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定啦!未来15年随州将这样建!

随州论坛 2021-07-03

点击随州论坛免费关注,精彩天天看


2017年11月,湖北省政府发布关于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年)的批复,原则同意《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年)》,随州未来15年城乡规划建设有了蓝图指引。

随州名片

中文名:随州

英文名:suizhou

别名:炎帝神农故里、中国编钟之乡、中国专汽之都

生日: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随州市

邮编:441300

地址:湖北省北部,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

语言:随州话、普通话

城市定位

随州是鄂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建设方向

统筹做好随州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逐步把随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发展规模

到2030年,城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08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8.5平方公里以内。

城乡规划

《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包含曾都区全域及先觉庙水库二级保护区范围,面积为1459平方公里。

交通体系

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人居环境

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城市风貌

要做好城市整体设计,加强城市景观视廊的控制和引导,严格控制景观风貌区周边的建筑高度,保护城市整体山水格局,塑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风貌。

未来15年随州如何建?

来看《批复》全文

省人民政府关于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年)的批复

随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提请审批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年)的请示》(随州政文〔2017〕45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随州是鄂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随州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逐步把随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三、重视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包含曾都区全域及先觉庙水库二级保护区范围,面积为1459平方公里。在规划范围内要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注重与周边城镇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统筹协调和共建共享,加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资源保护等方面协调对接。做好随州市市域城乡空间布局引导,按照“一主两翼、三轴多点”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市域空间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到2030年,城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08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8.5平方公里以内。要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新城新区。强化对《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开发边界的管控,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加强城市“底线”管控。要贯彻城乡全域规划一张图发展布局,区分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做好全域管控和边界落实;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和管理;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各类空间的规划建设管控要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做好停车场规划布局,推动城市停车场建设。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供水水源和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合理有序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加强对各类公用设施用地的规划控制和预留。高度重视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健全包括消防、人防、防洪、防震、防地质灾害等在内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一主一副、双轴多组团”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限期达到《总体规划》提出的各类环境保护目标。划定城市蓝线保护范围,结合水域自然形态进行保护和整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加强绿化工作,划定城市绿地系统的绿线保护范围。要加强对大洪山自然保护区、万店镇先觉庙水库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水源地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保护措施。

八、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将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纳入近期建设规划,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分期供给规模、区位布局和相关资金投入。加快棚户区、城中村、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城市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积极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稳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九、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要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落实紫线管理要求,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要做好城市整体设计,加强城市景观视廊的控制和引导,严格控制景观风貌区周边的建筑高度,保护城市整体山水格局,塑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风貌。

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总体规划》是随州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实施《总体规划》的重点和建设时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包括各类开发区)的一切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实行统一、严格的规划管理,市级城市规划管理权不得下放,切实保障规划的实施。要加强公众和社会监督,提高全社会遵守城乡规划的意识。

随州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批复精神,认真组织实施《总体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阅读延伸▷▷▷


《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年)》在2017年度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至此,随州城乡总规已创下“三个全省第一”:全省第一批总规编制改革试点、全省第一个完成总规编制并通过省政府批复、荣获“2017年度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第一名。

随州是湖北省总规改革首批试点城市,探索的改革经验被国家住建部誉为“湖北样本”,意义深远,《中国建设报》、人民网等新闻媒体分别进行了报道、转发。2017年全国规划年会对以随州为代表的总规改革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介绍。今年11月份,省住建厅在随州专题召开全省总规改革和规划信息化工作推进会,随州总规改革经验向全国、全省推广。



想了解更多 

《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年)》

重点解读来了

——

解读之一:


以战略眼光确立随州城市定位


城市性质和城市目标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科学、鲜明的城市定位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聚集资源、展现特色,为城市的最优化发展提供战略指引和实施路径,从而最有力地提升城市竞争力。

面对新时代的战略机遇,随州的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如何重新定位?未来的发展战略和主要发展方向是什么?新编制的《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年)》(下简称总规)给出了答案。


1合理城市定位有利于建设发展

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编钟音乐之乡。1981年至2010年间,随着行政区划变革、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等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随州先后编制过5次城市总体规划,分别是1981版、1985版、1991版、2000版和2009版总规。

随州的城市性质也从最初的“以机械工业、轻工业为主导,适当充实配套服务性工业,控制发展电子、化学工业的湖北省工业小城市”,逐步调整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发展以汽车及其配套工业为主的机械工业。相应发展轻纺、食品工业,是适合发展旅游业的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湖北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是以机械工业为主的中等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北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湖北省新兴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北地区性中心城市,湖北省旅游城市”。

