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的本性就是爱花钱?科学家挑战人性弱点

2016-10-19 黄 敬哲 TechNews科技新报


据联准会的统计,近一半的美国人若遇到紧急情况,当下无法筹到 400 美元的支应金,折合人民币约 2700 元,更惊人的是约有一半的家庭没有退休储蓄,实际上近 9 成的美国底层家庭,其储蓄率仅 1% 左右。


这个数字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并运用了行为科学进行实验研究,他们与美国扶贫移动创新组织(IPA)及纽约支票兑现公司 RiteCheck 合作,以了解客户的储蓄倾向,并帮助穷人省钱。




科学家们展开了一个名为“现金储存”(Cash & Stash)的计划,提供客户一个免费的存款帐户,让现金能以非支票的形式储存起来,不过也并不妨碍客户提领存款。


从行为经济学而言,人们很难克服把钱花掉的冲动,因为人类的目标往往仅是让自己活到明天而非三十年后,虽然部分人仍能进行预算规划,但大部分还是低估一些少数开支,如结婚纪念日的烛光晚餐。

不过好消息是,人类的心理也同样容易被欺骗,例如只要在汉堡店旁边张贴卡路里表,就能阻止部分的冲动,而在让人们选择储蓄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强调,储蓄帐户是免费的而且随时都可以取用不受限制,这样就可以博取客户的信任。

科学家将这个实验参与储蓄实验的 1000 人分成 4 组。


第一组人,仅由柜员在他们前往分行时,以口头提醒他们该存些钱了。


而第二组人就给予了额外的刺激,当他们每存 50 美元就赠送一张乐透彩券。


第三组人采取的是积分兑换制,柜员会强调他们的存款可以定期转换为积分并兑换奖品,如烤面包机、DVD 播放机等小家电。


最后一组则没有任何的激励措施。


穷人爱乐透

研究最初显示,利用口头或简讯提醒的方式,只能增加约 3% 的储蓄率,反而用乐透做为诱因的机制最为有效,可能与客户酷爱乐透有关,有些客户在第一次开户时,柜员并没有提到乐透一事,但第二次其强调多存一点钱可以换乐透彩券,客户便很爽快的储蓄了更多现金。


美国人每年花费了约 700 亿美元在购买乐透,这原本是不利于穷人的行为,但科学家的这个想法就是想利用原本有害的诱因来帮助穷人省钱。目前其实有近 20 个国家在试行类似的机制,反而美国因乐透法规较为严谨而比较难推行。

当然还有许多潜在的障碍,例如支票兑现公司其实不是银行,他们的业务就是从兑现支票而获利,甚至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也曾控诉一些公司误导消费者兑领现金所需要的成本不存在,这将使全美国每年额外增加 100 万的手续费用,且会使用支票兑现服务的多是工薪阶级。

此一作法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因为 RiteCheck 本身就是在赚穷人的钱,与帮助穷人储蓄是矛盾的。不过对穷人而言,RiteCheck 提供的方案仍然是有好处的,其服务比银行方便,而且免手续费,很多客户根本也没有银行帐户,RiteCheck 也因此卖了不少彩券出去。


而且科学家也发现,柜员们是否有主动说明帐户的好处的确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然而对于 RiteCheck 员工而言,储蓄帐户的业务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使得他们不怎么积极。RiteCheck 公司还为此派出了秘密顾客,调查他们的员工是否有积极做事,并给予绩效评分。


心理学战胜不了贫穷

尽管如此,在一年半之后,RiteCheck 的报告指出,只剩下 20% 的帐户有在存款。员工表示,有时候积极的推广仍然没用,因为客户真的没有钱。最终研究发布在社会科学网络数据库(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其报告指出,这些激励措施长期下来成效都不大,甚至可能会造成反效果,让穷人储蓄有更大的压力


经济学家检讨此研究认为,政治家及研究者往往想得太过简单,因为他们很少是穷人,所以脱离了其生活经验,穷人不储蓄最大的理由还是因为没钱,政府不应想取巧的去解决这件事情。

虽然此次实验以失败告终,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表示,此研究对如何有效监管支票兑现的金融服务有所启发。此实验在今年已宣告正式结束,不过 RiteCheck 公司仍然保留了这些实验用的储蓄帐户,因为它们的确有效的提升了客户的忠诚度。


* 注:国外支票兑现机构非常的普遍,尤其是穷人急需现金时,往往都需要提前兑现支票,当然相对的也需付出高额的手续,然而这也往往造成了许多摩擦与纠纷,对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而言,支票兑现机构往往是令人头痛的对象。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