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热议:避免急功近利,完善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
问答
Q&A
神州
2021.03.12
以胸痛中心为抓手,
促建全方位、全周期医疗服务;
避免急功近利,
完善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
《问答神州》“两会”特别节目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葛均波
戳这里观看本期节目预告⬇️
慢病,是终身的治疗和管理过程
有数据显示,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75.8%的人被一种及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困扰着,这使得中国的慢病管理工作面临不小的挑战。葛均波对此表示:胸痛中心不仅有益于提升中国“心肌梗死区域协调救治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地提高中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同时也能够以胸痛中心建设作为抓手,将分级诊疗、医疗信息化、以及慢病管理进行有效的融合,真正做到以预防为主为方针,建立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吴小莉:您在2020年的心血管健康大会上提到:希望以胸痛中心为抓手,进行一次防治体系的闭环。您为什么会这样说?
葛均波:胸痛中心是目前做得最成功的一个范例,它建立了一个急性疾病的防治体系,其它疾病就按照这个模式复制就可以了。当时我们提出一个“三全模式”:中国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其中全程管理应该把上游的预防、中间的治疗、出院后的康复,做一个闭环管理。就是说,如果一个病人在今天早上发生心肌梗死,那么他的病并不是今天得的。可能这个病已经存在了三十年,只不过没有造成血管的狭窄、没有造成缺血。
其实现在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原来所有的医疗机构、医院,我们只关注疾病本身,病人来了以后,医生把患者治好或者患者病情好转以后就出院了,我们就不管了。
吴小莉:如果他的生活方式不改变,疾病还是会复发的。
葛均波:是的。下次再来就诊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是疾病晚期了。所以生命健康的概念不仅仅是疾病本身,它包括疾病的预防,疾病的治疗以及出院后的康复。所以我们一直在呼吁,从关注健康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健康中国”这个宏伟的目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沈雳
沈雳:慢病的管理非常重要。有的病人可能觉得得了冠心病,装了支架后就好了,他的一些坏习惯立刻又“死灰复燃”了,一直到再次发病。所以说长期的健康管理很重要,包括对血糖、血脂、血压这些高危因素的长期监测,而不能出了医院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这样的话,可能若干年后,他的疾病还有可能再复发。一旦得了冠心病等疾病,就是终身的治疗、管理过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 崔晓通
崔晓通:这些急症、重症患者,即使我们当时把他抢救回来了,他的心脏还是受了损伤的。如果他的心脏以后,比如说治疗不到位或者保护不到位等等,有可能就会发展成心力衰竭。
我觉得,如果比较治疗理念、药物、技术手段、器械等等,我们国内并不比国外差。但是,在我们的健康管理、在心衰的整体管理方面,可能还需要提高。包括病人的自我管理,医生和护士对病人的管理,社区的管理,甚至到整个随访体系的建设。
如今,新的技术正在帮助医生们更有效地救治病患。葛均波在问答中表示: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5G这样的新技术会在慢病管理、疾病诊断、愈后评估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强大的作用。
吴小莉:大数据或是5G技术,在医学上的运用可能还是比较皮毛,您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葛均波:我觉得“数据大”跟“大数据”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虽然有海量的数据,但是当真正需要提出有效数据时,就会发现这个少了、那个少了,不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数据链。我个人认为,未来,随着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对数据的完整收集,我们一定会有形成有效数据链的那一天。
现在的医疗智能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医生的考试了,而且比普通医生考的分数还高。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病例,让机器人去分析,它的分析结果是非常精确的。其实医生有的时候是主观的,但人工智能机器人就不受主观的影响,而且它会逐步改进,通过自我学习,它的水平会越来越高。
曾经,我们有一个53岁的女性患者,做完盆腔手术,准备出院时突然胸痛。好多的教授都认为是心肌梗死。但医疗智能机器人就比较客观,它推断可能是哪四个病、要做什么检查,做完了后,它显示病人不是这个病,需要再做一个CT来确认,结果是肺栓塞。所以说,未来的医疗机器人在慢病管理、疾病诊断和模型方面,一定会帮一些基层的医生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仍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
