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观四百论讲记(十五)

2016-05-22 益西彭措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破我执品第四

 

《中观四百论》的前四品,引导的是“于所知断非理之方便的瑜伽”,分别断除的是常、乐、净、我这四种非理作意或颠倒执著。前面已经学完了前三品,下面来学第四品——“破我执品”。

总的来说,所断分为我见和我慢两种,其中我见又称为萨迦耶见、身见等。它们既属于执著,又是根本烦恼。在十种根本烦恼中,我见是五种见烦恼(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一,我慢则是五种非见烦恼(贪、嗔、痴、慢、疑)之一。

那么我见和我慢具体有什么危害呢?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辨中边论释·日光鬘》中这样讲到了我见的危害:“以执我萨迦耶见,当现前灭谛时,以疑我断灭等心生怖畏而不入解脱”,即在即将现前灭谛时,以我见力害怕自己断灭等,内心生起怖畏,而不入解脱。当然在这之前,我见一直在产生着危害,比如人在荒漠中孤独地行走时,心中会自然生起恐惧,这时我执凸现了,恐惧我灭亡。并且种种的烦恼也是依靠我见而产生的。那么我慢的危害呢,全知是这样说的:“以慢能障了知萨迦耶见的过患”,比如觉得自身有功德,很了不起,这时住在慢中,就障蔽了知我见的过患。它们的对治法,分别是彻底断除种子的对治,和压制现行的对治。

我慢能障碍我见的对治,可见要对治我见,首先要对治我慢。因此圣天菩萨在第四品中,专门来引导对治我慢的瑜伽方便,而彻底断除我见种子的瑜伽方便,则在本论第十品“破我品”中宣说。

凡夫虽然生起了我慢,自己却很难发觉。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说:我慢和嫉妒是最难被发觉的。又因为我慢是根本烦恼,所以所有的凡夫,无论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乃至于乞丐,也都具有我慢。相对而言,权势地位越高的人,我慢就越可能产生,所以本品是以最容易产生我慢的国王为例,进行分析和引导。真正有无伪出离心的修行人,对于国王、龙王、转轮圣王等的福报一点也不会有羡慕之心,但是一般的世间众生,则会对国王等的福报产生耽著。那么圣天菩萨在本品就告诉大家,即使是被世间人所羡慕的国王,也根本没有产生我慢的理由,那么福报还比不上国王的人,就更加没有生起我慢的理由了。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根据自己在工作、生活、修行中所担当的角色,以及自己的出身、地位、能力等等各个方面,与法义进行具体的对应和类比,从而来反省和对治掉自己的我慢。

 

丙四、断我倒方便之瑜伽分三:一、略明自性;二、广明其理;三、障治摄义。

 

本品的二十五个偈颂分为三部分,其中“丁一、略明自性”和“丁三、障治摄义”各占一个偈颂,其余二十三个偈颂都归在“丁二、广明其理”上。

下面圣天菩萨首先来阐明我慢的自性,以及我慢的不合理性。

 

丁一、略明自性

 

我我所骄傲,世智者谁起,

以一切有情,诸境皆共故。

 

颂文直解

首先,在三世间中,除了某些愚人之外,智者有谁会生起我是这个世间权贵的骄傲,或者这些地方属我所有的骄傲呢?原因是,对于一切有情来说,这所有的事物,都是有情共业所生的缘故,所以是大众共有的。

 

释义

我慢的自性是什么呢?就是“我我所骄傲”,也就是基于我和我所的执著,而产生出的骄傲。《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中也说:“我慢者,谓于五取蕴观我我所,心举为性。”其中“于五取蕴观我我所”,就是产生我见,也就是说,凡夫在我见的基础上,对于我或我所,心生高举,也就是生起骄傲,这就是我慢。

我见本来就是错误的,所执的“我”,如同石女儿,根本就不存在,那么我慢,就像是觉得石女儿是最漂亮的,就更加荒谬了。比如,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或者认为我是权贵、我很聪明、我很漂亮、我很精进、我持戒很严等等,然后内心高举,有优越感,觉得别人都不如我,看不起别人,这种就是根据“我”而产生的慢心;或者认为这些地方属于自己,这些人是自己的弟子,这些功德是自己做的,我唱诵的声音很好听,我说的话很有份量,我的名声非常响等等,然后心中沾沾自喜,这就是根据“我所”而产生的慢心。

