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科、硕士和博士到底有什么区别?

化学加 2021-06-12

(点击上方小程序卡片进入店铺)

导读


近日,演员翟天临,遭“学术打假”,争议不断,其北京电影学院的博士学位及相关论文被网友质疑,涉事各方不断回应,更是接连几天上了微博热搜,今日#本科硕士博士的区别#的话题也上了微博热搜,可见大家对于事件的关注。那博士相比于本科、硕士到底有什么区别?以下诸多角度和观点或许能为大家解读一二。

跳转阅读→用化学加微信小程序,用户可免拨号步骤直接联系商家


一、画个圈圈来区别

想像一个包含了人类所有知识的圈:


当你小学毕业的时候,你知道了一点:


当你高中毕业的时候,你知道的多了一些:


有了学士学位之后,你有了一项专业:


一个硕士学位深化了你的专业:


阅读研究论文能让你触碰到人类知识的边缘:


当你站在边缘的时候,你专注于:


你在边缘专攻了一些年:


直到有一天,你在边界取得了一点突破:


而且,你所作出的突破被称为博士学位:


当然,现在这个世界对你来说不一样了:


哦,不要忘记看大图:

继续努力,学无止境。。。


二、用一盘红烧肉来区别

 本科论文

第一章:红烧肉的定义和类型;

第二章:各种红烧肉区别和特点;

第三章:东坡红烧肉的具体特点;

第四章:烹制东坡红烧肉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结论:东坡红烧肉可以更好吃。

硕士论文

第一章:关于猪肉做法的文献综述;

第二章:红烧肉做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三章:传统红烧肉制作和研究方式介绍和比较;

第四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红烧肉做法的启示;

第五章:剩余价值红烧肉的具体做法;

第六章:剩余价值红烧肉的创新之处和进一步研究建议。

结论:红烧肉很好吃,但是吃的过程中注意区分,剩余价值理论指导下的红烧肉做得会更符合社会主义实践发展。

博士论文

序言:历史中猪肉食谱的文献综述、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不足和问题;

第一篇(第一章到第三章):猪是怎样养成的;

第二篇(第四章到第五章):猪的各个部分肉质的区分和作用;

第三篇(第六章到第七章):马克思理论不同发展阶段对红烧肉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篇(第八章到第十章):红烧肉制作的实证研究(变量选取、理论模型和计量分析)。

结论:红烧肉是不是可以吃取决于很多复杂的因素,总体来看,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的情况下红烧肉是不错的营养、美容食品,但操作过程的障碍还需要通过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有必要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政策支持,使红烧肉更好地实现增加营养、避免增肥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三、网友、专家的观点

@61:发际线已经说明了一切……


@Super Mario:

小学,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已经被我关在笼子里,我会带你去那个地方,然后给你一把猎枪,告诉你猎枪怎么用,并开枪给你示范。然后你跟着我学着开枪把老虎干掉。”

中学,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已经被我关在笼子里,在森林的西北角,我给你一把猎枪,告诉你猎枪怎么用,你自己去森林找到那只关着的老虎,干掉它。”

本科,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具体位置不知道,不过大约在西北角的位置。我给你一把猎枪,你自己琢磨一下该怎么用,会用之后去森林找到那只老虎,干掉它。”

硕士,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具体位置不知道,不过肯定是有的。你自己想办法找到那只老虎干掉它。你可以自己去买一把猎枪,或者用其他的方法。”

博士,老师告诉学生:“给你一堆小树苗,你去种一片森林,然后看看能吸引过来什么动物,等动物长肥了再捕猎回来……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种树。”


@D.Han:

《生活大爆炸》里有一集是物理系主任跟他们四个打招呼,然后前面三个的称呼都是Doctor(博士),但是轮到霍华德的时候一脸嫌弃将称呼改成了Mr.(先生)。

注:这个梗的由来并不是博士和硕士差距大,而是称谓的问题。

因为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可以被称作Dr.xx,而硕士学位则没有特殊称谓,只能被称为Mr.xx。


@momo酱:

两个本科生相亲,聊时事八卦和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两个硕士相亲,聊专业,聊工作,一起吐槽导师。

两个博士相亲,互相介绍自己研究的领域,回去的第一件事情是查一下对方发了多少SCI。


@地图小子:

