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他们以破釜沉舟之势前行

问答神州 问答神州 2021-04-09

欢迎你关注问答神州

问答

Q&A

神州

2020.10.09

近年来中美博弈,两国角力体现在方方面面。封杀华为、封禁TikTok等更是美国全面打压、遏制中国科技领域崛起的标志性事件。面对这一轮中美博弈,在社会各界以及民众当中,有一个共识被进一步地激发,那就是: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2020年的9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把美国“卡脖子”的清单,变成为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


近年间,我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射到中国科创的尖端领域,与中国尖端科技的领军者们相约问答。《问答神州》特别节目--逆风丹心,中国“智”造。


戳这里观看本期节目预告⬇️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

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 谢军


2020年6月23日,中国北斗三号第55颗、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从北斗一号向中国提供服务、北斗二号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到北斗三号向全球提供服务,中国北斗人从奋起追赶,到并跑超越,实现着卫星导航领域的“腾跃”。


回顾1994年,中国政府决策启动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工程。彼时,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都已经完成了全球组网。卫星导航刚刚起步的中国,正面对着西方强国,对其实施的、最严密的技术封锁。



谢军:在“北斗”之前,1994年我在国外的通信卫星公司参加了一年的卫星监制工作。在那期间,我们国家研究通信卫星时引进的一些产品,无缘无故被禁运和技术封锁。北斗一号立项时,国外对我们技术禁运、不把一些非常高指标的产品卖给我们,应该说还是有所考虑的。研发北斗一号时,我们提出引进的一些产品,国外最后基本上还是按计划供给我们了,对整个工程进展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北斗二号开始,就明显感觉到国外在有些产品上,跟我们讨价还价、或者就不提供我们所要求技术指标的产品。



时间精度是卫星导航的命门,天地间时间越同步、误差越小,定位的精度就越高。有“导航卫星心脏”之称的星载原子钟就发挥着提供时间基准的作用。北斗三号卫星上配置的新一代国产原子钟,其精度比此前“北斗二号”上的原子钟要高出一个数量级,据称300万年只有1秒的误差。


谢军:北斗一号的原子钟是买美国的,到北斗二号,我们开始跟欧洲谈。当时欧洲自己的原子钟也没入轨,也没经过验证,我们为了把自己的卫星发上去,就跟欧洲交流,同时启动了自主研发原子钟的技术。我自己也知道,根本不要想能和人家谈“技术公开”,当我们希望欧洲能供应一些更高指标产品的时候,他都说只能达到这个水平,再高指标就要对我们国家进行技术封锁。


关于技术转让就不要想,谈也别谈,成品给我们也不行。从2007年,当时发射我们第一颗导航卫星,其中的四个原子钟,全是用我们国家自己的铷原子钟。


吴小莉:那北斗三号呢?


谢军:基于对欧洲公司产品的了解,公司老板帕斯卡也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2015年,在西安开导航年会的时候,他开玩笑地说,要我以后再买他的原子钟,我说不会买你的了,除非你的原子钟比我的要好两个数量级,价钱低我的一倍才行。从北斗三号开始,我们全部启用自己的铷原子钟,同时北斗三号还采用了氢原子钟。氢原子钟比铷原子钟的个头体积大一些,电性能指标更高、更好。


2015年的8月,两颗全球系统试验卫星首次建立起了星间链路,标志着中国掌握了这一个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谢军解释说,按照传统卫星管理手段,要想控制使用好绕地球飞行的卫星,需要有遍布全球的地面站。但是在难以全球布站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卫星之间的星间链路,实现卫星管理卫星,这是世界导航领域的前沿技术。


谢军:北斗系统是一个长期稳定运行的系统,我们国家建设北斗系统的原则就是独立自主、独立运行。如果在国外建站,系统运行时就要依赖于那个站,一旦有特殊情况发生,这个系统可能就无法再正常运行。


吴小莉:星间链路这个技术对于我们来说,掌控有困难吗?


