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名企】院士冯小明:科研与生产之间存在缺环,企业与科学家之间的互信极其重要

2015-11-22 化学加


手性药物研究专家冯小明

冯小明是从事手性药物研究方面的专家。手性,即一个物体与其镜像不重合,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作为生命活动重要基础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核酸和酶等几乎全是手性的,这些小分子在体内往往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含手性因素的化学药物的对映体在人体内的药理活性、代谢过程及毒性存在显著差异。当前手性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国际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冯小明从1993年开始接触手性药物的研究。“那时的科研条件非常艰苦,该领域的研究力量也很薄弱。但我为自己定下了目标,要通过不断努力作出有原创性的成果,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经过近20年努力,由冯小明主持的“新型手性催化剂和高效高选择性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实现了首例催化不对称反应。


对于科研工作,冯小明认为,年轻人搞科研要坚持四点要求: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其次要敢于创新;三是要实事求是;四是要强化责任意识。他特别强调,实事求是是做好科研的前提,科研人员切忌态度浮躁。“不要想着通过科研达到什么目的、获得什么利益,这样是做不好科研的。”那么,如何排解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呢?冯小明认为,年轻人不要在同一个问题上过分纠缠,如果想尽了各种办法还不能实现既定目标,不如先放一放。“科研是不能急于求成的,要慢慢来,但同时也不要被暂时的困难吓倒。”


“朱清时先生曾说过,要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类事。我认为,做科研的人也应当如此。”冯小明说。


中国化学真正原创性的东西还太少

在今年7月上旬举办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会上,冯小明指出,科学研究要做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性创新,而不是简单的集成创新。此外,“要让创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领跑,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基础研究上书架,让应用研究上货架”。

他说,不要用任何形容词修饰他。做化学的人,就应该用化学反应说话,做了什么,就是什么。

他说他只希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做多少做多少。如果有企业能合得来,就实实在在地做些事。在他看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在冯小明看来中国如今的化学,与国际的距离在于,真正的原创性东西还是太少。例如论文,虽然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已经相当大,但大多是跟风,最终还是捧了别人。例如药品领域,有多少工艺路线,多少催化剂是原创的?更多是买欧美的,或者改进了一下。

“我们现在有多少东西,让别人一看这结构就知道是谁原创的?非常少。”

在冯小明的记忆中,上个世纪90 年代之初,中国的化学水平很差,甚至连与国外化学家平等对话的权利都没有。当时也有很多院士有很好很新的想法,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继续研究。

后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化学领域也有了更多的发展,到了今天,国内终于有些化学家做出了一些特色,形成了标签,也有了与国外一流科学家对话的资格。“但是,整体来说,还是太浮躁了,没能静下来。”

他相信,只有能真正静下来,摒除浮夸,才可能做出真正原创的东西。

在中国做化学工艺改进,比起工艺成熟的欧美国家,有更多机会。欧美企业的工艺已经做得很好,不愿意轻易改造,因为重新报批的成本较高,但国内的化学工业大多还没有到FDA 或欧盟报批,工艺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然而,新的工艺需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例如催化剂。“我们有多少真正的原创催化剂?这是关键问题啊!”

科研与生产之间存在缺环

其实,手性合成的领域,目前国内有一批化学家做了不少原创的催化剂,而且各特色。他数着, 周其林的络合物,张绪穆的膦化物,他的氮氧化合物……这些在国际上也是有名气的。在全球的化学圈子里,只要说起这些催化剂,大家就能对应上他们。冯小明使用其原创催化剂的一例新反应被命名为“Roskamp-Feng 反应”(Feng 即冯小明),被国际化学权威著作Name Reactions(人名反应)收录, 成为以中国人名命名的为数不多的人名反应之一。

然而,他们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产业中的还很少。“周其林院士就正在和九洲药业合作,努力地把自己原创的催化剂用到产业上。”冯小明告诉我们。

其实,他自己也与九洲药业有所合作。但是,他似乎更愿意只做科学研究的第一棒。“企业有对我的东西感兴趣的,就尽管拿去用,但产业化的事,我并不懂。”他认为,高校里的教授并不了解企业,不了解市场,不了解企业的成本问题,也没有人力物力去做产业化;只有企业最了解自己本身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要做怎样的产品,或者说怎样的技术才有市场价值,值得投入研发。

但是,国内目前很多企业自身的研发水平不足, 难以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进行放大应用于产业。“因为他们缺了像车大庆(九洲药业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这样的人。”科研与生产之间存在缺环,可冯小明明白,这个环并不该由像他这样的科研人员来补上,而是应该发展企业的研发实力。

“产品应该由企业研发人员去开发,这其实是对科研成果的二次、深度的开发。”他表示,在了解许多欧美国家的情况后,他觉得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该是这样一种思路。

企业与科学家之间的互信极其重要

除此之外,冯小明还认为,企业与科学家之间的互信也是极重要的。企业只有在坦然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告诉科学家自己的短板所在,才能一起探索如何解决。而科学家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如果一开始就将利益条件谈得清清楚楚,双方往往也难以合作下去。

“我能看到自己研究的东西被企业用了起来,最终于社会产生了价值, 证明我的研究有用,我就很高兴了。”冯小明的话放在如今这个功利的社会看起来有些异类,然而,他却觉得他的研究是他感兴趣的事情,他做了就是做了,至于企业拿去后,花了多大精力,投入了多少,最后了挣了多少,他并不是很在乎。因为他本来也没有参与到后面的开发中,他更愿意保留自己自由的思想,将更多的精力继续投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倒是国外企业的一些做法,冯小明认为值得借鉴。一些国外的企业会邀请高校的教授去给公司的研发人员介绍自己的研究。这些研发人员熟悉了解企业的产品现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适合用于企业产品的技术研究时,就可以与教授进行沟通,或者获得一些样品进行深度开发。

“这是国外的企业研发模式,我也致力于这样做。”冯小明觉得中国在制药领域要有所进步,必须寄希望于企业能有真正的研发实力,否则做不了真正的新药。


附:冯小明简介

1988年获兰州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2013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综合参考:同写意(20151120)和科学导报(20150710),经化学加重新编写,题目有更换,转载须一并注明出处。


点底部阅读原文可访问 化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