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刘光海介绍说,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在编制的过程中,都在上版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对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空间布局等进行了调整。从执行情况来看,总规对城市性质的合理定位,对指导城市建设和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介绍,近年来,国家、省在战略层面对随州提出了新的定位与要求,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战略、宏观形势及政策变化、区域重大交通及基础设施选址建设情况的变化,使得处于规划实施后期的2009版总体规划已不能完全适应随州城市发展和建设需要,编制新的城乡总体规划十分迫切和必要。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及随后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随州被湖北省列为总规改革试点城市,我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迎来有利机遇。

我市高度重视总规编制,提出做好总规编制是抢抓随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被列入国家级重大发展机遇的现实需要,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现实需要,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现实需要。借编制城乡总体规划的机会,我市将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与随州实际相结合,细化、深化相关规划内容,为随州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提供强有力的规划保障。


2新的定位具备鲜明的随州特色

总规的编制离不开对随州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

随州作为全省总规改革的试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城乡规划局精心组织并从市规划院抽调精干力量,与编制单位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组建编制团队,全力支持课题组的各项研究工作,从各个层面为课题组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便利的工作条件。  在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后,摆在首位的就是对随州区域中心城市的重新定位。

编制团队在2009版随州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和研究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湖北新型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随州市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和《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国家、省级上位规划对随州的发展定位,多次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确定了编制思路。

编制团队认为,从上位规划对随州的综合指引和要求来看,明确了随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也对随州市城市功能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农产品加工、光伏、物流产业基地、汽车工业基地等现代制造业基地职能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等定位。同时,也要求随州在未来发展中要进一步突出自身资源特色和区位交通优势,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和湖北省北部门户城市。

根据城市特色、区域使命和产业转型创新要求,新的总规站在新的战略高度上,在对随州城市职能进行科学分析后,对随州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进行了修改完善,确定随州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和中国专用汽车之都,鄂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城市性质定位的关键在于找到代表城市特点的‘名片’。新版总规这一定位具有鲜明的随州特色,同时兼顾了城市美誉度和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随州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刘光海表示。


3特色鲜明功能复合的城市职能

根据总规对城市性质的定位,随州的城市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世界华人谒祖圣地,编钟文化旅游名城。依托丰富多元、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突出炎帝故里、编钟之乡、山水生态三大品牌。统筹协调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合力打造大别山核心旅游品牌,开发一批核心景区和旅游精品线路,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打造华夏始祖和编钟文化旅游名城。

——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中国“风机名城”,全国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以中国专汽之都和风机名城为特色,以创新驱动引领专用汽车、食品等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

——武汉都市圈创新产业后台服务基地。充分利用高铁和空港经济区带来的时空转变及自身优势,分享武汉溢出价值,打造武汉后台服务基地。吸引对成本敏感、通勤时间敏感、环境敏感的创业企业在高铁站周边集聚,打造低成本创业基地。利用区位、环境及土地资源优势,承接武汉转移的教育资源,建设教育科研基地。有选择地承接武汉转移制造业,打造制造业转移基地和中试及成果转化基地。利用区位及交通优势,建设链接武汉都市圈至西部地区的物流中转站,建设物流中转基地。

——华中地区绿色生态旅游度假胜地。随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知名旅游城市,为区域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文化基础,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塑造文化认同,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有效手段。

——以科技创新、商贸服务、专业物流、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的区域服务中心。加强区域联动,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挖掘农产品和山林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完善绿色农业服务等职能,构建集“特色农业生产-深度加工-区域农产品物流-农业旅游”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的大农业体系。同时,根据产业创新转型发展需求以及农业人口转移和市民化的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职业教育基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解读之二: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人口及用地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资源、要素分配,充分发挥资源效益,提升城市竞争力。

  《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年)》(下简称总规)明确:规划远期2030年,市域户籍人口规模约为295万人,常住人口规模约为3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集中建设区人口规模约为10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118.5平方公里。

  “总规确定的随州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与‘双百’城市目标一致,有助于科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聚集效应,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打造特色增长极。”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刘光海说。

1总体规划编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城市的主体是人。随州未来至2030年人口发展趋势如何?集中建设区人口规模多少合适?总规编制团队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认真组织开展《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城市人口与用地规划》专题研究。

  编制团队结合国家、湖北省及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相关要求,大量查阅湖北省、随州市统计年鉴,以及公安部门提供的《全市人口变化情况调查表》等权威资料,对2004-2015年间随州市域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及总人口数量的变动及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结合我市城镇化现状特征进行了比较。

  同时,编制团队还选取与我市密切关联的大别山地区及武汉都市圈内地级市,横向比较随州城镇化水平得出,随州市城镇化率在武汉都市圈中处于较低水平,但在大别山地区仅落后于襄阳市;市域人口规模是除鄂州市之外,大别山地区及武汉都市圈规模最小的地级市;集中建设区人口规模与大别山地区、武汉都市圈所辖地级市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占总人口比重较低。

