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产业出海与商业化路径大思考|2023红杉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峰会特辑②
CXO机构如何让研发更快一步
顾静良
昭衍新药副总裁,临床事业部总经理
1、过去几年,新冠疫情这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出现,引发了资本对医药的关注,医药行业创新出现了新的需求,带动了医药研发生产外包行业的增长。但与疫情前相比,整个行业还处于良性增长态势中。
2、CRO这个赛道目前谈“卷”,还是为时尚早。
首先,国内的CRO行业格局基本清晰,真正的龙头没有那么大,市占率也没有那么高。
其次,不要只局限于在国内市场发展,中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朝着更大的舞台即海外市场发展,因为后者对医药研发生产外包的需求更大。
最后,这个行业比较难卷,它的“护城河”很高、很宽,它对人才、资本、仪器设备、网络整合资源能力、法规等等的要求都很高,不是轻易就能卷起来的。
刘寒松
Novotech中国区总经理
3、能不能帮助生物科技公司在全球开展临床试验,为它们制定可靠的全球临床试验方案,助推它们企业顺利“出海”,这值得关注。同时,医药研发生产外包企业自身也需要提升能力。
4、对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来说,创新出海过去是一个选择题,现在是一个必答题。
温书豪
晶泰科技董事长
5、在AlphaFold出现后,解析蛋白靶点结构的速度大大增强,AI技术发展也很快,不管是AI还是机器人,使得药物创新的门槛包括成本都在不断地降低,催生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和新型的生物科技公司。
6、生命科学就是研究人类自身的终极命题,这是最不随周期变化的一个产业。也许会有一些短期的小的市场波动,但是追求生命健康是一个长期的刚需,特别是在寿命越来越长、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之下。
7、未来,人工智能、实验机器人这样的技术,可能会成为药物行业新的基础工具,甚至会像未来医药行业的水和电一样普及。
用了这些标准化、规模化的AI实验机器人,医药公司研发的速度和效率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提升,而同样技术赋能下的CRO公司,未来它的人效比和毛利率也都会不一样。
杨蕊
凯莱英医药集团联席执行官
8、从全球药品研发的需求以及药品市场规模的增长来看,中国CDMO的产能并没有出现过剩,也不会出现过剩。
9、中国制药行业正在经历的资本寒冬,对医药研发生产外包行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干扰,使得行业出现了调整,但行业调整后会走向分化,那些真正有技术或者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仍然会迎来更强劲的发展势头。
赵静
集萃药康CEO
10、过去快一年的时间,对于CXO公司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调整的时期。之前的一些过热,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很多企业都做出了调整。一方面是在管线领域的调整,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方面有了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在同一个靶点、同一个行业当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各自的创新点,出现了差异化竞争。
11、让创新药企的产品顺利“出海”,除了帮助其制定合理的临床试验方案外,在药物早期研发阶段、药物靶点选择上,医药研发生产外包企业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赋能,因为这也关系到后面的临床试验方案是否会成功。
走向商业化:医疗健康企业的成功经验
陈娟
心泰医疗董事长兼总经理
12、我们的产品从研发到立项上市,原则上是5-10年,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技术在今天立项的过程中要看未来10年的发展路径,以及10年后的市场变化和技术革新的变化,所以,企业所有的研发历程和(市场)发展历程的规律需要完全贴合。
13、新创企业也好、成熟企业也好,都需要“以终为始”,以市场为终端,以患者为终端,以便利医生的操作为终端,以终端布局产线、技术、市场,以此为进,持续推进,会有一个比较成功的未来。
姜华
博安生物董事长兼 CEO
14、科学探索的道路没有捷径,很少有人能实现“弯道超车”,我们要做的是脚踏实地,并且正确的方向也很重要,只要努力的方向正确,就已在某种程度上获得领先优势。其次还要提高效率,加强项目管理,例如:一个药品要实现卓越上市,早在临床期间就应该考虑供应链、市场准入、药品可及等因素,成功的项目管理能帮助我们节省时间,更好地抓住市场机会。
