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科技大学2.0,了解一下?

问答神州 问答神州 2021-04-09

欢迎你关注问答神州

问答

Q&A

神州

2020.01.08

全球大学跨学科的现实之困,

如何破局?


深谙美国科技土壤的他,

是什么吸引他转赴香港?


   《问答神州》专访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史维



戳这里观看本期节目预告⬇️


各个学科化学式融合,是我们非常想做的事情


“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的必然趋势,这个观念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何既维持专业的清晰度,又要打破边界,让学科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成为最大的挑战。问答中,史维坦言说道,目前即便是放眼全球的大学,这个问题也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即使是在香港科技大学,这样一所年轻的校园里,跨学科研究同样面临着难以融入的困境。



吴小莉:你只钻研在一门学科当中,肯定有一个解不开的迷惑,如果跟不同背景的教授们一起来讨论,某种方法可能就被用上了。


史维:讲一个我个人的小经验,我是学航空工程的,20年前,我的同事跟我坐在一起聊天,讲到科技的能力逐渐研究到非常精细的尺寸跟速度,材料也越来越轻,那这些性能可以放在航空器上吗?比如用来侦测空气污染或侦测核污染辐射,这些飞行器甚至可以收集数据,那我们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微小飞行器。


我们学航空工程的应该要跟学生物的合作。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学飞行器设计的人绝不会去学昆虫跟鸟怎么飞的,就好像井水不犯河水;学动物的、看生物飞行的学生,也不会用我们分析航空工程的物理定律,因为对他们来讲太复杂。后来学生物的跟学航空工程的,甚至跟学其它的学科融合,我们真的变成一个新领域。这是我个人研究生涯很幸福、很快乐的经验。自然科学科技发展的这100年,有很多直接能够解决的问题,并且解决得很成熟。现在,因为我们的专业比以前更卓越、更深入,所以现在想要做出新突破。


吴小莉:这是不是您提到的要打破思维定向?


史维:对,从人类社会的大挑战来看,这些题目不是任何一个领域、专业就可以充分解决的。各个学科当然要合作,可用什么样的合作方法?我们希望现在有一个化学式融合,从元素上融合在一起,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新材料,帮我们为系统上的需要作出新发展,这是我们非常想做的事,但是都有基本的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大学在这方面是绝对做到位的。


不可能用同一个方法、同一个制度,

来覆盖、管理两个校区


2019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选址广州南沙、毗邻广深港高铁庆盛站。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学科设置不会与香港校区重叠,并将一改传统,不设学院,改设四大学术枢纽,16个前沿研究学科,计划于2022年9月正式开学。



吴小莉:那当时是您找了广州,还是广州找了您?


史维:有一次,广州市温国辉市长到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提到了这个事情。这些年来,在大湾区不同的几个城市,尤其深圳、广州,我们在以前都收到过邀请。香港科技大学到那时为止的想法是希望先务实,把我们该做的事情都做好,并且达到最高点为止。


2017年,我们和广州领导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因为当初希望我们去办一所跟香港科技大学相符的第二个校园,广州市的领导也听取了我们的想法,反应很热烈,他们认为我们的想法跟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非常一致。培养跨专业学位的的毕业生,也需要不同的训练方法,因为他们是跨专业的学位,并不是单独的专业学位,所以我们提出:第一,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做跨专业;第二,所有在清水湾已有的学位在广州一律不重复。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内部考虑,我们不希望在以后的任何时候,两个校园会有同样一个学位。


吴小莉:老师现在聘请的情况如何?是全球招聘吗?


史维:当然,我们所有的教授一律是全球招聘,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政策。到目前为止,来申请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要帮大家澄清就职后需要签约一个什么样的合同,并且需要讨论他的税制、升迁问题,以及人事制度。


吴小莉:香港的国际化程度本来一直都比较高,税制比较单纯,那如果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话,会不会同样具有吸引力?


史维:因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跟香港科技大学是两个不同的法人系统,所以不可能用同一个方法、同一个制度来覆盖、管理两个校区。我们非常冀望于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的人才延揽,大湾区目前发展的现况是给人才有很多很宽厚优待,包括广州市各个方面,比如人事、设备、图书的采买、运输上对我们的支持;再一方面,我们也跟政府提出,希望有很多水平相当的清水湾的学生、教授,可以去广州合作、学习使用当地的设备,政府对于这些人员的出入境问题,现在需要要一步步着手做起。


我一再验证的一个信念,

香港是个非常国际化的地方


史维1955年出生于台湾,20岁赴美求学,是美国航天及宇航学会院士,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院士。2002年,史维带领团队,成立未来太空运输研究院,并在首期获得美国太空总署NASA1500万美元的资助。2003年,史维获得Pendray航天文献奖,他也是这个奖项自创立以来第二位华人得主,第一位是“中国导弹及太空计划之父”钱学森。这位深谙美国科技土壤,并获得美国尖端科技界认可的科学家,为何在2010年背负行囊,只身来到了香港--这片他并不熟悉的地方,动身之前,他有过怎样的思考与权衡?



吴小莉:是什么样的机缘您来香港?


史维:是个偶然的机会。当初我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是航空航天系的系主任,密歇根大学是我的母校,我回去当系主任对我是个一辈子最光荣的事。后来香港科技大学跟我联络,问我有没有兴趣来。我们虽然在美国生活那么多年,也是非常顺利,受到很好的支持,包括我的研究、我教的学生、我的生活,我的子女都是美国生、美国长大。


吴小莉:主要是作为科研者,在美国有一个很好的环境。


史维: 对,而且是融入了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在美国,我们是全方位参与,包括看美式足球,我很喜欢,这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香港科技大学那时候跟我联络,又给我一个新的考量。一方面是好奇,再一方面也想把我这些年所学所得的一些经验、体验,发挥到一个国际化的一个平台,比如香港。


吴小莉:您不会讲广东话,之前和香港也没有渊源,没有家人住在这里,然后您就背负行囊,离开一个您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来到香港?


史维:因为当初到现在,我一再验证的一个信念就是,香港是个非常国际化的地方。我不会讲广东话,没在香港住过,大半辈子都是在美国住、美国生活,相对我们这种背景的人来香港生活,算是一个容易安新家的地方,我能很自然地了解和融入香港的制度和各方面的系统。




更多精彩,敬请收看:

2021年01月08日首播的:

凤凰卫视《问答神州》专访

香港科技大学 校长 史维

编导:苏珍妮

编辑:孟涵 马马晋

具名赞助《问答神州》

上期回顾

《问答神州》专访

国药新冠疫苗获批上市,新冠疫苗走到哪了?

通过凤凰秀app观看完整节目

问答神州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往期内容回顾:

国药新冠疫苗获批上市,新冠疫苗走到哪了?

吴尊友:今冬明春,中国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新冠疫情流行

港科大校长:我们不能只做观察者、评论者,而是必须要做参与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