  在此基础上,总规编制团队课题组结合《随州市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52030)》《随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通过相关规划比较分析法、综合增长率法、趋势外推法、水资源承载力办法等人口预测办法进行了综合分析,预测2030年户籍人口达到295万人左右,常住人口达到300万人左右;2030年随州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城镇人口达到225万人;集中建设区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80万人,2030年常住人口达到108万人。

  “合理确定人口规模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总规编制的基础性工程。随州总规在编制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分层次、科学合理预测人口规模,为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确定土地利用指标、优化功能布局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刘光海表示。

2推动人口良性聚集 促进城市结构转型

  人气聚敛财气,人气彰显活力。步入新时代,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的竞争。

  总规编制团队查阅、分析统计资料发现:2004-2015年,随州市域户籍人口总量微降,但总体变动较小;常住人口总量流失,但2010年后企稳回升;外来暂住人口逐年增加,十年间登记的外来暂住人口共计增长约5.6万人;自然增长率长期高于湖北同期水平;非农业人口比重远低于城镇化率;各区县人口基本稳定,集中建设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市域其他地区。等等。

  结合全球人口及城镇化发展新动向,以及随州人口、产业、城镇化发展区域,总规对随州人口及城镇化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研判,并提出了随州未来城镇化发展策略: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匹配相应政策,引导人口集聚;顺应自身特征与使命,促进人口在空间的合理配置;发展多元动力,完善人口市民化进程中政策保障;吸引高素质人才,促进城市社会结构转型。

  集中建设区人口发展策略方面,总规提出,一是通过产业提质扩容,培育区域人口增长极;二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服务供给促进市域内人口集聚;三是推进集中建设区人口二次均衡分布,实现人口良性聚集。

  “例如,总规关于‘吸引高素质人才,促进城市社会结构转型’的人口发展策略,非常符合随州实际。随州当前的人口素质结构不高,吸引高素质人才落户随州,将是应对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核心。总规建议通过建设生态环境宜居、创新有活力、多元功能融合、文化底蕴深厚的高品质城市,吸引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这一策略与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的市校合作、人才引进工程不谋而合。”刘光海表示。

  推进集中建设区人口二次均衡分布,实现人口良性聚集。刘光海说:“目前随州老城区人口密度高达3.66万人/平方公里,是随州现状集中建设区人口密度均值的3.1倍。总规提出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引导新增人口向随州市高新区、城南新区等区域集聚,避免随州市老城区继续集聚人口,从而实现集中建设区人口的均衡分布。目前来看随州的城市建设发展也正在朝这方面努力。”


3因地制宜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城市建设发展,并非一味贪大求大,而是要符合人口发展趋势和生产生活实际。总规综合随州城市建设速度推算,以及未来人口规模预测,并充分考虑《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补充文本》对集中建设区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要求,确定规划近期2020年,集中建设区城市建设用地为87.7平方公里;规划远期2030年,集中建设区城市建设用地为118.5平方公里。

  同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为“东至曾都区与广水市交界,南至何店镇区、浪河,西至曾都区与随县交界,北至百垱水库、夹子沟水库和先觉庙水库,总面积约525平方公里”。

  刘光海介绍说,随州设地级市以来,集中建设区建设用地拓展速度逐年加快。预计规划近期(至2020年)随州年均城市拓展速度保持在4-5平方公里左右,规划远期(2020-2030年)年均拓展速度保持在3-4平方公里,2020年集中建设区建设用地将达到90-95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达到120-135平方公里左右。按照未来人口规模预测,结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测算,则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应控制在120平方公里以内。

  总规在对集中建设区地貌特征、自然历史资源、交通组织等进行综合分析后,综合各方面优劣势条件分析,将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确定为:“东进、西优、南拓、北联”。其中,向东、向南、向北是城市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向西是控制优化的方向。

  “东进”是指向东重点拓展城东组团,作为未来城市产业发展、科技研发和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功能区;“西优”是指向西优化提升擂鼓墩组团,推进擂鼓墩大遗址景区建设和品质提升;“南拓”是指向南重点建设城南组团,实现高铁片区、编钟文化产业园等重点片区组团式开发;“北联”是指向北联动发展,强化与随县经济开发区和随县县城厉山镇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升老城区和现状建成区的城市服务职能与人居环境品质,强化集中建设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与现代山水田园城市特色。



解读之三:


随州绿色发展的指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

  《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年)》(下简称总规)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划分三类空间,对随州市域进行生态分区,划定生态红线,建立严格管控措施,并提出了森林、耕地、水资源等利用与保护策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为随州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遵循。


1科学划分三类空间  严控开发建设强度

  遵循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总规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在国土空间分析评价基础上,以行政边界和自然边界相结合,将市域划分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通过三类空间的合理布局,形成统领全市域发展全局的规划蓝图、布局总图。