谢军:应该说单个的产品技术上,对我们国家并不是说有什么障碍,但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网络,星间链路还是有很多很多难题。一旦有一个节点在中间有点故障,那么整个网络需要路由协议、需要怎么调整,所以在这上头应该说我们还是解决了很多很多关键技术。


中国“量子通信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潘建伟


如果说北斗卫星的全球组网,终于在无限大的太空中,为中国划出了一块自主空间,那么在无限小的微观世界中,中国和其它世界强国正开展着在量子科技领域,如火如荼的角逐。有日本媒体日前报道称,在这次量子技术革命中,中美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和专利申请位居世界前两位,并驾齐驱,领衔世界。


从“追随者”到“领路人”,潘建伟说,“这是因为十年前,我们就选择了从基础研究起步的艰难道路”,从基础的原理到实际的应用,这背后需要有无数的实验来证明。



潘建伟:我们做第一个实验时,说句老实话,没敢向国家提出来要钱。我们从其他项目里东凑一点、西凑一点,大概凑了一百多万。先在合肥大蜀山做了一个证明纠缠光子分发的实验,后来才向国家申请,能不能给我们五六百万,让我们证明更远一点的距离也可以。所以我们是先做实验,做到大概2011年,才敢向国家正式提出这个建议,国家也同意了。


我们做地面实验,光靠我们这个团队其实就不够了,需要有从事卫星平台的人、搞空间光学的人参与,他们有我们需要的知识。相比我维也纳的导师,他掌握跟我差不多的知识,但奥地利要集全欧洲之力才能进一步推进实验。但不是同一个国家,不是同一个系统,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么一来,他们的立项过程就比我们大大地落后了,不过我想他们很快在欧盟应该也安排这样的项目了。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比别人领先五年,开始做这个东西了。


在国际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的目标是力争到2030年左右,率先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构建信息充分安全的“量子互联网”。


2017年9月29日长达2000多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建成开通。结合“京沪干线”和“墨子号”的天地链路,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构建,奠定了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全球领先地位。



潘建伟:“京沪干线”只是由本来点点不保密,实现到只有32个点需要保密的一个进步。从前我们用所谓的专网,专网只是一根光纤,光纤传过来的中间点点,别人都可以对你进行窃听,所以我从每个不安全的点,缩减成只有32个点是不安全的。


吴小莉:如果发生了特殊情况,中继站可能被破坏,或者以量子原理来说,如果被篡改,那这个信息就无效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潘建伟:比如你给我发邮件,这个邮件不只是通过一条线传送,这是一个网络,如果这一条线路被别人给挖断的话,我就从另外一条路走过来了,所以我们这套系统,有一个警示的作用。你这边路如果有人在窃听了,它会告诉你这里的信息不能用,然后信息就从另外一条路过去了。所以可以非常方便地避免别人对网络的、对你的信息的监控。但是有一条得必须得保证,如果整个网络都被别人掌握了,那你就整个国家都被别人控制了,那就没有办法了,这是一个基本的通信安全前提。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

总工程师 林鸣

如果说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和量子通信科技,为我们架设起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通信坦途,那么被英国媒体誉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则实打实地跨海连接三地,是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一环。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全长超过50公里,被称作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技术最复杂、环保要求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超级工程”。其中,岛隧工程是大桥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回忆起立项之时,林鸣说:当时中国在外海沉管领域还是一个空白,所以最初,林鸣一直希望能够找国际一流的公司,合作完成沉管隧道的建设,结果却大出预料。  



吴小莉:您去了欧洲的一家顶级公司商讨,结果人家开了1.5亿欧元咨询费?


林鸣:是最好的公司。对,仅仅是咨询费,还不包括核心技术转让,只是提供咨询服务。


吴小莉:据说您后来还是商量了一下,说如果给三亿人民币,可以帮忙做什么?结果对方怎么说?


林鸣:对方说给你唱首祈祷歌,真的,他说我给你唱首祈祷歌。最后对方讲,如果你现在跟我签这个合同,9亿人民币,如果你回头再来找我签这个合同,他说1.3亿欧元,没有商量,最后就是这样地结束了谈判。后来我们中交集团,下决心嘛,回去开会、汇报,太贵了,太贵了。当时我们的周纪昌董事长问我,他说:林鸣,怎么办?我们自己研究行不行啊?我说行,自己研究,自己解决。我们花两个亿人民币,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两座面积各十万平方米的人工岛,是岛隧工程的关键工程。120个巨型钢圆筒,每个直径22米,截面相当于一个篮球场,最高达50多米,差不多是18层楼的高度,单体的重量约550吨,每在海里打下一个钢圆筒,其重量就相当于钉下了一架空客A380。


