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沿学者畅谈医疗创新:中国自主开发创新药将从何处诞生?| 红杉医疗峰会特辑③

红杉汇 2022-04-29

“智瞰未来”2021红杉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峰会已于日前圆满收官,近20场深度对话,从产学研医等多个维度深度剖析前沿医疗技术、公共卫生体系、医学诊疗未来、数字医疗应用,一览全球医疗健康产业未来十年创新脉络。


秉持挖掘和支持优秀创新企业发展的初心,红杉中国16年来深耕医疗产业生态,以自身资源积淀打造“Sequoia Health”这一独立IP,并举办首届峰会,希望通过链接全球顶尖资源,整合创新要素,促进全球医疗智识交融与协同,打造“协同进化”的医疗生态体系,与各方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


本次大会中,大咖们碰撞出了无数精彩的见解和思考,本文为红杉医疗峰会特辑系列的第三篇文章,数位专家、学者围绕医疗创新进行了深度探讨。


当创新药研发陷入高水平重复的困局之时,中国创新药企业需要保持的清醒认识应该是什么?


当无数专利在手但无法找寻到现实的应用转化场景时,我们的科研需要经历怎样的反思?


当我们对于人体机理追根溯源式的探索开始颠覆我们以往对于疾病诊疗的认知时,我们是否敢于大胆推翻前人的经验而在一条全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在2021红杉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上,信达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俞德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肿瘤免疫疗法先驱、耶鲁大学教授陈列平,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凡围绕着上述几个问题,带来了他们关于医疗健康创新、科研以及应用的真知灼见。


“中国自主开发的创新药,有可能就在我们这些初创型biotech公司当中诞生!”


信达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俞德超
中国企业什么时候能够做出自己的first-in-class的药物,并且能够在全球launch,还能卖得非常成功?这是沈总提出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我们信达作为一家中国的biotech公司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过去五年中,我个人的体会是这可能是中国整个医药创新研发最好的五年。为什么呢?
第一是因为中国的药监体系改革正在发生。新药审评审批的速度发生了很大变化,2017年中国成为ICH的一员也使得国内产生的临床试验数据得到了国际上不同国家的监管机构的认可。
第二是资本市场的改革。对于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资本有了能够IPO退出的机会,资本市场也形成了闭环。再加上新药的准入、人才的回流,造就了过去五年最好的新药创新时代。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也就是产品的高水平重复。以PD-1为例,我们中国一个国家就有几十个PD-1的IND审评审批进入临床,已经上市的产品则有8个。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是好事。因为目前我们的产品价格可能是全球水平的几分之一,中国的百姓能够用得起世界上最好的药物。但作为投资回报来讲,我们必须去思考中国创新药的策略,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发展。
基于此,两年前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大的决定,即信达今后的发展应该基于两个重要战略。第一就是全球创新。这个创新是全球标准的创新。第二就是全球市场。我们产品的市场应该是全球市场,而不是仅是中国的市场。我们希望,中国自主开发的FIC创新药,有可能就在我们这些初创型biotech公司当中诞生!

“专利不能放在抽屉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蔡秀军

医疗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来说更是尤为重要。但我们的发展还不均衡,供需之间还存在很大问题,科研院所的研究与一线的真实需求之间还有不少脱节。因此关于创新的工作至关重要。
这一点,在微创外科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在微创外科兴起之前,患者往往需要在经历巨大创伤的情况下得到治疗,而微创外科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康复、节约医疗资源,同时也更加人性化。例如我们已经普遍使用腹腔镜手术来代替传统的开腹手术,而达芬奇机器人面世之后对于微创外科的发展更是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与此同时,微创外科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一些高难度手术难以开展、学习曲线较长、手术费用昂贵等等,因此也急需在手术设备器械、手术技术以及手术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而目前邵逸夫医院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多尝试,例如在切肝器械创用方面,团队发明了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LPMOD),创建了腹腔镜刮吸解剖断肝法,还在国际首创了腹腔镜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支架法空腔脏器吻合术、支架法肠道转流术。
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了一批微创医学人才,我们鼓励团队成员申报专利,目前我们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3项,其中已转化9项。并且我们鼓励专利要能够转化。评价我们的学科发展,专利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专利不能放在抽屉里,转化不掉的专利是没有用的。


“肿瘤与免疫细胞的对抗,从来都不是一场公平的比赛。”