但是,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种我慢是愚痴可笑的,所以说“世智者谁起”。佛菩萨是最伟大的,历代的高僧大德断证功德,以及他们的智慧、慈悲心,和弘法利生的力量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他们一刹那都不会产生我慢。我慢为什么是愚痴的呢?原因就是“以一切有情,诸境皆共故”。就是说,世间上的一切现象,无论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还是高楼大厦、智能电器,这些都是众生的共业所感得的,乃至于路边不起眼的一草一木,或者最新的一种科技发明,也都是众生共业所感的结果。任何一个众生,都无法凭自力感得这样的依报。这就像一片森林,是所有树木聚合的结果,而不是其中单独某一棵大树的功劳一样。既然这一切都是众生共业的果报,那又有谁可以单独据此为傲呢?

有的人会想,虽然这个世界是众生共业的果报,但是自己的别业比别人强,比如拥有比较多的权力、财富等等,也就是福报要超过别人,那这也是可以值得骄傲的地方吧?

确实有人会因为自己的福报而产生我慢,但是,如果将眼光放远,他就不会这样看了。因为业力是在无常变易的,一个人虽然在某一时,会因为福报而拥有权势,但是福报是有限的,会有耗尽的时候,这样就难免会遭受到“无常四际”,而失去这种权势。再加上众生因为缺乏因果的正见,所以在福报具足的时候,往往利用权势,比其他的人造下更多、更严重的恶业,使得来世不但失去了权势,甚至还会落到三恶道中去感受苦报。

《四百论广释》中讲了一个公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位演员,一会儿扮演国王,过一会儿扮演大臣,接着又扮演婆罗门、主人、仆人。他轮流扮演这几个角色,其中并没有一个角色是固定不变的。同样地,众生也因为业力的推动,而在五道中不断地流转,包括权势在内,没有任何东西是恒常不变的。因此一个具有智慧的人,就不会因为一时的权势,而产生出我慢。

这以上指出了我慢的自性,以及我慢不应理的理由。下面就来引导对治我慢的具体方法。

 

丁二、广明其理分三:一、断世间权贵之我慢;二、断法政自在者之我慢;三、断胜种姓者之我慢。

 

这三个科判中,世间权贵是指身居高位的人,法政自在者是指拥有威权的人,胜种姓者是指出身高贵的人。

 

戊一、断世间权贵之我慢

 

设问:国王是世间的权贵,掌控着国内一切事务,所以国王生起我慢也是合理的吧?

 

六分雇公仆,汝有何所骄,

随所负责任,要待他授给。

 

颂文直解

所谓的权贵,只是往昔被众人雇为公仆,来为众人守护田地,并授以六分之一的收成,仅此而已。那你为何还认为自己是世间的权贵,而产生骄傲呢?并且国王所肩负的职责,都是民众所授予的。因此国王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自在权力。

 

释义

国王是如何形成的呢?《俱舍论》的颂文中说:“劫初如色天,后渐增贪味,由堕贮、贼起,为防固守田。”在劫初的时候,光音天的一些天人下到人间,刚开始他们仍然像在光音天上一样自在生活。后来因为渐渐贪吃地上的美味,人们的色身就逐渐沉重。之后福报逐渐减少,烦恼逐渐增盛,有人因为贪婪,开始储存自然香稻,导致自然香稻减少,于是大家把田地给均分了。之后又有人开始偷人家田地里的香稻,于是众人商议,请一有德之人,作为田主,他的职责是保护田地,并授给他六分之一的收成。这就是国王的起源。

既然国王是民众用六分之一的收成所雇用的,那么他就是被民众雇用的公仆,用现在话来讲,就是一个为民众打工的人。他的权力,全部是民众所授予的,那他还生起这个国家都属于自己所有的傲慢,就完全不应理了。