儿子写日记:“夜深了,妈妈在打麻将,爸爸在上网……”爸爸检查时,很不满意地说:“日记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

孩子马上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赌钱,爸爸在网恋……”

爸爸更不满了,愤怒地说:“看看本科生是怎样写的。一定要提倡正能量,以正面宣传为主!”孩子再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研究经济,爸爸在研究互联网+生活……”

爸爸看后说,这还差不多,但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后你长大了成了硕士研究生,你就知道应该这么写了:“妈妈在研究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动态博弈,爸爸在研究人工智能与情感供给侧的新兴组合。”

爸爸接着说,要是你打算成为博士,得这样写:“妈妈在研究复杂群体中多因素干扰及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研究的是:大数据视角下的六度空间理论在情感供给侧匹配中的创新与实践。”


@李飞白:

让本科、硕士和博士分别炒一盘回锅肉。

本科生找了一张菜谱,买了需要的食材和酱料,照着菜谱炒出来了。

硕士生找了一些菜谱,进行了调研并且比较了不同菜谱的区别,选择了几个食材供应商进行对比,最后炒出了回锅肉并且写了一篇炒回锅肉的报告。

博士回去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历时半年提交了一份一百多页的论文。翻开论文目录的第一章写着:如何养猪。


@Qilan Yuan

博士和硕士从能力培养上,我觉得是很不一样的,他们适合的出路也大不相同。这里仅说说我理解的工科博士和硕士的区别。

博士注重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解决领域内最前沿的问题以及发表论文的能力,这包括了你在自己领域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与写作能力,此外你或许还需要学会很多学术圈的“游戏规则”。

博士这条路,我觉得最适合将来进入科研领域的人,这些人的出路大部分是留在高校当老师,去研究所,还有个别会去企业搞研究或者研发。博士去普通企业的最根本问题是,你在博士期间培养的大部分能力,可能并不是企业所看重的(企业就最注重的是做出产品卖出利润),所以待遇上一般不会比硕士高很多,这是最普遍的情况。当然有普遍就有例外,对于热门领域、实用技术的顶尖的研究人才,去企业可能都非常抢手。

硕士主要培养的可能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发现,基本就是大部分企业所看中的能力。不同学校所培养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至于毕业要求,一般只要熟悉了解专业知识,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多做一些很小的创新就够了。

硕士途径培养出来的人,去企业也有能力胜任专业性强的工作,当然也可以继续深造,走科研道路。总而言之,念硕士是一个性价比相对比较高的选择,时间成本比博士少2-3年,竞争力又比本科生强很多;也是一个灵活度高的选择,将来去企业或者去学校都是可以的。


@命运sniper:

本科生关注的问题:

大学宿舍里都有哪些惊为天人的事情?

有哪些适合学生去的旅游景点?

如何进行考前突击?

挂科/差点挂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如何判断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

硕士关注的问题:

如何跟导师相处?

如何克服拖延症?

如何撰写一份亮眼的简历?

如何快速完成毕业论文?

博士关注的问题:

如何高效阅读学术论文?

有什么撰写学术论文的好工具?

如何预防脱发?

被延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相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Shout

本硕博之间的区别大概是:

本科:“这”是啥。 

硕士:这“是”啥! 

博士:这是“啥”?

博士后:“这是啥”?!


@中国大学MOOC

针对这个问题采访了浙江某高校化学、农学、电气工程、管理学等专业的十位博士生,以及新闻传播、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六位硕士生,整理了以上几位同学的观点,形成如下内容:

1.科研是一个屋子,本科生在窗外观望,硕士生在客厅踱步,博士生在书房坐定。

本科很少涉及科研工作,毕业设计和一些必须的科研活动通常只是硕博或者老师带着打打杂,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少有深入的思考。硕士和博士都需要在导师框定课题范围之后,独立主导课题实现的全过程。硕士要解决从理论到应用的问题,方向上比本科时更进一步。博士则更多研究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所以博士的课题往往会更宏大,更底层,更具不确定性。