肿瘤免疫疗法先驱、耶鲁大学教授 陈列平


我们的免疫系统如此强大,为何还是不能抑制肿瘤生长呢?这是肿瘤免疫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在这个领域,可以说走了很长的一段弯路。

传统肿瘤免疫的概念是,肿瘤在体内生长,免疫系统也会被刺激。这时候就像赛车比赛一样,看是谁增长得比较快。如果肿瘤生长速度超过免疫系统的增长,肿瘤就打败了免疫系统。所以传统肿瘤免疫的概念认为,肿瘤之所以生长,就是因为免疫系统不够强大,需要增强。根据“增强”理论发展了很多免疫治疗的策略,比如肿瘤疫苗,主要工作集中在如何分离抗原,如何让这些抗原递呈细胞更好的刺激T细胞。又比如细胞治疗,直接从血液或者肿瘤里面分离T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改造,培养成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优于正常的细胞,然后回输到体内治疗肿瘤。

但近几年,特别是最近十年,我们知道了,肿瘤和免疫的关系不仅仅是赛车的关系,而是这个比赛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因为肿瘤不仅仅是拼命生长,它还用了很多办法反过来袭击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工作。这些方法统称为免疫侵犯机制。根据这些发现,我们设计了新的治疗途径,统称为免疫正常化治疗 (Normalization),也就是要先找到肿瘤使用的免疫侵犯机制,然后选择性地将其去除或抑制以恢复正常的免疫反应。

我们可以这么来想象一下: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免疫系统开始工作,相当于水流通过管道,肿瘤生长,相当于管道中间被堵住了,免疫细胞无法进行通行。传统“增强”的方法是增大水压,希望冲过阻断的地方, 而不关心阻断的原因;而“正常化”是选择性地找到断流的原因,然后把问题消除掉,恢复水流。

迄今为止所有FDA批准的免疫治疗药物中,基于“增强” 免疫反应的数十种药物或治疗方法,比如细胞因子,肿瘤疫苗和细胞治疗,仅能治疗不到10%的晚期癌症患者。而正常化治疗中,仅PD-1/PD-L1两种抗体,FDA就已经批准了超过20个肿瘤适应症,并有20%-25%晚期癌症患者受益。

“非常欣慰的是中国原创、原研的技术正在走出国门。”


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董凡

今天我想讲的内容是“血液净化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血液净化是什么?其实就是把血液引出身体外,并通过一种净化装置除去其中某些致病物质,净化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传统上是用过滤膜分离技术,也就是常见的血液透析、血液滤过,但还有没有可能用树脂或者是其他吸附材料吸附血液毒素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呢?这是健帆近二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血液灌流是我们一直在研究和发展的技术,是以吸附方式清除患者血液中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素的一种血液净化技术。因为没有过滤膜,所以不受膜孔的局限,可以清除大分子和中分子的毒素,所以想象空间是更大的。

应该说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现在健帆已经成长为世界上在血液吸附材料技术领域走在最前沿的团队,我们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有几百人的科研团队,同时也做了很多技术的创新,例如在吸附材料方面,在血液相容性方面,在安全性方面,我们都有很多原创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所有的生产线都必须是自己设计、开发和制造。

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有了好的技术、好的产品,但如何能让其得到好的应用?我们在最初推广这个产品时,小医院会问大医院用了没有,大医院会问国外医院用了没有?当我们告诉他们说这是中国原创的产品时,很少有人愿意相信。但现在我们很高兴的是健帆的产品已经在全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开始使用了,看到不同肤色、不同国别的病人都共同使用着中国原创的血液灌流器,我觉得我们二十年的创业是有价值的。我很欣慰中国原创、原研的技术正在走出国门。

互动送好礼

在以上几位大咖的讨论中,哪些内容引发了你的思考?给你最大的启发又是什么?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真实感受,我们将从中选出5位读者,送出红杉定制帽衫(颜色随机)一件!

注:时间截至4月26日24:00,获奖用户请于收到通知后24小时内回复邮寄信息,未收到通知或未及时回复则视为“谢谢参与”。




推荐阅读




大咖对话:未来大家看病不用去医院排队,医患矛盾也将不复存在丨红杉医疗峰会特辑①

沈南鹏对话Lyell Immunopharma创始人Richard: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正迎头赶上!丨红杉医疗峰会特辑②

铁军文化手册——如何打造“全黑军团”式企业 | 新书推荐

同行创造连接,格局打破变局丨2019-2021耶鲁-红杉领导力中心项目圆满闭幕

“地球日”红杉首度发布:一份关乎未来的“零碳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