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张卫江教授学术造假”属实,将给我国的科研项目产业化各环节带来什么警示?
跳转阅读→ 庆祝化学加网成功登陆央视,现金红包100-300元等你来申请!
今天,一个大标题挤进了百度风云榜。
该文的摘要如下:
53岁的王增良是河北邯郸一家公司的负责人,转战商海30年,他遇到过不少风浪,但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被骗得几近倾家荡产。
2012年,他出钱、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出技术并指定技术持有人张卫江教授、徐姣博士为项目联系人,合作生产硼同位素产品,为此,他先后砸进2.6亿元。
4年后,他偶然卷入一场官司,意外获得证据:张卫江通过学术造假获得科研项目的结项报告,再对外宣称自己拥有成熟的技术,从企业获得高额利益。
王增良实际控制的中邯硼业投资2.6亿元,现在成了烂尾工程。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万永/摄
在王增良代表公司与天津大学有关方面签订的诸多合同中,大都加盖了天津大学科技合同专用章,这加深了王增良的信任。但让人不解的是,早在2014年6月,面对诉讼,该校有关方面出具证明,称张卫江的“项目技术尚不成熟,不具备成果产业化的充分条件”。一年后,向河北省政府申请资金时,天津大学又出具了截然相反的文件,称“本项目中试已在该校完成,现进行产业化试验、产品应用及下游产品研发”。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70627)记者刘万永
与此同时,天津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吐槽道:
对于正反两方的消息,化学加智库中的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产学研领域颇有建树的一位企业界人士给出了他的意见:
从报道上看不能说张卫江教授在技术上一定存在造假。
唯一可以确定造假的地方,是在天津市支持的项目结题报告中加了三个之前已经申请的专利,然而这个情况也未必对当事人造成误判或者欺诈。
科技转化有风险,张卫江与企业签订的是技术合作合同,是要"产业化试验",试验有风险,这种试验即便加盖了学校公章,也不等同于天津大学需要保证,能保证试验一定成功。
而张卫江的技术已经进行了中试,中试到大生产也会存在着风险。
此外,中邯硼业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心态,一般来说完成中试试验后,他们也应该继续先研究这里面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扩大到大生产。
究竟是学术造假,还是中试到大生产之间出现了问题,抑或是当事企业经营不善所导致?
另外,如果“张卫江教授涉嫌学术造假”属实,那么,又将给我国今后的科研项目产业化各环节带来什么警示?客观上,是否需要有更多具备专业领域评判能力,有产学研运营经验,且有一定担保能力的第三方平台来承担这个角色?
欢迎更多有识之士在篇末留言区共同参与,发表您的一些专业分析评论!
延伸阅读,直接点中标题可查看:
江雷院士《Science Advances》:挑战不可能,让超疏水表面留住水
南方科技大学李闯创课题组完成秋水仙碱的高效不对称全合成
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CGP)学子去向统计
她是当今最受瞩目的女科学家,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的学术女神,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导
用美军战俘换回来的化学泰斗,他的一生献给了化学,他一生的最爱是一间实验室
更多精彩阅读,点标题下方化学加关注后,点底部“进入公众号”,用手机左下角小键盘输入:
回复q40,查看《化妆品全成分标识解读》
回复ae26,查看《没了石油,真的可以用“树皮”造塑料?》
回复ab57,查看《科研青年的十大邪恶感悟,你中枪了吗?》
回复ab58,查看《家有女博士究竟是怎样一种酸爽体验?》
回复ac-24,查看《比清华北大还要厉害的大学,仅仅开办九年,却培养171位院士》
回复j49,查看《本、硕、博区别的“兔子理论”》
回复q30,查看《科学解释:酵素——2015年最大的健康骗局》
回复z18,查看《十几岁少年竟然把核反应堆造出来了,看来世界真的属于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