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一直是葛均波关心,并且在全国“两会”建言献策的话题。1984年,葛均波考上了青岛医学院,又在山东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先后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因为成绩优异,1990年,他被公派到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继续深造。传统路线的教育培养,以及在海外的留学、工作经历,使得葛均波更为切身地体会到中国医学教育的不足。在中国,当前的医学教育已经转化成为统一的“5+3”模式,但是葛均波在问答中谈到:这样的模式仍然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
葛均波:其实我们觉得,大学毕业以后,硕士跟博士应该能够打通,这样既可以省很多的时间,也能替国家省很多的资源。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里静心地拿出两年或三年的时间,做一个好的课题、发表一篇好的文章、诞生一个好的成果,最后一年在考试以后再进入临床,我们称之为“科学博士培养”。
还有一种是我们这几年推进的“5+3”,就是五年大学医学院,三年的“规培”,规范化培训。他在临床轮转,他考出来后原则上他就是一个医生,但是他又没有学位,他就是大学毕业以后的医学学士。但我们现在评估的时候,我们又会看,你这家医院有多少博士,所以没有博士学位是进不了好医院的,那就逼着他去读博士,就造成了很混乱的体系。我个人认为外国的体系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我们可以参考一下。“5+3”以后,你只要考到了执照,就可以进入临床看病。假如你想做科研,你就可以读一个医学科学博士。那么我想,这样以后就可以给国家省很多的资源,给家庭也可以省很多的投入,没有这么长的学制,给医生本身也提供一个避免走弯路的机会。
吴小莉:您是不是已经不断地在建言?
葛均波:去年我已经呼吁了,因为中国的事情要想做成的话,一定要引起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直接管理部门的重视。
近年来,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之下,中国不少高校开始加速医科布局。2017年底,以强大的理工科实力著称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在安徽省立医院设置临床医学院,安徽省立医院也以直属附属医院的方式,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葛均波院士担任院长。
但是,近年来,为了提升行业的声誉,也有一些医院不按规定进行审批,违规自主加挂大学附属医院的牌子。面对这个现象,葛均波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就提交提案呼吁,要及时地制止急功近利、跑马圈地式的挂牌附属医院。
葛均波: 当时我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后,我说:第一,你不要让我做法人;第二,你也不要给我级别;第三,我也不要报酬,因为我觉得国家给我足够的钱了,我没有必要去拿两份。我来就是为了给你们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人才引进。我会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你们觉得合理就做,你们觉得不合理就不做。我认为医院必须有好的医生才能把这个医院管理好。那么我去了以后,我跟同事讲:作为学科带头人,如果光自己厉害,但一个接班人都没有培养出来,那我们就觉得你是一个不合格的学科带头人。
吴小莉:我们也看到您说您即使再忙,每周还希望能够有两次去做手术。您曾提到说:要保持您的纯洁和好奇心,为什么会这样说?手术带给您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
葛均波: 没有两个病人是完全一样的,虽然都是心脏病,但是这个人跟那个人的病情一定是不一样的。你治疗的每一个病人,能做出很漂亮的手术,出血很少,恢复很快,病人很高兴,你就会觉得那是一种创造。尤其是遇到一些,我们认为病情复杂疑难的病人,或者是他求医许久,病情还是不能解决的患者,如果你替他解决了病痛,那种欣快感太珍贵了。
我遇到过一个病人,是一个年纪很大的军人,他辗转了好多地方,手术都做不成。最后,到了上海的一个部队医院,请我去会诊。病情确实很复杂,但是老人说做不成我也认了,我们共同来承担这个风险。等做成功以后,因为浑身湿透了,我脱下铅衣来,老人的太太就给我倒了杯水,后来一下就跪到地下。老太太说,她十三岁的时候,家里就把她许配给了老人,老人后来去参加解放战争、打鬼子,那她就一直等着。老人退伍后国家给了他荣誉,整个家里也都觉得很光荣。但是突然间,说老人的病治不了,家里的人都觉得天都塌了,现在治好了,她们这个家又有天了。所以经过那么一次后,我就觉得做医生再累、再苦,这种荣誉感、成就感是非常值得的。
更多精彩 敬请收看:
2021年03月12日首播的
凤凰卫视《问答神州》“两会”特别节目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均波
编导:郑书筠
编辑:孟涵 古易菲
具名赞助《问答神州》
上期回顾
《问答神州》“两会”特别节目
聚焦“两会”热议:医学创新,如何赋能健康中国建设
通过“凤凰秀”app观看完整节目
往期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