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药新冠疫苗获批上市,新冠疫苗走到哪了?

问答神州 2021-04-09

问答

Q&A

神州

2021.1.1


新冠病毒全球蔓延,多地疫情二次爆发,全球抗疫形势依然严峻,这都在不断地提醒我们,这一场“冬天记忆”并未远去。近期,新冠疫苗频出好消息,也给未来的疫情防控打入了一剂强心针。本次特别节目,聚焦的是全球最紧急的公共卫生议题,希望能够触动及发动全球主要国家直面相关挑战,改善全球治理,共同遏制疫情。



《问答神州》

与世界对话---太平洋未来论坛2020

公共卫生平行论坛

特别节目


戳这里观看本期节目预告⬇️


面临突发危机,信息准确透明

还有吗

宾夕法尼亚大学

病理学和检验医学的研究副教授 张洪涛


吴小莉:进入秋冬季节之后,全球疫情出现了反弹。很多专家提到:随着世界的变化,公共卫生领域在未来面对的挑战会越来越多、越不可想象。那么,中国在未来面临公共卫生危机,怎样能够更好地及时发现、保护群众,尽量避免伤害?


张洪涛: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方面要争取信息的透明,同时,要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大家小时候就听说过《狼来了》故事,第一次、第二次说狼来了,到第三次的时候,大家都不相信了,反而会有反作用。所以,怎么样能做出一个有效的预警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让中国疾控中心直达最基层的信息,把信息整理出来,并且及时通知有关方面。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谁发现了问题,不应该是有责任的,而是谁瞒报了才有责任。否则,大家会觉得,我就把它瞒一下,或许不是什么问题,这样反而会掩盖潜在的危机。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

中美健康峰会主席兼秘书长 马晶

马晶:我补充一下,张洪涛教授提到了信息的公开透明,我觉得这一点,中国的科学家们做得非常及时、非常到位。我们看美国,从2020年1月开始,民主党对特朗普起诉,接着是美国总统大选,两党吵得沸沸扬扬,再加上一些民族矛盾,有多起对黑人的暴力行为,造成了很多抗疫的干扰因素。


这里我不得不提的,就是作为政府,它屡屡传递出错误消息,这一点非常糟糕。美国疫情爆发以后,特朗普在新闻里说,我们的个人防护用品搞定了、新冠病毒检测也搞定了,其实这些都没搞定。最重要的是,要不要戴口罩,连领导在镜头、在群体面前都不戴口罩。诸如此类,很多对公众的误导,真的令很多科学家非常痛心。相反,对于公共卫生的重视、对于科学的尊重,中国还是做得非常到位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教授 查道炯


查道炯:对于信息透明、信息准确,我想,如果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里涉及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国家责任。在讨论疫情国际合作的时候,我们的学者、记者,往往把这个讨论引向一个方向:就是只要信息透明了,everything will be fine,这恐怕不是。假如一个国家,循着所谓的“透明”,把一个危机判断得很严重,后来发现不是那么严重,别人会说你引发了不必要的恐慌,也确实也会对股票市场、国际经济有影响,所以这里需要有一个商量的空间。不同的国家,可能会有一些国内的行政或其它任务,这很有可能导致不同国家,对同一个信息的判断,是不一样的:有时是疏忽,有时是瞒报,有时就是单纯的不确定,这三种情况是要分清的。2009年的H1N1流感,发生在墨西哥、美国,国际上对于它的应对也是有争议的。所以我们必须接受一个现实:发现了一个未知的,特别是致命性较高的病毒时,有一定程度的恐慌、有一定程度的疏忽,这是正常的,咱们必须接受这个。



来聊聊新冠疫苗:

研发、产能、普及、评估

2020年12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已有数据显示,保护率为79.34%,实现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负担性的统一,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药监局相关标准要求。疫苗研发如“坐上火箭”,从业人士如何回应民众担忧?后续,疫苗免疫的持久性和保护效果如何追踪?


复星医药全球研发中心总裁

兼首席医学官  回爱民


吴小莉:近期,新冠疫苗频出好消息,也给未来的疫情防控打入一剂强心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个科普影片中曾提到:一支疫苗从研发到上市,一般需要八年,甚至二十几年。但今年以来,新冠疫苗的研发,被人形容是“坐上了火箭”。但普通民众也会担心,十年的研发周期缩短到一年左右,新冠疫苗安全性如何?怎么看大家对于疫苗的担忧?


回爱民:通常疫苗的研发,临床试验前要三到八年,临床试验的时间要更长一点,监批也要一两年,平均十年以上。在目前,新冠疫情的紧急情况下,肯定是等不了这么久的。这次,我们确实是做了很多工作,为什么能够这么快?主要是几方面原因:第一,病毒变异率低,给我们研发疫苗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第二,科学的发展。不光是疫苗技术,还有基因测序技术。过去,基因测序要几个月才能搞定,这次我们几天就搞定了;第三,这一次疫苗的技术百花齐放,既有传统的灭活疫苗、载体疫苗,已经证明是可以成功的,又有新的mRNA疫苗,它有很好的技术优势。


大家可能更关心,疫苗长期效果怎么样?这只能由长期的数据来说明。希望大家有一点耐心,现在每个疫苗的技术路线都已经进入三期试验了,再过三、四个月,让数据说话。现在数据告诉我们,到目前为止,参与试验者没有一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有的出现了局部的红肿热痛、低烧,但是两三天就过去了,不超过一周。从目前来看,它是有效和安全的。具体的保护期有多长时间?再给我们一点时间。考虑到现在疫情这么严重,我们还是先用起来。