2.本硕博在培养认知能力时的侧重点不同。

从学生的能力成长上来看,本科着重培养基础认知能力,硕士在本科基础上着重培养认知创造能力,博士在硕士基础上着重培养细分领域更底层的认知创造能力。

本科通过学习,理解和吸收前人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赏风景。硕士是老师交给你一个小的科研问题,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你需要用已有的方法论,或者对已有方法论略施改进,然后解决这个问题。博士则是通过自己长期对某一领域的钻研,提出这个领域的一个或者一系列关键问题,通过建立自己的方法论,解决这些问题。

3.心态上,学历越高面临的压力越大,这与研究生严格的科研要求、论文发表篇数、日常工作量、毕业要求、导师等息息相关。

本科和硕士的专业性较弱,除了科目学习和研究工作外还需要花大量精力参加实习、培训、社团等,打造求职硬技能和软素质,提升求职竞争力,精力在学业上的集中度不够。

博士生是华山一条路,全心全意做科研,毕业是第一要义,科研能力是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随着学历的提升,文章久投不录、毕业遥遥无期、发际线越来越高、对象越来越难找、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际交往的圈子越来越小、同龄人越混越好等各种压力和烦恼会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明显,博士生可能是大学校园内幸福感最低的群体。

这正印证了那句很火的话,读研后才知道不读博并不是因为不想读博,而是读不了博。

4.论文上,本硕博在研究领域、发表门槛、篇幅、题材、原创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本科的论文是升级版的读书笔记,平均1万字即可达到毕业要求,原创内容较少,以整理提炼前人的知识为主;硕士和博士论文以自己原创内容为主,硕士的毕业论文评价3万字达到毕业要求,博士平均则为5万。部分毕设要结合学生的实习经历,其中博士论文在篇幅和深度上远远超过硕士。

在论文的门槛上,大部分硕士往往针对一些项目以及国内学术的研究热点开展研究,也只需要发中文期刊即可,博士则需要对国内外上最新的该领域研究进行学习并提出创新,层次上有区别。

5.工作上,硕士在求职中占有一定优势,博士生就业面缩窄。

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性依次增强,所找的工作专业对口度依次增加,工作的研究性依次增大。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硕士生相比本科生学习研究能力更强;相比博士生,年龄与更广的择业范围是优势之一。而博士生相对本硕就业面会有一定缩窄,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为主要出口。


@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

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分享了自己本科、硕士和博士区别的理解,我们节选了部分内容:

读书应该有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学习新知识,让自己知道得更多,知识面更宽;

第二个层次应该是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那就是不仅学了“是什么”,还要学到“为什么”,也就是要搞清楚知识背后的道理;

第三个层次是要学到人家是怎么获得的知识,或知识是如何研究出来的,即了解别人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第四个层次是如何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包括所需知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用在自己的专业研究上,并从事科学研究;

第五个层次就是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思路和理念应用到更为宽泛的领域,包括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提升。这里的前三个层次属于被动学习,后两个层次属于主动学习。

前者需要老师来教,后者更需要“自悟”,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引领,而仅仅不是传授。

中小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层次,即单纯学习知识或学习“是什么”。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期间会开始学习一些“为什么”。

到了大学本科主要是学“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期间对“为什么”的掌握要比中学时多很多,并开始接触第三个层次,关于“怎样做”的问题,即学习一些初级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些研究方法对于独立做一项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

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应该更系统地学习研究思路和方法,即加强第三个层次知识的学习,并开始涉及第四个层次的问题,即开始能够做初步的、简单的研究。

到了博士生阶段,基本上进入了主动学习阶段,即集中完成第四个层次和第五个层次。

从培养目标的差异上看,硕士培养的是“会做事情”的人,博士培养的则是“会思考、会创新、有智慧”的人,这应该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学习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思考,使思考变成一种能力和习惯,而且这种思考是不断深入、不断扩展的。你会从狭义的、只局限在专业领域的思考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拓展为广义的、对专业知识以外问题的思考。不了解科学的“外在”意义,一个博士只能算是一个会使用方法的技术员,这无异于只读了一个硕士。

实际上,硕士以前的学习是一个能够“学进去”的过程,而到了博士就需要经历一个“学出来”的过程。

“学出来”指的是在学习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人们能够通过掌握科学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使其在各个方面,包括精神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

了解这些会使你的学位比一个技术学位更有价值。你是否真正达到了博士的水平,并不单纯看你在科学之内取得了多少成绩,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是否能够跳到“科学”之外去看科学、看人生。