而且国王虽然具有威权,但是他所做的事情,都是需要臣民们的配合。离开了他的臣民,那这个国王就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了。这也是国王不应该生起傲慢的理由。

《四百论广释》中举了这样一个譬喻。一个国王出兵去征战,在经过野外荒原时,让一位低贱种姓的人来带路。这个人虽然一路上引领着国王与军队前进,但是他是以此来谋生的,所以不应该因此而生起自己高高在上的傲慢。同样地,国王虽然领导着全国,但是他也是以此而谋生,所以也不应该生起高高在上的傲慢。

设问:国王有绝对的权力来作财富的收集和布施,所以还是有资格生起骄傲吧?

 

答:

如佣得所得,思主为施者,

主给所应给,自矜为施主。

 

颂文直解

犹如佣人得到了报酬,尽管这是他们应该得到的,但是会觉得这是主人布施给他们的。同样主人支付了所应该支付的报酬后,也会很骄傲地觉得自己作了布施。其实主人的骄傲是不合理的,主人与佣人是相互观待的,不可能存在完全自在的布施者。

 

释义

国王可以收集和发放财富。但是前面说了“随所负责任,要待他授给”,就是说国王的权力是民众赋予的。财富呢,也是民众自己创造出来的,是属于民众的,国王只是代为收集、代为管理、代为发放而已。因此民众在通过劳动,获得自己应得的报酬时,不应将财富视作是国王所赐予的。国王也不应该将自己视为是布施者,而觉得高高在上,要知道这是把本来就属于民众的财富,发放给民众而已。而且国王还应该感谢民众为他提供了六分之一的收入,使他不需要进行其他的劳动,只需专心进行管理。

设问:国王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生活上极尽奢侈,所以生起傲慢也是不足为怪的吧?

 

答:

余视为苦处,汝起颠倒念,

以他事存活,汝由何生喜。

 

颂文直解

其他人明明视为是做仆人的痛苦之处,你却对此生起了颠倒的念头,认为是快乐。你需要为他人长期劳作才能得以存活,这又有什么可以值得你欢喜的呢?

 

释义

有的人特别羡慕国王、国家领导,或者有钱的老板、明星们的生活,认为他们吃香的、喝辣的,坐豪华汽车,经常乘坐飞机穿梭于各个城市之间。但是这些光鲜外表的背后,是他们所背负的巨大压力,他们每天要处理很多棘手的事情,要付出远远超过其他人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国王是为民众劳累,老板是为了客户、员工劳累,明星是为了观众劳累。因此,他们并没有什么可以引以为傲的地方,这样劳累的生活,也不值得其他的人羡慕。

如果有利他的慈悲心,去做有意义的事,那当然是做得越精进、越劳累越好。但是如果是为了虚荣,为了面子的好看,为了我慢,去做那些劳累身心的事情,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这以上是针对具有高位的世间权贵的引导,接下来是针对法政自在者,即拥有巨大权力的人,引导他们来对治我慢。

 

戊二、断法政自在者之我慢分三:一、断总护世自在者之我慢;二、断分别法自在者之我慢;三、断大英勇自在者之我慢。

 

己一、断总护世自在者之我慢分二:一、正说;二、明以此离非福之方便。

 

庚一、正说

 

设问:国王是民众的保护者,如果没有了国王,那么世间的规则就没有人遵守,这将会损害到众生,所以国王是完全可以值得骄傲的吧?

 

答:

王是护世者,亦为世所护,

由一而生骄,余何不离骄。

 

颂文直解

相比于民众而言,国王是保护他们的人,但同时,国王又需要被民众保护。如果根据其中的一点而生骄傲,那为什么不去根据另一点,而远离骄傲呢?