  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刘光海介绍说,划分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是对市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总体部署,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规划在三类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研究细化城镇组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为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城镇空间,是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包括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开发园区,约占市域总面积的10-20%。总规提出,城镇空间要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单位国土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要控制工矿建设空间和各类开发区用地比例,促进产城融合和低效建设用地的再开发。对旧城更新等优化开发区域的城镇空间,要进一步控制开发强度,着力促进存量空间的优化调整。

  农业空间,是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以田园风光为主,分布着一定数量的集镇和村庄,约占市域总面积的3040%。总规提出,农业空间要强化农地保护,推动土地整理,促进农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要严格建设用地管控,优化整合农村居民点,繁荣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农村田园景观。

  生态空间,是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的地域,以自然生态为主,包含一些零散分布的村落,约占市域总面积的40-50%。总规提出,生态空间,要加强林地、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产品服务功能。要实行严格的产业和环境准入制度,严控开发活动,控制开发强度。对其中的禁止开发区域,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强制性保护。


2严格生态建设分区  筑牢绿色发展屏障

  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张忠伟介绍,总规在编制过程中,开展了《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市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编制团队根据随州生态本底条件和生态敏感性分析,将市域生态建设划进行分区,即生态保育区、生态控制区和生态建设区,并对各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随州的生态本底条件良好,生态资源丰富多样,森林覆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我们的生态环境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恢复难度大;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偏弱,森林防护体系尚未形成;受人为破坏、工程建设、矿山开采等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原生水系破坏较严重,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必须严格分区管控。”

  总规分析认为,随州市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原生水系生态功能退化以及矿山开采造成山体森林植被破坏严重,主要的生态保护任务是水土流失治理,矿山植被生态修复,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维护能力。

  为此,总规从三个方面划定了随州市生态保护红线区,即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生态敏感及脆弱区红线及法定禁止开发区红线。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252463公顷,占市域面积的26.2%。

  “用生态红线筑起绿色发展‘屏障’。”刘光海说,“总规对各类生态保护红线区的面积进行了明确。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实施最严格的管控,确保红线区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同时,随州城乡总规还整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类规划‘多规融合’的要求,构建了全市生态红线管控‘一张图’,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定支持。”   坚持保护优先,推进生态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总规提出我市土地资源、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环境治理策略: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加强土地生态保护与建设、降低土地用途转换的生态影响;保护水源地、完善水利工程体系、构建节水型社会、进行水土资源分区引导,保障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等。


3发展低碳绿色经济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新时代,随州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优化工业布局。总规提出,以城市作为市域工业发展的组织枢纽,重点加强四大工业园区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以乡镇产业基地为节点,按照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和同类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的要求,加快市域工业体系的整合。

  随州中心城区是市域工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是随州探索新型工业化和实施智能制造的主阵地,包含随州高新区、曾都经济开发区、随县经济开发区。总规提出,充分发挥中心城核心资源优势,集中建设产业集聚区。

  广水产业集聚区是随东地区制造业中心,全国风机制造基地,东接武汉临空产业。总规提出,加强对开发区工业园、十里工业园、杨寨工业园等三大园区的统筹规划,推进基础建设联动、产业发展互动,实现基础共建、要素共享、产业共育,打造要素聚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集聚区。

  乡镇方面,总规提出,结合特色小镇建设,打造特色资源与优势产业相结合的乡镇产业基地;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加快推进茶叶、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构建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物流网络。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优势产业引领作用,实施专用汽车产业升级计划、量质并重大力推进食品工业升级,推动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跨越。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培育支撑随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探索绿色发展道路,革新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化工(肥料制造、农药制造)、纺织服装、风机、铸造、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打造区域产业发展的高地。

  推动资源整合,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形成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农业休闲三重驱动的旅游发展格局。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中部“礼乐祭宗”历史文化国际游览区、北部“神秘淮源”生态旅游观光区、东部“绿色生态”武胜关生态文化旅游试验区、西南部“禅修养生”生态休闲疗养区和南部“农耕乐园”休闲文化游览区等五大主题游览区,彰显随州旅游特色。


编审:许享红

监制:刘光明

图文:张清、李云龙

编辑:陈云

来源:随州日报、长江云等


领导说了!

你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大家都在看↓↓↓

一图读懂2018随州将发生的大事好事!

史上最大暴雪袭随州!致大树倒伏.车辆被砸.停电停水停课.…

重磅!随州登上央视《魅力城》最高奖台!颁奖晚会燃爆…

随城首座“悬索”桥开建!随州城坐拥十座大桥啦!

王刚演曾侯乙张国立大赞编钟!随州编钟惊艳央视“国宝”!

随州出了3个“土豪”镇!上榜《人民日报》!

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