林鸣说,每一步的推进都是未知、都有风险。借助卫星定位、雷达系统,解决了运输过程中巨型钢圆筒遮挡视线的安全问题;经过多次分析评估,利用四个重达200吨的锚,固定住单艘10万吨的船,解决货船停泊问题。120个巨型钢圆筒的制作、运输和振沉,每一个环节都是中国工程师从未有过的尝试。林鸣感慨地说道,用“大型钢圆筒围岛”的快速筑岛方法,取代传统的抛石填海作业方式,这其中要科学技术,也要一颗敬畏自然的心。


人工岛建设模拟图


海底沉管隧道的建设,是岛隧工程另一个关键性项目。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共用33节沉管,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这些沉管采用“工厂法”预先制成,为此,大桥的建设者们仅仅用了14个月的时间,便在外海的荒岛上,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沉管预制厂,并且创下了浇筑百万方混凝土,无一裂缝的世界奇迹。


把跟航母一样重的沉管浮运到施工的现场,并且准确地沉放到海底50米深、已经铺好的基床上,而且还要与前一个沉管实施精准对接,其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从第1节到第33节的沉管,每一节的安装,都有自己的故事:第10节的沉管安装之后,实测偏差超过预计,工程停滞100余天,终于明晰是海水、淡水的二重结构导致;第15节沉管的安装用时5个多月,三次浮运,两次回拖,终于攻克回淤难题。



吴小莉:我们最终接头安装的时候,你为了要试验最终接头还专门去了荷兰。荷兰那家公司为此还升起了中国国旗,据说是他们第二次升起他国的国旗。


林鸣: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关系不好,我们打了五年嘴仗,因为我们说什么他们都认为不行,都说No,No,No。


吴小莉:就是我们的创新,他们都说不行?


林鸣:我们太没有经验了,第一次做,人家也不知道你行还是不行,非常谨慎。因为港方要求很严的,不能通融,所以一定要得到他们的签认,我们才能用那批图。然后我们把这个图反复改了很多遍给他们以后,他们就不停地给你提问题,去一次又给你提几十个问题,不停地提。最后没图,工程就停了,我着急啊,当时跑到广州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借了一个会议室跟他们开会,开了两小时,他就跟我讲,要去吃饭,走了。我们一大帮人开车从珠海,那么忙的情况下,跑到香格里拉和他开会,他开了两小时走了。我们感到很有压力,在这样一种关系下,我们共同生存了五年,第五年的时候,我还非常生气,后来对方非常盛情,一定要请我来看看,派人反复邀请。那我想意思意思吧,我就去了。去了发现对方很真诚,真的很真诚,高层领导、高管都来了。


林鸣:我本来不打算和他们做什么交流,但后来他们感动我了,从那一刻真的改变自己,我认为要开放、要交流,尤其像工程领域、技术领域。因为我们站在人家的肩上,人家也要站在我们的肩上,这个社会才发展得更好,那一刻我改变了。那以后我真的是,我对所有人都开放,希望他们来参观,来看看。


你像我们现在,填补了外海沉管隧道的空白,在世界范围而言,中交集团在沉管隧道的领域上,用国外非常权威的专家的话来说,中国从一个沉管隧道的相对小的国家,因为这个工程的建成,变成了世界的领军国家之一。这些东西,都使中交集团得到提升,包括像项目的全球资源整合的能力、合作、开放等等。还有思想和人才交流,我们都是受益匪浅。



更多精彩,敬请收看:

2020年10月09日首播的:

凤凰卫视《问答神州》特别节目--

逆风丹心,中国“智”造



编导:孟涵

编辑:孟涵 马马晋

具名赞助《问答神州》

上期回顾

《问答神州》专访

香港保安局局长 李家超

通过凤凰秀app观看完整节目

问答神州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往期内容回顾:

香港保安局局长:利用香港国安法攻击中国,不仅是“双标”,更是没有标准

主掌香港六支纪律部队,李家超详解香港国安法

香港特首独家披露:风波期间多夜难眠,未料过香港政治如此复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