 

释义

保护民众是国王的职责,同时,国王自己也需要被民众保护。比如现在的各国领导人都需要雇用保镖,来保证安全,所以民众也保护了国王。这种保护,是双向的。因此,国王自己还是没有值得骄傲的理由。

在家庭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丈夫向妻子抱怨说:“我在外面干活挣钱,累得要死,而你却只待在家里享福,什么事也不需要做。”他的妻子回答说:“那你来做一做我在家里的事情,做一天一夜后,你就会知道了。”这位丈夫做了一天一夜后,果然知道了妻子所做的家务也是非常繁重的,正是因为妻子在家里辛苦劳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才能使他安心在外挣钱。知道了实际情况,他的傲慢心就消失了。

同样地,比如一位法师觉得已经为居士们讲了不少法,因此心里很是自得。那就应该从另一角度来想想,自己并没有从事世间的工作,饮食、衣服等的来源,都是居士们供养的,这样就理应去回报众生,给他们讲法。如果能考虑得更长远一些,观察到从前的多世累劫中,众生无一例外,每位都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因此回报他们完全是份内的事,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这样想了后,就会远离我慢。

设问:国王就像保护他自己的儿子一样保护了民众,很胜任他的职责,而且国家中有人行持善业的话,国王按理也可以获得所有这些善业的六分之一福报,这样国王获得的福报就很大,因此国王也足有理由傲慢吧?

 

答:

种中喜自业,存活者难得,

若汝获不善,汝难得善趣。

 

颂文直解

然而在当今五浊恶世,各个种姓中的老大,都无法避免不善业,因此不造恶业,而欢欢喜喜从事自己的职业而存活的,已经非常稀少了。如果你接触了恶友,就将获得他们的不善业,因此你后世连生善趣也很困难。

 

释义

在五浊恶世,人们的道德水平下降,烦恼越来越增盛。《瑜伽师地论》中是这样介绍五浊中的烦恼浊的:“如于今时,有情多分习非法贪、不平等贪,执持刀剑,执持器仗,斗讼诤竞,多行谄诳、诈伪、妄语,摄受邪法,有无量种恶不善法现可了知,昔时不尔,是名烦恼浊。”意思是说:现在的大部分有情,生起了对杀盗淫妄等非法事的贪心,以及对贪嗔痴等恶行深生耽著的不平等贪心。并且身喜欢持刀剑器杖等武器;语喜欢争吵、斗讼,以及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谄诳和欺诈,经常打妄语;意中则充斥着各种邪恶。

正因为烦恼炽盛,所以末法时代的人行持的恶业多过善业。那么国王管理着国家,在分享国民的六分之一功德的同时,也一样要承担国民六分之一的罪过。而国民产生出的罪过远远大过功德,国王要承担如此严重的过失,而且这样的过失每天都在不断累加,那这样的国王,后世怎么还能指望投生到善趣呢?

《四百论广释》中说:麻风病人应该好好治疗,但是他不但没有服药,反而去吃了具有发性的鱼和牛奶,这就大大加重了病情。这里病人对应国王,麻风病对应他们自己造下的恶业,服药表示忏悔,吃具有发性的鱼和牛奶,对应要承担全国六分之一的恶业,加重病情对应只能投生到恶趣。

设问:国王是一国之君,控制着全国,这样还不可以傲慢吗?

 

答:

若由他使作,世说彼为愚,

如汝随他转,更无有余者。

 

颂文直解

总之,如果自己没有自由,而需要听从其他人的指使,才能做护田等仆人的事,这样的人就会被世间人称为愚人。在这个世上,像国王这样受别人控制的人,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

 

释义

国王表面上掌握着一切的权力,但是实际上他一个人不可能了解和掌握全国那么多的事务,因此他必然要依赖身边众多的辅佐大臣。于是他只得听从大臣们的计策,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都需要按照大臣们的意图行事。因此,实际上他是受大臣们控制的,是大臣们的一个傀儡。作为一个傀儡,又有什么值得傲慢的呢。

世间企业的老总们也是这样的情况,他们需要依赖很多下属,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方案的决策。既然很多事情都是由下属来决策和完成的,并且往往还受到下属的欺骗和蒙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认为自己能力超强而骄傲自大,就非常地可笑了。

 

庚二、明以此离非福之方便

 

这一科,就是在前一科“正说”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教导国王远离恶业的方便。

设问:因为全国民众都需要国王来保护,所以国王傲慢也是合理的吧?

