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化学人的瓶瓶能摇出一切,烧碱实验能否鉴别酒精勾兑酒?

2016-09-17 黄微 化学加


来源|食安小屋(化学加获授权转载) 编辑|化学加

导读

这次咱们来聊一聊白酒,起源于知乎网上一位知友的问题:白酒烧碱实验的结果可靠吗?作为经常检测白酒的“专业人士”,感觉如果不好好回答这个问题就对不起我的这份工作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给大家讲讲一些白酒的基础知识(当然啦,没有耐心的同学可以直接跳至结论部分)。


一、白酒的定义


白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金酒、朗姆酒、白酒)之一,为中国特有,具体定义为:以粮谷为主要原料,用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


二、白酒的分类


2.1 按发酵工艺分为:


固态法白酒:以粮食为原料,采用固态(或半固态)糖化、发酵、蒸馏,经陈酿、勾兑而成,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具有本品固有风格特征的白酒。


液态法白酒:以含淀粉、糖类的物质为原料,采用液态糖化、发酵、蒸馏所得的基酒(或食用酒精),可用香醅串香或用食品添加剂调味调香,勾调而成的白酒。


固液法白酒:以固态法白酒(不低于30%)、液态法白酒勾调而成的白酒。


2.2 按使用的曲分为:


大曲酒:以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的白酒。


小曲酒:以小曲为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的白酒。


麸曲酒:以麸曲为糖化剂,加酒母(酿酒干酵母)为发酵剂,或以麸曲为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的白酒。


混合曲酒:以大曲、小曲或麸曲等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的白酒。


2.3 按香型分为:



*除了表中所列的种类外,还有其他香型,在此并未一一列出。


回到问题上来,提问者想问的是用烧碱实验能否区别勾兑酒和酿造酒,可是,从以上基础内容我们可知,不管是什么发酵工艺生产的白酒,不管是什么香型的白酒,他们的最后都有勾兑这一步,难道所有的白酒都是勾兑酒吗?


当然不是这样的。以上的“勾兑”其实并不是提问者所说的“勾兑”(此处用“勾调”这个词更好),而是一个调香调味的过程。勾调的真正含义是在同一香型白酒中,用不同质量不同特点的酒按不同的比例掺和,使白酒的“色、香、味、格”等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协调与平衡。这是因为,即使同一批发酵出来的酒,香味和质量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必须通过勾调协调香味,统一口味,才能使每款产品拥有固有的风味。而题主所说的“勾兑酒”应该指用酒精勾兑而成的白酒,这一点需要注意。


要想知道答案,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亲手做实验了。工作之余,我抽空把这简单的小实验做了一遍(默默地赞了自己一下)。


实验内容


实验试剂:

100%乙醇,分析纯;浓度为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自配。


实验器材:

水浴锅,用了实验室的旋转蒸发仪的水浴装置。


实验方法:

8mL酒样倒入刻度试管中,再加入1mL1 mol/L的氢氧化钠,随后放置于70℃水浴装置中,恒温4h。




结果分析


实验用的1至6号刻度试管中的样品信息及显色结果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根据以上实验可见,并不是所有的白酒在加入碱液后都能显色。


如果只对比1号、2号、5号、6号的显色结果,我们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纯酒精勾兑酒不显色,而酿造酒显色。然而,3号、4号也是纯粮食酿造出来的,可是它们并不显色,这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原因,就必须先知道1、2号酒和3、4号酒的区别。


区别1:酿酒所用的粮食种类不同。1、2号酒主要原料是高粱、小麦,3号酒用的是玉米,4号酒用的是大米。


区别2:香型不同。白酒的香型取决于其生产工艺。1号酒是清香型,2号酒是浓香型,而3号、4号是小作坊的散装酒(液态发酵酒),其制作工艺与传统白酒酿造工艺相比,不仅过程简单并且发酵时间较短,与食用酒精生产工艺相似。


区别3:年份不同。白酒年份指的是酒从原料生产出来(原酒),经过储存(陈酿)、勾兑成成品的时间。1号年份不确定,2号为10年,3号、4号则不足一年。


以上几个区别,到底哪个才是烧碱实验显色的关键因素呢?我们来一一分析。


香型不同能否成为关键因素?通过对比可知,在酒精度差别不大的情况下,1号酒显色效果不如2号酒,而3号、4号酒不显色。1号酒采用的是清香型白酒酿造工艺,2号酒采用的是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3号、4号采用的则是液态发酵法,不具有传统固态发酵法白酒的香型。由显色结果可知,白酒香型不同,烧碱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区别的。


最后,本人忍痛买了一瓶酱香型白酒,用以比对浓香型白酒,具体品牌就不说了,以免引起怀疑。实验结果如下图,图中从左至右分别是酱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2号酒)和50%乙醇溶液。很明显,酱香型白酒的颜色要比浓香型白酒颜色深一些,并且出现了少许絮状沉淀。




因此,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大概的显色结果为:酱香型白酒 > 浓香型白酒 > 清香型白酒 > 液态发酵法白酒。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显色结果呢?这就得从白酒的显色物质说起。


