄已经有18年。2009年,范立欣带着自己独立制作的纪录片《归途列车》参加了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展映单元。


《归途列车》里讲述的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浩大的迁徙——春运回家的故事 


《归途列车》被称为“中国春运纪录片”,讲述在广州打工的一家打工者张昌华一家3年来春节期间返家探亲的历程。夫妇俩为了子女到广州打工,但女儿选择退学,离家成为新一代的打工妹,从广州的服装厂到深圳的夜店,一次次选择刺痛了父母的心。

 

影片用镜头聚焦小人物命运,包括农民工在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客观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普通农民工的境遇。对于身处当代中国的每一个人,看完此片一定都会感同身受。


 

导演范立欣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农民工有选择的权利,他们不会只在春节回家”,自己只是尽可能的要用镜头来纪录下最真实的中国社会里的现象,“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有更大意义的,在任何一个故事中都可以看到社会变迁”。

 

《归途类车》的拍摄时间长达三年,中间所遭遇的艰辛和困难也很多,并且由于资金短缺,让他数度想要放弃。直到在广州纪录片节上,他的项目得到了评审的认可,并最终筹集到了继续拍摄下去的资金。

 


“广州(纪录片)节就像打开了一扇窗。你知道外面的人是怎么玩儿的,他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和空间。”《归途列车》导演范立欣回忆他在广州纪录片节的经历说。

 

关于未来的国内纪录片发展,范立欣认为,中国独立纪录片从最早吴文光的《流浪北京》开始,历经十余年应当进入成熟和创新的阶段。


《流浪北京》被认为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启蒙之作


纪录片之所以迷人、并成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方式,关键在于它的真实性、批判性。不论如何创新,范立欣认为这一原则不能丢。纪录片内核不变,但外形应该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这包括讲故事的方式、摄影及剪辑方式。

 

 

结语:如今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国际性最强的纪录片影展,广州纪录片节作为国内首次引进这一国际市场模式的平台,多年来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中国纪录片新锐导演,主办方希望发掘和推广更多的国内优秀纪录片走向大众,艺术电影也能够被院线所接纳。




↓ 阅读更多 (点击直达) ↓


对谈实录|娄烨:法国新浪潮电影对我影响很大

《黑镜》第三季:人类与科技关系的再一次严肃思考

《行尸走肉》终于回归了,然而编剧虐哭了所有人

金马影展选片指南:这20部电影不看就亏大了

这才是骨灰级影迷!IMDb创始人公布私家Top10片单


☉ 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回复“转载”可查阅相关细则。

☉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menglu-white

☉ 投稿邮箱:1848907477@qq.com


长按下图二维码并识别关注

巴塞电影(ID:MovieBase)

独家专访 | 热映热评 | 推荐片单 | 迷影世界 | 影迷福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