 

答:

要由我保护,取世间工资,

若自作罪恶,无悲谁同彼。

 

颂文直解

国王认为世间要依赖自己来保护,而特别傲慢,并取走了世间民众收入的六分之一作为工资。但如果他做的是杀人、绑人、打人等的严厉惩罚,造下的是种种罪恶之业的话,那么哪里还会有这样没有悲心的罪恶之人呢?

 

释义

国王为什么觉得傲慢呢?因为他认为民众需要自己去保护,说明自己很伟大,所以他也觉得民众六分之一的收成,是理所应当付给他的。其实国王收取了报酬,保护民众就是他应尽的责任了,他应当尽职尽责地来保护民众,而不应该产生傲慢,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如果本来应当来保护、服务民众的国王,反而用杀人、鞭打等的手段来压制民众,那他就成了最没有慈悲心的人了。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肉贩在砍骨头时,一颗骨头碎片迸进了眼睛里。他去看医生,医生给受伤的眼睛用了药膏,来减轻不适,但是没有将骨头取出来。不久肉贩的眼睛就又发炎了,前去看病的时候,医生同样只用药膏,没有取出骨头。这样周而复始,肉贩大部分的钱都被医生赚去了。有一天医生去别的地方看病了,医生的儿子来给肉贩看病,他直接将骨头取了出来,去除了病根。这个医生是奸诈的,故意不把肉贩的病治好,让病人反复就医,既遭受了身心的痛苦劳累,又浪费了钱财。同样,国王如果也利用手中的权力,来盘剥民众的财富,而不是真正地保护民众,那也是一种恶业。

权力容易让人迷失,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无论是出家人的僧团里,还是世间的单位、家庭中,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人,要警惕自己是否因权力产生了傲慢。要知道权力,是用来服务大众的,而不是用来产生我慢等烦恼的。应该如理行使权力,尽职尽责,这样才不会错乱了因果。

设问:虽然如此,但是至少罪犯是应该得到严惩的,国王如果不严惩罪犯,民众将会受到损害,因此国王惩罚罪犯,是为了保护民众的需要,这不会是恶业吧?

 

答:

若作罪众生,非是所悲愍,

则愚夫异生,皆非所庇护。

 

颂文直解

如果犯下偷盗、欺诈等罪恶业的众生,不应该被悲愍,而应该得到严惩,那么你以及所有愚痴的异生,也都不应该得到庇护,因为这些异生多多少少都会作罪业的事。

 

释义

在五浊恶世,作恶造罪的人并不少见,但是国王不能把这当做理由,来对他们滥施刑罚。国王受民众奉养,理应殚精竭虑为民众服务。民众中,当然也包括那些犯了罪业的人,因为在给国王的报酬中,也有他们的一份,国王同样应该感恩他们、保护他们。而且这些人之所以造下恶业,主要是因为他们受非理作意导致的烦恼所控制,非理作意和贪嗔等的烦恼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所以国王应施以仁政,对于那些不信因果,烦恼炽盛,胡作非为的人,应该尽量运用各种方便去开启他们的智慧,转变他们的见解,让他们主动改正错误,主动对治烦恼,走上断恶行善的正路,这才是对他们的最好保护。如果因为他们造了罪业,就不应该被慈悲保护,那么所有愚痴的异生,也就是那些具有非理作意、被烦恼控制的人,就都同样不应该被慈悲保护了。而且,连国王自己也是愚痴的异生之一,因为国王受民众的恩惠,但是他非但不保护民众,反而还折磨他们,这种行径,和那些江洋大盗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国王也同样不应该被保护了。

设问:的确如此,但是为了庇护世间,对于暴徒处以严惩是不构成罪恶的,往昔的国王们不是已经在 关于君规的法典中这样规定了吗?

