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门急诊今天全面开放
立足新起点
起航新征程
风雨同舟
砥砺前行
共创辉煌
2021年12月29日,在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召开的“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全面开诊暨急诊试运行媒体沟通会”上,北京积水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蒋协远宣布:新龙泽院区急诊开诊试运行。至此,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临床科室已经全部开放,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一级巡视员潘苏彦;北京积水潭医院全体院领导以及职能处室负责人、部分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等参加了沟通会。会议由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群处处长张海鸥主持。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潘苏彦介绍,北京积水潭医院作为市属三甲综合医院,老院区位于西城区新街口东街,地处核心区,且骨科、烧伤科诊疗能力突出,导致医疗服务、运行保障及周边交通压力一直较大,而“回天”地区医疗资源还存在短板。为综合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积水潭医院新街口院区疏解和新龙泽院区开诊步伐。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全面统筹协调,同时和积水潭医院组建工作专班,倒排工期,每周召开现场工作例会,实行驻点包片制度,层层压实责任,有力有序推进。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积水潭医院新街口院区新北楼5月初完成疏解腾退,7月底前完成全部拆除任务,调减床位约460张,目前正优化医疗流程和医院环境,打造环境优美的研究型医院,主要承担服务首都核心区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创伤烧伤应急医疗救治以及医学创新研究等功能。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约1.5万平方米医技及手术区域装修改造、大型医疗设备及信息化安装等任务,并完成全院各系统调试运行,6月26日实现病房区试运行,7月16日开放门诊,到今天全面开诊、急诊试运行,主要承担为周边及“回天”地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潘苏彦指出,北京积水潭医院新街口院区疏解、新龙泽院区开诊一体化推进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方便患者就医、保护老城风貌的多重样板,是各级领导、相关单位部门、医院全体职工和周边居民共同努力创造的宝贵成果和珍贵经验。
北京积水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蒋协远介绍,今天开诊的新龙泽院区急诊,以医院整体发展布局为中心,开设急诊内科、外科、妇科和骨科。急诊科以综合内科和骨科为特色,医护人员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打造新龙泽院区急诊发展新模式。到今天为止新龙泽院区门急诊、病房全面开放。增设周六全天门诊,方便患者节假日就医,并推出了多项便民惠民措施。从7月16日开放门诊到11月,新龙泽院区门诊共接待患者16万余人次,病房使用率达到80%以上,手术人数6000余人。蒋协远强调,北京积水潭医院将持续优化就诊环境,用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
29日一早,就有不少附近居民来到新龙泽院区急诊科就诊。家住融泽家园小区的患者说:“以后看病会更方便,这是一件大好事。”据悉,新龙泽院区急诊科面积3400平方米,设有分诊台、取药窗口、挂号缴费窗口、放射室、抢救室等,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截至29日下午3点,新龙泽院区急诊共收治患者21人,其中抢救室3人,内科4人,口腔缝合1人,综合外科3人,普外1人,骨科8人;高危诊室1人,已由120转回龙观院区发热门诊。
据了解,新龙泽院区启用至今,医院采取了一系列便民惠民举措。提升了挂号及就诊服务,支持身份证、社会保障卡、医保电子凭证挂号、门急诊及住院缴费、结算。针对门诊患者等候集中现象,优化二次分诊,增加就诊前30分钟报到功能,减少人员聚集和在院逗留时间。提高了预检分诊效率,提供入院流行病学调查、健康码和行程码“三码合一”的核验集成服务,减少人员聚集。门诊服务中心建立智能化集中预约平台,提供电话、网络、自助机、诊间等多种预约方式,进一步压缩内镜、 超声、CT、核磁等检查的预约等候时间。核酸门诊实现了“一站式”服务,周一到周日开放,集挂号、缴费、贴码、采集于一体,便于患者随时进行核酸检测。出入境证件在预约服务中得到便利化应用,实现了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护照、外国人永久居住证等出入境证件在窗口办理预约诊疗服务。患者来院后在任一挂号收费窗口持以上证件均可办理京医通卡,并绑定院内信息,进行预约诊疗服务。
近年来,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通过多种方式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在十六区的均衡布局,重点统筹推进一批市属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副中心、“回天”地区、城市南部等转移疏解,以实际行动落实城市总规和核心区控规。“十三五”时期,先后完成天坛医院整体迁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等市属医院疏解项目,完成核心区床位疏解近1750张、年门诊量近300万人次。潘苏彦强调,群众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要延伸到哪里。“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市属医院疏解和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及均衡布局力度,持续加强医学科技创新,加快人才培养,推进市属医院向研究型创新医院转型,更好地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群众对高水平、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END
宣传中心综合报道
编辑丨靳晓方 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