马晶:我是做公共卫生的,也是做人群医学研究的,刚才提到了疫苗的保护性能持续多长时间?首先要看产能,再要看普及速度。比尔·盖茨一直在资助疫苗研发,他预测,按照现在的进度,到2021年夏天或者更晚,至少要六到九个月,基本能够给一些有需要的人接种上。这里,我们还没有谈到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条件更差的地方。


疫苗的成功研发非常令人振奋,但这只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需要产能、普及、接种。还有更重要的第三阶段,就是接种后的安全性追踪和评估,我们叫做上市后监督(post-market surveillance),这个非常重要。这个机制,在美国还是比较健全的,但在中国,还没有看到一个健全的机制。希望中国现在已经开始把这个机制、体系设立起来。


回爱民:马教授提到产能,这确实是一个问题,mRNA疫苗是一个新技术,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东西很贵、生产起来很难,其实不是的。mRNA疫苗最大的特点,就是研发周期短。病毒基因序列出来后,三、五天,这个疫苗就可以设计出来了。它虽然技术壁垒很高,但是,一旦有了这个技术,它的产能是很高的,比别的疫苗要高。mRNA疫苗这次成功了,对未来的疫情应对,肯定有正面作用。未来在癌症领域,也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这就是创新和合作。


至于疫苗上市以后的追踪和监督,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提到过:一方面,对参与临床试验的试验者,我们要进行安全性追踪;另一方面,疫苗上市、长期应用以后,也要做追踪。中国疾控中心在做这个事情,药企也会加入,一起合作。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个人特使

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  白良

吴小莉:在第三世界国家、一些弱势的国家,怎样去保障他们的疫苗需要?如何能够在全人类的范围内,更好地做到疫苗的充足供给、公平发放?


白良:首先,物流运输是一个挑战。我们有了疫苗后,要考虑如何把疫苗带到荒漠地区和其它有需要的地方?谁来买单?疫苗可能会很便宜,但考虑到疫苗的保存温度等因素,运输可能会是一场噩梦。


其次,如何确保疫苗能被送到需要的人手中?比如说,怎么去到马里(西非内陆国家)北部?连马里当地的政府,都无法进入该地区。


还有,如何让人们相信并接受疫苗?我们都很高兴看到疫苗研究和生产的进展非常迅速,但我认为还有一个民众信任的问题,因为速度快会让人产生怀疑。所以我们认为,来自世卫组织的认证,对于建立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我认为疫苗的分发,并没有一个适合所有国家的笼统解决方案,每个国家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重要的不是自上而下地推广疫苗,而是与地方社区接触、倾听他们的意见。他们有抗击疫情的经验、他们知道如何组织地方人民,我们也需要会讲当地语言的人。这一点上要感谢红十字会,因为有不同国家的红十字会,我们才得以有志愿者网络。


我的观点是,研发疫苗非常重要,但是围绕这一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希望各方的合作,能建立在透明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关注到每个人、每个组织的附加值。我们与世卫组织密切合作,我们不是世卫组织、不提供疫苗接种,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可以为类似阿富汗这样的国家,提供良好的疫苗接种条件,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做出贡献。


强生医疗对外事务和市场准入副总裁

王金鹤


王金鹤:我们在做疫苗,我们的同行也在做,我们非常高兴,这是一个非常友好的合作和竞争过程。另外,我相信,这次新冠疫情所激发的一些新科技应用,会对未来的医疗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2020年11月,我参加了进博会,我个人主要是从事医疗器械方面的。在进博会会场里面,会发现一个趋势:各个公司越来越多地在向数字化和机器人的方向发展。医疗器械的使用,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医生的个体化差异。目前的科技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把医生的个体化差异降到最低,能够让每一台手术、每一个病人,享受到最安全、最有效的服务,这是一个趋势。


张洪涛:我觉得这次疫情,对中国的企业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他们之前并没有真正地,把疫苗作为一个中国的产品打到国际市场。现在,这个机会是一个帮助世界的机会,也是一个塑造中国科技企业形象的机会。对公司来说,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需要按照国际的规则来考虑很多事情。比如说,科兴在巴西做三期临床试验,是完全按照国际标准来做的,包括数据的独立审查。这一次,中国的企业能够让大家知道,中国是可以研发、而且是高质量地研发高新产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查道炯:疫情到了现在这个阶段,中国身在其中。国外总有那么一种看法:他们国家的疫情,中国是脱不了干系的。那么我们作为个人、作为单位,在国际交往里边,一定要谦虚谨慎。国际公共卫生合作,不是中国有了所谓的“答案”,别人抄所谓的“作业”;也不是中国研发出了成功的疫苗,就可以免费分发,别人受惠于中国;更不是说,这一次可以把与疫情相关的医药和非医药商业机会,当成是一个发财的机会。疫情,来了也会过去,国际交往是一个长期的关系;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的逻辑,是相互保护、保持共同的利益,我们在其中,一定要谦虚谨慎。这个是我作为老师,想跟观众所分享的看法。


更多精彩 敬请收看:

2021年1月1日首播的

《问答神州》

与世界对话---太平洋未来论坛2020

公共卫生平行论坛

特别节目


编导:郑书筠 孟涵

编辑:孟涵 马马晋

具名赞助《问答神州》

上期回顾

吴尊友:今冬明春

中国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新冠疫情流行

通过凤凰秀app观看完整节目

往期内容回顾:

吴尊友:今冬明春,中国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新冠疫情流行

港科大校长:我们不能只做观察者、评论者,而是必须要做参与者

陈启宗:美国占领的“道德高地”,已经在自己的作为之下慢慢消失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