15、一个成功的商业化产品需要考虑三大因素:首先是临床需求导向,产品要能够明确地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其次是市场,产品所在的治疗领域要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三是可及性,包括定价、市场准入等,这些决定了这个产品能否很好地触达市场。
陶欢
赛乐医疗创始人/总经理
16、对于初创企业来说,特别是做器械的,在早期资金、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新兴市场是出海非常好的选择,因为它们对价格更敏感,会有更多机会。
17、当企业到达一定规模时,各个产品线、研发实力、制造链工艺、成本优势和能力上来以后,可以向发达市场做进展。但向发达市场做进展的时候,需要进行本土化,在当地要有团队,所以挑战会比较大。
吴知才
爱博泰克生物CEO
18、生命科学这个赛道的逻辑是,只有一个业务是不够的,要有基本面,还要有扩张面,所以需要不停地引入管线,对运维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挑战。但我们以终为始,不但要在国内完成国产化的替代,还要把在国内研发的产品进行全球化。
19、做难的事、做对的事、做长周期的事,特别是上游(企业),疫情三年给我们最大的教训是短周期的事情都干不长久,有长期价值的事情才是最值得干的事情。
朱彤
先声再明首席运营官
20、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迈进,需要把握一定节奏。首先,要注意创新药与仿制药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做创新药需要充分的市场医学铺垫,从而得到平稳而长期的增长;其次,研发药品时要注意其差异化和有效性,使得产品有足够的生命力;最后,要对企业进行全方位把握,让各部门有效协作。
21、创新药行业“内卷”时代竞争不断前移。一个产品的早期研发设计、成本控制、团队协同等因素,都能影响其上市后的身位,这对企业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现在产品的窗口期非常短,可能就 2-3 年,Biotech公司在窗口期的快速上量以及后续产品计划的支持尤为重要,需要对产品的全过程商业化能力进行整合设计。
出海进行时,
中国医疗健康企业的全球化路径
黄丹洁
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副总裁、中国合作创新中心负责人
22、现在中国创新药企出海的模式主要是与MNC进行授权合作,我们相信未来的出海模式将会更加多样化。当前中国本土Biotech经过多年发展已拥有了数量众多的创新药管线,同时MNC也有自身的关注与优势领域。不止于双方合作,我们可以借助实力日益强大的中国资本力量,采用不同以往的模式,来实现本土创新的出海。
23、任何一款新药上市最重要的是时机,这个时间转瞬即逝,所以一定要尽早地开始布局,才更有可能实现成功出海。
季娟
默沙东亚太业务拓展和授权中国区负责人
24、站在中国Biotech或者Biopharma的角度,过去几年很多的同质化竞争是看谁做得快,看谁做得好。未来可能更多地会变成差异化竞争。比如自己的产品在整个适应症的治疗选择里、在临床策略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以及面对这么多的跨国公司,你的产品在对方的产品线上对哪个适应症是最好的补充,对于哪个来说又是冗余,互补性在未来可能会是一个需要考虑的点。
25、从BD的角度来说,以前一个产品是要把所有的公司都找一遍,看哪一个公司有兴趣。现在是公司总体的策略决定了它BD的策略,要看是否需要现金流、是否有生产能力、海外是否有研发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选择交易方需要考量的问题。
刘必佐
西比曼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
26、任何一个deal的达成都不会那么容易,挑战肯定会有。根据我们跟大药厂打交道的经验,如果这款药它的机制没有弄清楚,根本没有办法谈下去,这是很重要的基础条件。
27、对于目前的产品,我们还是希望在中国市场能够继续往前推,五年之内在国内站稳脚跟。未来五到十年,我对公司的定位就是从Global上做一些事情,在国际上通过授权合作,一方面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把资源与授权结合,尽快让药走出去。
潘攀
康方生物商务拓展部门负责人
28、有些Biotech公司的商业模式可能更看重大公司的背书,对于后续融资会非常有助益。而康方生物年营收达到了11亿人民币以上,我们在这个阶段不是非常迫切地需要大公司的认可和背书,对康方可能更需要的是实打实的现金流的支撑,如何更好地强化现有管线并且把临床项目往后推进,这是我们更迫切的需求。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在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我们选择了小公司,选择了现金流比较多的模式。
29、随着发达市场中PD-1市场,甚至整个IO市场的饱和,越来越多Biotech的公司会考虑新兴市场,不仅因为它的成长性比较大,也因为这是一个授权模式更多元的选择。
推荐阅读
壹
贰
叁
肆
从科研走向产业化规模应用:红杉中国将联合DeepTech、水木络绎发布「2023非粮生物质开发关键技术与产业结构研究报告」
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