@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比喻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是:导师负责给研究生指出兔子在哪里,并指导学生学会打兔子的本领。反之,研究生则是从导师那里了解到兔子的位置、大小、肥瘦,并采用从导师那里学到的打兔子本领擒获一只兔子(就是做完论文)。

有人由此衍生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之区别的“兔子理论”:

本科生:学习捡“死”兔子。本科及以前所学知识都是别人已经发现、并经过了反复验证的知识,是固定、稳定的,属于“死兔子”。此阶段的学习训练只是学会找到一条比较便捷的路径把已经死在那里的“兔子”拿回来。

硕士生:学习打一只在视野中奔跑的活兔子。这只兔子在哪里?需要导师指给你,或者需要导师和学生一起来确定其位置。导师在“指兔子”的同时还应该告诉学生瞄准并射死兔子的本领。硕士生需要遵从自导师处学来的方法和技术,去把这只尚在活动中的兔子打死,然后再通过以往已经具备的方法把兔子擒在手中。

博士生:学习打一只看不到的活兔子。此时的兔子也是活的,但可能不在你的视野里跑着,而是在树林里跑——导师可以确认一定有这只兔子存在,可是,需要你先从树林里把这只兔子撵出来,判断是否值得去猎取,再用更高级的猎取技术去射击并沿用原有方法将兔子取在手中。

博士后阶段:此时,导师叫合作导师,他就要和博士后一起来确定究竟到哪里去寻找兔子,此时面对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森林,需要一起商量后确定是否需要在这里伫足,并重复以上过程。

1.本科生学习与研究生学习的区别

本科是素质教育,是从未成年到成人的教育,是让他们完成文明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不在乎学什么专业。例如,家长们对子女找配偶的要求是要找个大学生,而不是要求找学某种专业的。家长们未必能解释为什么,但他们知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基本上不动手打配偶。本科教育是培养做人的品格和修养的过程。

研究生教育不是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这就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最主要区别。这个区别决定了你们应注重学习什么的问题。研究生的学习带有研究性质,这对你们毕业后的工作选择与本科生有了不同。本科生毕业后终生从事其所学专业的人数比例原则上不会超过10%。这里我说的不是上世纪50年代的本科生毕业生,而是指有了博士生教育以后的本科生毕业生。硕士生毕业生终生从事其硕士专业的比例就会高一点,约在15%左右。而博士毕业生以博士专业为终身职业的人数应不低于三分之二,低于这个标准则说明博士教育本身不成功。

2.博士生学习与硕士生学习的区别

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生的区别是专业水平差别,不是素质差别。两类毕业生在为人的素质上没有差别,其区别是研究技能。硕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工作技能,而博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学术技能。硕士生毕业后的工作主要是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做学术研究的很少。因此硕士生要注重学习普遍性的研究技能。完成上级交待下来的任何一项事务性工作,都需要进行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判断问题的性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到实施的方案和路径。这些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学术研究的方法很相似,例如,文献回顾、找到有意义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证、做出结论。

博士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是学术性的,因此你们对于学术的态度不能一样。博士生要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即发现错误的能力,因为发现现有知识的缺陷,才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硕士生如果有了这种批判精神,那你最好选择毕业后读博。否则,你到了工作单位,总是发现领导的决策有缺陷,你会不甘心情愿的执行领导决定,你工作就做不好。

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育时间不一样。硕士生教育只有两年,有些国家只有一年,而博士生教育原则上4年,但不同专业时间不一样,很多专业都长于4年。教育时间的长短不一样也会带来性质上的差别。硕士教育能提高人的研究技能但不会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而博士教育则具有异化作用,使受教育者将学习视为改善生活的方法转变为生活的目的,即读书学习不再是为了改善物质生活,而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读书学习。生活手段变成了生活目的。这就是为什么博士毕业生主体上终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我以为,博士教育就是生产教授或研究员的工作。