关于白酒中的显色物质,已有过相关研究。一般而言,引起传统固态发酵法白酒变色的主要物质是双乙酰、2,3-戊二酮、糠醛等。它们都具有大π键,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能通过分子内电子转移、重排形成交叉共轭体系,使π键延长,因而呈现更明显的颜色。


酱香型白酒属于高温大曲酒,高温制曲、高温润料,高温堆积,这些过程有利于杂环类化合物和含共轭π键化合物的产生。清香型白酒因发酵周期短,制曲温度低,产生这些化合物的总量相对较少。液态发酵法生产的白酒,其发酵时间更短,几乎不产生这些显色化合物,故在烧碱实验中几乎不显色。


弄清了白酒中的显色物质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同年份的白酒显色程度不一样了。下图是东北石油大学类彦波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白酒年份越久,显色越深。这是因为,年份越久,其发酵周期越长,产生的显色物质越多(其实这个实验是有一定缺陷的,因为他采用的酒样来自不同厂家)。




至于制酒原料不同能否影响显色程度,因为没做过比较严谨的实验,所以不好说。但是个人认为,影响肯定是有的,毕竟原料不同,其含有的成分不同,能够带入酒中的物质也不同。不过,原料的不同究竟能造成多大影响,是否显著,最终还需要实验证明。有兴趣的、喜欢研究的同学可以自行动手,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结 论


白酒烧碱实验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区分纯粮固态白酒和酒精勾兑白酒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分会在《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审定规则》的附录中也提供了鉴别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的烧碱变色法,但是,该方法只适用于同一厂家、同一香型的白酒,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相应的限制。


另外,在本次实验中,掺入了部分酒精的白酒(5号)也发生显色,只不过显色程度不如原酒(1号)。由此说明,即使是显色的白酒,其也有可能是原酒+食用酒精勾兑而成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务必谨记。


因此,当我们拿到一瓶白酒,做了烧碱实验后,如果其显色,那么说明它肯定是含有纯粮固态发酵原酒的,但是含有多少,这个不确定;如果不显色,一种可能是液态法发酵的白酒(也是纯粮的),另一种可能则是酒精勾兑酒。


参考资料:


1.GB/T 17204——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饮料酒分类;

2.张志刚, 向双全. 纯粮固态白酒中含共轭π键极性化合物在碱性加热条件下变色的研究(一)[J]. 酿酒科技, 2012(8);

3.类彦波. 固态法白酒与非固态法白酒的区别研究[D]. 东北石油大学, 2014;

4.赖登燡. 中国十种香型白酒工艺特点、香味特征及品评要点的研究[J]. 酿酒, 2005, 32(6);



相关延伸阅读,关注化学加后可:


回复W001或者W002、W003、W004、W005可查看一系列名家发表在国际高水平化学期刊的文章解读。

回复q001或者q002、q003、q004可查看一系列科普小清新文章。

回复q01:疯了!从一维空间到十二维空间:能看懂的都是爱因斯坦

回复q02:煮熟的龙虾为什么会变红?

回复q03:茶氨酸:从树叶到工厂

回复q04:为什么相对原子质量以C-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

回复q05:染发中的化学秘密

回复q06:贻贝是什么?贻贝靠什么能牢固的粘在滑溜溜的礁石上?

回复q07:为什么一见到洋葱:人们就要落泪?

回复q08:油脂那些事

回复q09:为什么选黄金做货币?

回复q10:论化学系的学生怎么选防晒霜?

回复q11:一摩尔原子有多少?阿伏伽德罗常数又更新了!

回复q12:从化学的角度看僵尸肉

回复q13:一盘蚊香等于6包香烟吗?灭蚊:真的会有这么惨痛的代价吗?

回复q14:火锅里的调料都是什么?

回复q15:塑料世界之品质——形形色色的说法与真相

回复q16:茶氨酸:从树叶到工厂,带你见证这个过程

回复q17:【电化学科普】溶液中的电阻?

回复q18:当发现烧开的水内有水垢:喝还是不

回复q19:每天泡个柠檬:食物中的酸你了解多少?

回复q20:看完这样的分析:驱蚊环你还敢用吗?

回复q21:补钙为啥不用氯化钙?

回复q22:水果皮上的霜和蜡能吃吗?

回复q23:药妆不是药:药妆与护肤全解读

回复q24:湿巾中检出的防腐剂:伤害有多大?这样也能给婴儿用吗?

回复q25:【真相】实验证实:吃一个月饼=喝三勺油!

回复q26:开水变高汤竟是食品添加剂的效果

回复q27:8种日常食物含天然毒素:应该这样吃!

回复q28:摩擦生电时都发生了点啥?

回复q29: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及解释五十例

回复q30:科学解释:酵素——2015年最大的健康骗局




声明:尊重原创、保护原创是化学加一贯坚持的原则。化学加基于分享目的的转载,都会在开头位置清楚注明出处。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谢绝其他帐号直接复制化学加编辑过的文章。


点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化学+网

化学加主编微信号:huaxuejiawa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