 

答:

自生欢喜因,随处皆非无,

由教等为因,不能灭非福。

 

颂文直解

有人积累不善业,自己非但没有后悔,反而还找来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让自己欢喜。这样的人非常之多,随处都可以找到。比如说,很多以杀鱼、杀猪等恶业谋生的人,他们说这些杀生之业是自己种姓中产生的,而且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生计,因此并不是非福业。国王以这些教作为根据,也同样是找了一个让自己高兴的借口而已,并不能灭除非福业,因此应当精进不懈地断除罪业。

 

释义

造恶业的人,因为心里发虚,所以,会从世间法典等的地方,找来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来让自己心安。但是一个人所作之业是否正确、合理,并不是世间的法典所能决定的,唯一能决定的,就是之后所感受的果报,能引生福报的,就是福业,也就是善业;能引生苦报的,就是非福业,也就是恶业。

寻找借口,是世间耍小聪明的人经常使用的伎俩。杀生是非常严重的恶业,为什么呢?因为杀生直接断除了众生最最珍惜的命根。但是以杀生为业的人,或者贪图肉食口味的人,就会故意找些借口,比如辩解说这是一种职业,或者说动物就是上天安排给人吃的等等。但是当他们在后世因为杀生而遭受猛厉果报的时候,他们就会知道这些借口就都不起作用了。

在现在社会中,守持清净的戒律并不容易,因此有的人为了让自己安心,就凭空说一些没有根据的话,比如说要符合现在的形势,戒律也需要改变。其实戒律的开、遮、持、犯是有严格规定的,守戒就是守戒,犯戒就是犯戒,后代的修行人根本没有能力和资格对戒律进行变动。

即使是拦路抢劫的强盗,也会编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强盗被抓住后,往往就会说什么上有老,下有小,是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才来抢劫的。

可见为自己的恶业找借口,是非常普遍的,确实是“随处皆非无”,古今中外到处都有。但是这些耍小聪明的人,如果能像具有宿命通的瑜伽士那样,知道今后将会感受的果报的话,他们就不会那么信誓旦旦地为自己的恶行辩护了。

对于国王来说,即使君规的法典中提到了需要严惩罪犯,这也不是他能这样做的理由,因为制定这些君规的,是世间的凡夫,他们并没有出世间圣者那样的殊胜智慧,更没有佛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心。而且月称菩萨说,即使是印度古代的那些君规法典,也指出这种严惩的方法,不是有利益的方法,因为对这些罪犯造成了损害。

月称菩萨举了这样一个公案:有一个人,上一顿饭还没有消化,就想吃下一顿了。他去问一些婆罗门,是否可以接着吃?婆罗门回答说可以。他又问了是否可以喝酒、睡觉等等,他们也都回答说可以。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但是之后,他觉得浑身难受,于是只得去看医生。医生问他干吗要那样做?这个人回答说,他每次做事,都要问过别人的意见。但其实呢,是他自己贪吃、贪喝、贪睡,问别人只是给他提供心安理得的借口而已,但是做了后,他就感受了痛苦。同样地,国王也是因为自己想做杀人等的恶业,而去罗列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而已,那么在后世,国王同样也会感受到这种恶业带来的痛苦。

这以上教导了国王不能利用权势恣意妄为,惩罚民众,因此来断除国王将自己作为民众保护者所滋生出来的总的我慢。下面是断除国王作为法自在者所滋生的别的我慢。

 

己二、断别法自在者之我慢

 

这里的法,是指国法;法自在者,即是能自在行使国法的人。下面偈颂里的法,则是侧重于善法、善行的意思。

设问:如果国王保护好了民众,那是善莫大焉,单凭这一点,他就可以获得升天的善报了吧?

 

答:

若谓正防护,国王便为法,

烦恼诸匠人,何缘不成法。

 

难词释义

烦恼:此处并非指贪嗔痴等烦恼心所,而是指疲惫不堪、劳累的意思。

 

颂文直解

如果因为国王为民众提供了正防护,由此就认为这是国王的法,国王就积累了善行,能往生善趣,那么那些在挖地,或制造武器而疲惫不堪的工匠们,为何不是在积累善行的善法呢,他们也应成在积累善行了。

 

释义

所做行为的性质,是由当时的发心决定的,而不由具体的行为决定的。发心是善的,那么行为就善,发心是恶的,行为就恶,发心是无记的,行为也就是无记的了。

做普通工作的工匠们,或者在工地上挖土的工人们,他们辛勤地劳动,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是为了赚取工资,为了养家糊口,因此没有人会认为他们是在行善积德。同样,对于国王来说,接受了民众的酬劳,因此保护民众并不是在行善积德,而是他应尽的责任,如果他没有做到应尽的责任,那就是他的失职了。