博士教育重要的一点是寻求真理、发现规律、探索人类尚不知道的知识。要发现新知识不仅需要研究能力,还需要学术激情和学术奉献精神。很多学术研究所发现的知识都没有实际用处,不能转化成为物质财富。从经济学的理性角度讲,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属于非理性的,因为从事这种研究的人得不到实质性的经济收益。然而,人类的科学进步就是建立在发现了很多人们认为没用的知识的基础上的。发现新知识是有乐趣的事,于是很多博士选择在低工资的大学就业而不选择高工资的企业。家长们常说的,“这孩子读傻了”,就是这个异化过程。社会上常说的“笨得像个博士,傻得像个教授”,就是异化的结果。当你领到博士学位证书时还没被异化,你可能是个含金量不高的博士。80年代曾说“穷得像个教授”。如今这个说法没了,教授们不那么穷了,同时“甘于清贫”的教授精神也消失了。这可能与我国博士教育异化作用不明显直接相关。

3.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区别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共性是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主要由两个基本能力构成,即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是指别人观察不到而你能观察得到的能力。分析能力是指别人想不到而你能想到的能力。不接受专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是不会有这种能力的。每人都有两只眼,但众人的观察能力却不同。化验员知道如何观察到血液中的DNA,我就不会观察。我知道如何观察“全球治理”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差别,化验员就不会。提高观察能力需要学会使用观察的工具和方法。学会统计学、民调、实地考察、访谈、使用图书馆、档案馆和网络数据库,都能提高观察能力。还要学习观察角度。从第三方立场观察能提高客观性、从对方立场观察能理解对方想法。不改变观察角度的结果就是盲人摸象。普京在自由派眼里就是独裁者,在普通百姓眼里就是英雄。

具备了观察能力,你们还得学习用逻辑思维方式分析所观察到的现象。只观察而不分析是不会有任何研究成果的。这和有钱不花等于没钱一样。分析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逻辑的思考和判断。要使分析判断的结果符合客观事物,就需要提高联想能力、逻辑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等。研究问题,这些能力都需要,只有一种能力是不行的。我下面单讲一下逻辑分析能力。

做社会科学研究,逻辑分析能力非常重要。例如,只有联想能力而无逻辑能力就容易做出阴谋论的判断。逻辑分析能力需要后天加以训练才能强大,由于多数人没有受过专门的逻辑训练,因此阴谋论的分析方法在社会上非常流行。阴谋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阴谋”是指公众不知道的方案而且无法实证的事务。阴谋论者声称他们很聪明,“阴谋”被他们看出来了。其背后的逻辑是,你要是看不出来,就说明你不聪明。人们普遍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于是也都跟着看出阴谋了。2006年有人说美国发动了货币战争,很多人不但信且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来证明美国的确发动了货币战争。然而,依据国家行为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逻辑,我们要问一下美国为何要发动破坏美国经济的货币战争呢?2007年末美国经济危机已露端倪,美国为何不及时停止货币战争以防止经济危机发生呢?2008年9月美国政府正式宣布了经济危机,美国是在此之前还是在此之后停止的货币战争呢?停止货币战争和发动货币战争的标志是什么呢?如果货币战争的发生的停止没有标志,那我们怎么知道现胡是有货币战争还是没有货币战争呢?当你有了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你就不会盲从“阴谋论”。

讲了这么多,我不过是想给大家两个建议。一是既然花费时间来学习,就真的提高一下自己的研究能力。拿个学位证书不能说明什么。现在大学、研究机构、党校、军队、政府培训机构办了各种各样的硕士、博士班。有钱有权就能换个学位证,甚至大街上都买得到。学位证既不表明你知识多少,也不说明是你否有研究能力。既然你们已经做出了“非理性”的选择,来学习不挣钱的社会科学,因此,把时间用于真正提高自己研究能力上才对得起你自己的决定。二是注重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当你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你不仅能提高研究能力,还能增强决策的自主性,不盲从,不轻信,不后悔。要学会我的生活我做主,与由兄姐、父母、老师、领导、政府、朋友替你决策的历史告别。

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青塔、麦可思研究、知乎、网络。

 入驻化学加网快速通道,将与微信小程序同步展示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注册)

投稿分享 | 转载联系  | 广告推广 | 商务合作 

联系化学加编辑部 :18676881059(手机/微信)

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

拓展阅读


更多精彩,关注本号后,点击菜单栏或回复字母查看

回复 V:Nature/Science    回复 W:有机化学

回复 T:科研动态    回复 i:美丽化学

回复 P:化工应用    回复 L:科普知识

回复 C:漫画化学    回复 D:化学趣史

回复 F:化学视频    回复 Z:科技名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