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元素制成单原子硬盘,或将存储密度提高1000倍
五千家化工医药企业通过化学加网买产品招人才
来源|创新地标 编辑|化学加
撰文|Elizabeth Gilbney 翻译|龚聪
把一块磁铁一分为二,它就变成了两块小磁铁。再分割一次,就成了4块。但当磁铁越来越小时,它们的磁场就没那么稳定了:磁极会来回翻转。现在,物理学家能够把单原子变成了稳定的磁子。
洛桑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Fabian Natterer和他的研究团队今年在《自然》上发表论文,表示用钬单原子磁子制作出原子硬盘。这个原子硬盘包含两个钬单原子磁子,只能存储2字节的数据。Natterer认为,这种硬盘规模扩大后能把硬盘的存储密度提高1000倍。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物理学家Sander Otte评论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他们终于在单原子身上实现了磁场稳定性。”
来源:Pixabay
普通的数据硬盘包含很多磁化区域,每个磁化区域就像一小条磁棒,它们的磁场方向可以朝上也可以朝下。磁场方向代表1或0,也就是数据单元——比特。这些磁化区域越小,数据的存储密度也就越高。但是要确保磁化区域是稳定的,这样它们代表的1和0才不会发生错误的变化。
目前市面上的存储设备需要用一百万个原子来表示比特单元。但是,物理学家在实验室里已经把表示1比特数据所需的原子大大减少:从2012年Loth S. 等人使用12个原子到今天只需要一个原子。
Natterer和他的团队用的是稀土元素钬(Ho, 67号元素)。他们将钬原子放在氧化镁板上,置于低于5开尔文温度的环境下。
研究人员选择钬原子作为单原子存储材料的原因是,钬原子有很多未配对电子,这些未配对电子在低温下能产生很强的磁场。同时,由于这些电子分布在靠近原子中心的轨道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很小。这些特点让钬原子能产生很强并且稳定的磁场。但正是因为这些电子位于内层,观察确定它们的磁场极性反而变得十分困难。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物理学家怀疑能否真正确定钬原子的磁场极性。
为了将数据写入一个钬原子上,研究人员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控制并改变它的磁场极性。他们通过隧道显微镜的磁化尖端释放电流来控制钬原子的磁场极性。在测试过程中,钬原子磁子很稳定,能够在长达几个小时内保持自身磁场极性,并且研究人员从未观察到不受控制的磁极翻转。他们使用同一台隧道显微镜,通过施加不同的电流检测原子的磁性状态,从而读取存储的数据。
铁原子是钬原子的磁性状态传感器 来源:Nature
为了进一步验证磁化尖端能准确地读出字节数据,研究团队与IMB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第二种间接读取原子磁性状态的方法。他们在两个钬原子旁边镶嵌了一个铁原子,利用铁原子和钬原子的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将铁原子的电学性质与两字节钬原子系统关联起来,把铁原子当做钬原子的磁性状态传感器。通过测量铁原子的电学性质,即可得到钬原子的磁性状态。研究团队发现,这种间接方法可以同时读取多个字节的磁性状态,因此实用性更强。并且,相对于使用隧道显微镜的方法,后者显然对钬原子系统的破坏小很多。
原子和空格组成的字节 来源:TU Delft
用单原子作为磁性字节将极大地增加数据存储的密度,Natterer和他的同事正努力尝试制作更长的单原子磁子序列。就目前来说,单原子两字节存储离实际应用还很远。此外,另一种单原子存储技术,用原子的位置变化存储信息,而不是磁性状态,已经实现了1千比特(8192比特)的可读写存储空间。
然而,单原子磁性存储系统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兼容自旋电子器件,Otte说。这项利用原子磁性状态的新技术不仅可以用来存储数据,还可以代替电流在计算机中传递信息,同时这样的系统会更加节能。
从目前来看,物理学家对研究单原子磁子还是劲头十足的。Natter现在计划观察一个三原子迷你磁子系统,其中它们的磁场是竞争关系,因此它们的磁极会持续翻转。“你可以把这些单原子磁子看做乐高积木,把它们放在一起就能形成磁性结构。”Natterer说。
延伸阅读,直接点中标题可查看:
《绝命毒师》里的那些化学知识
北大“化工才子”创业 制“丧尸药” 销国外获利千万,令人震惊!
70年前的中国富二代,执意从美回国做贡献,但却惨遭灭门,他带领中国石油行业领先了世界30年
时尚界的化学:清华辅导员毕导带你揭穿不科学
阿司匹林与海洛因竟同出自他一人之手,究竟是悬壶济世还是祸国殃民?
既然收入还不如农民工,我们为什么还非要上大学?
从农村放牛娃到清华博士:不那么“聪明”的他如何一路逆袭?
更多精彩阅读,点标题下方化学加关注后,点底部“进入公众号”,用手机左下角小键盘输入:
回复d20,查看《理工科人必看!如果墨子生在当代,他的理科毕业论文会这么写!》
回复c18,查看《论斗图,你们是斗不过我们化学党的!》
回复ai163,查看《他是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华罗庚等学术大家的恩师,他为新中国培养了79名院士,最终却成了“国家罪人”》
回复ai164,查看《锂电池之父,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的同学,二战老兵该得诺贝尔奖了!》
回复c15,查看《【还珠化学实验室】我的表情包居然跑去学化学了》
回复j50,查看《化学居然不是秃顶率最高的专业?那么问题来了,秃顶率最高的专业是什么?》
回复L98,查看《掉地上5秒内的食物,到底能不能吃?美国人做了2560次测试》
回复ai11,查看《17岁他说要把海洋清洗干净:没人相信:21岁他做到了!》
声明:尊重原创、保护原创是化学加始终坚持的原则;化学加的分享转载,都已经获得对方的授权,并且会在开头位置清楚注明出处;欢迎其它媒体、公号与化学加合作,请勿擅自转载或二次转载。
点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化学加网
化学加主编微信号:huaxuejia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