如果工匠们具有慈悲的发心,用手头的工作在利益他人,那么他们的工作才算得上是善行。同样,国王只有生起了利益民众的慈悲之心,那么他的行为,才能算得上是善行。

《四百论广释》中说,克什米尔人为了保护城市,开挖了一条壕沟。尽管壕沟是为了保护城市,但是工人们为了工资而去干活的话,就并不是善行。又说:武器可以用来保护民众,但如果制造武器的人,没有保护民众的发心,那这种行为也并不是善行。

从这里大家也应该知道,首先具有一个为他人服务的清净发心,非常重要。这就能够让你在平常庸庸碌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能积累到福报。大乘弟子的目标,当然是要生起菩提心、实现菩提心,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要一下子生起彻底牺牲自己,服务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的发心,是并不容易的,因此先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做起。在家里,不要突出自己,串习我慢,而要真心实意地把家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前面,为他们服务;在单位里,要本着利益客户、同事,服务客户、同事等的发心,主动、积极地把工作做好;在寺院中,要本着利益、服务这些能接触到的僧众和信众的发心,为他们增上顺缘,减少违缘,来把大家共同的闻思修行搞上去。利益众生这个词非常地大,因此容易变成口头禅,如果大家首先来利益身边的人,为他们做好身边的事,这才是利益众生的开始,否则,口上说得再好听,也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设问:虽然保护民众是国王应尽的职责,但是毕竟民众依赖于国王,因此国王还是与众不同,民众不能随便去评说吧?

 

答:

世间依国王,国王尤可诃,

喻善诃有爱,普为世间母。

 

颂文直解

一般来说,世间依赖国王来保护,但是国王没有善法,应被世人呵斥,因为国王以严厉的惩罚之业,具有损害。譬如圣者会呵斥如母的三有之爱,因为爱是一切有漏世间产生的根源,会把世间众生安置于三有的苦之中。

 

释义

民众确实依赖于国王,但是这种依赖,并不是信赖和服从国王的理由。原因是:一、国王本来就是民众雇用的;二、国王拥有权力,所以会滥用职权,对民众作严厉的惩罚,造下恶业。民众可以信赖的国王,是真正具有慈悲之心,以正法来治理天下的转轮圣王。

依赖并不等于信赖。比如十二缘起支中说,众生是依赖于爱,才流转于轮回的,但是众生并不能信赖爱。大家学过十二缘起支的话,就会知道,不离爱的贪,和乖离爱的嗔,就如同众生之母。正是这种烦恼的爱,让众生一直在轮回中饱受痛苦的逼迫,所以众生不能信赖它。那么国王,也是民众的依赖之处,就像众生之父一样,但是国王会对民众作种种的损害,因此他和爱一样,也不能被信赖。这样一比较,大家就可以看出,就像圣者会呵斥爱一样,智者们也应该呵斥国王,对国王进行监督。这样的呵斥和监督,对国王有利,可以断除他的我慢心,不会造下罪业,对后世有利益,另外对民众也有利,能让国王尽量调整发心,以清净心、慈悲心来帮助民众,给民众带来幸福快乐。

《四百论广释》中说:有一群商人被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他们的生活所需,依赖于其中一个商人提供。但是这个商人漫天要价,就受到了众多商人的呵斥。同样地,国王虽然是保护者,但是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利,这就理所应当受到呵斥和监督。

大家从中也可以体会到,无论在家里、单位里,或者在出家僧团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你的贡献,或许比别人大,你的地位,或许比别人高,但是别人都可以对你提出批评。也许有人会说,那我的功德也比别人大,别人怎么有资格说我呢?要知道功德不是用来生起傲慢的,功德是为自己后世做资粮,利益的纯粹是你自己,如果你生起了慈悲心,愿利益众生,那就更不应该生起傲慢了,因为这不是和你利益众生的发心正好相反了吗?

设问:那么国王如果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对民众如理管理和保护,那这是他的善行了吧?

 

答:

非愚不得王,愚人无悲愍,

国王虽护者,无悲不住法。

 

颂文直解

总之,国王难以具备善行,王位是导致傲慢及放逸的根本,所以非愚的智者们不会去追求,因此他们就不会得到王位。愚人贪欲很大,他们会去追求,但是他们又没有悲愍心,因此他们当了国王后,虽然看起来是世间的保护者,但是因为没有悲愍,哪里能具有善法呢?根本就不会有!

 

释义

智者们经过观察,知道因为大权在握,所以王位会让人傲慢,让人沉溺于五欲六尘的放逸之中,并且会放弃慈悲,变得越来越残忍。一个原本谦卑、洁身自好,并有慈悲心的人,如果当上了国王,那么他极有可能经受不住权力所带来的巨大诱惑。当他不断听到有人来称扬赞叹,他也就分不清东西南北,就上了这些另有所图人的当了,真的以为自己英明卓越。他还会凭借手中的权力,去千方百计地搜刮钱财,并且当他有大量的财富可用,有大批的美女可挑的时候,他就抵挡不住诱惑,追求这些原先放弃了的物欲享受去了。还有,当他遇到不愿服从的人,他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对付他们、损害他们,并且这样的习气会越来越强,这样他的慈悲心最后也会消失,也变得异常残忍了。

所以,一个出离心、慈悲心还不稳固,甚至还没产生的世间人,得到了王位后,就会被王位俘获,变成一个造作种种恶业的人。这样他的后世福报,也因为得到王位而断送掉了。所以除非是佛菩萨化身,否则在现在的五浊恶世,是不可能产生既有智慧,又充满慈悲的国王的。因此就像第一品中所说的“何故自为质,造作诸恶业,汝定如智者,对我已离染”那样,真正的智者,在对自己的执著和烦恼还没有有效对治,后世还没有把握之前,是会远离王位这个危险的职业的。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上师法王在教导我们不能追求权力、名声时说,他老人家一刹那也不对世间的权力产生执著,如果对弘法利生没有利益,即使给一个联合国秘书长的职位,他老人家也不要。这是上师法王为了让我们放下贪著,而有意这样强调的。具有因果正见,具足出离心、慈悲心和智慧的人,就会像上师法王那样,因为名利和地位会让人造恶业,既害自己,又害他人。

曾经有个国王,他的一个大臣收不上税,被国王呵斥了。这个大臣和一位好友谈起这件事,好友就唆使他用暴力征税,于是他就开始压榨民众,用暴力迫使他们交税。不久,国王任命了大臣的那位好友,他为了取悦国王,使用了很多迫害的手段。到后来,他无法用武器来消灭那些抗税的民众时,他甚至纵火烧死了他们。那场大火烧死了成千上万个众生,国王对此很满意,奖励了他一幢房屋。所以权势可以让人变坏,好的人,当了大臣,或者国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统治,就会失去悲愍心。

所以大家要好好观察自己。大的权力会让人产生大的堕落,小的权力会产生小的堕落。在家庭、工作、修行的场合,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安排一些人有一定的权力,方便进行管理。而在有了权力之后,要清楚自己拥有权力的目的是什么,而不能骄傲自满,开始对别人颐指气使起来。

那么不应该产生傲慢,人们又应该怎么来做呢?在社会、家庭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孟子所提出来的“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这五伦十教,核心就是慈愍,当大家互相都心怀慈愍,充满善意,为对方利益着想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五伦十教这样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大家不要拿这样的标准,来对照别人,找到别人的差距后,去横加指责,这样不会减少自己的过失,只会让混乱的社会更增加了一层混乱。大家应该先把自己应该做的那一份做起来,这样这个社会至少已经清净了一分。

虽然大家不是国王,但是不具足五毒烦恼当中的傲慢的众生是没有的,因此要用这些教言对照自己,断除掉自己大大小小的傲慢心,对别人要有尊重心、恭敬心、感恩心,这非常重要。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观看对应《中观四百论》23、24讲记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