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家邀请展走进杉达!圆桌论坛“重塑审美”
近日,“重塑审美——海上名家邀请展走进上海杉达学院”研讨会在我校图书馆举行。校长陈以一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雕院等专业院校,以及创作研究机构、国际院校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展览展出18件作品涉及老中青三代,展出作品有油画、国画、雕塑等。会议通过联通VR全景直播、上海杉达学院视频号、清华大学雨课堂进行直播。上海杉达学院人文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马楠主持研讨会。
陈以一在开幕致辞中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代表学校对名家大师莅临杉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介绍了近年来杉达“美育”教育的成果,并强调学校正在大力提倡对于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希望杉达学生能够体验美、欣赏美,在未来工作中创造美。他说,“美育”教育在大学里有不可或缺的位置,相信本次研讨会对推进、提升杉达的“美育”教育会有很大的作用。
与会学者、专家在与学生进行研讨与分享,从自身创作和教学经验出发,探讨如何在审美体验中坚持直觉和感性认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个体化的审美体验当中重构和重塑审美观念。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姜建忠作题为“面对美术史、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时代”研讨。他表示,在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中重提审美的意义,他的思考是面对美术史、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时代。艺术需要观念,也需要审美、哲学、宗教,艺术之间各有功能,不能互相替代。绘画也不是哲学的注脚,也不会被哲学替代,绘画也不会终结。宗教哲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通过审美的方式使其可视化并融入人类的生活中,是精神与物质的交融,而文明就是这样不断地积累起来。
艺术评论家、上海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委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徐明松作题为“重塑审美语境下,学院如何担当重塑的责任”的研讨。他表示,重塑审美不是文字修辞的戏说,是一种问题意识的反映。为什么要重塑?其实每个时代每种艺术现象乃至生活现象的流变都或隐或现地呈现出审美的“重塑”,古往今来艺术史和社会文化发展史都佐证了这一点。然而,环顾当下艺术文化生态及社会背景,这个问题的提出尤其重要。重塑审美是美的认知和美的演绎;更是一种人文底蕴的再造与重塑,是具有涵盖伦理、道德的自我净化的社会性功能。审美是艺术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为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价值表达,同时又反映出审美过程的方法和经验。作为艺术美学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的重镇,学院在重塑审美(无论艺术美学还是生活美学)的过程中具有一种导向和探索的功能。如何在重塑审美中保持定力而不致迷失?他认为,民族性和现代化依然是重塑审美的文化支点。传统文化的根性与当代文化的多元是重塑审美的结构性依托和基础。中国艺术在传统文化的汲取和以古为新的基础在于传统文化根性的强大生命力;同时,八面来风,又为以古为新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助力。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版画协会会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王劼音教授作题为“今天怎样把图画得好一点”的研讨。他表示,上海话讲画画叫“画图”是有道理的,画图跟现在这个时代是很贴合的,就是怎么样更加有自己的个性,跟人家有区别,这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做到有文化定位,这个画是文化正确,有句话叫“文化的准确要比技术准确更重要”,比如有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在里面,也就是文化定位。其次,个性是在美术史里面,即跟美术史有关系,但是又脱离出来了,所以个性是建立在共性之上的,就是说要面对美术史思考如何把个性提炼出来,又要面向时代就是个性和时代站在结合。最后,艺术的个性表达是修正传统或者是解构传统,也叫激活传统,所谓的激活还是跟当代有关系的,激活是站在当代文化的背景下去激活。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邱瑞敏作题为“绘画艺术是一种心灵升华的视觉体验”研讨。他表示,绘画艺术是一种心灵升华的视觉体验,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需要努力去感悟绘画艺术潜在的生命力,我们创作画画只完成了一半,另外一半应该由观赏者来完成,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赏者都要提高艺术的修养。从广义上来讲,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就是审美文化的培育,它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审美形态的培育,艺术作品是对于造型、形态构成等要素的综合考量,因此色彩的魅力、时空的理念、视觉的状态、艺术的心理等方面的追求很重要,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对美的鉴赏和识别来提高自己的把握能力。二是通过绘画可以对人类的大脑健全、思维的培育起到帮助,从而启发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三是包含着对于审美、情趣的提高,可以提高人的精神、情操的修养和培育。通过这些欣赏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修养,历史上也证明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整个历史进程过程当中有着无限的生命力,有助于绘画艺术对人类心灵升华的视觉体验。
中国教育部美术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导蒋铁骊作题为“坚守与转变——再说学院的角色与角度”的研讨。他认为,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先做一个文人,再做一个艺人!”如果我们把艺术家理解成手艺人,那么我们都是手艺人,但是我们手艺人区别于别的最大的点在于我们要先做一个文人,先做一个有文人情怀或者文人意识的角色,再谈你的手艺。“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或者在艺术圈里面看到很多现象和导向都不太像一个文人该做的样子,文人这个概念是一个大的文化概念,是一种社会责任也好或者是一种气质修养也好,我觉得作为教师要把所教的学生往这个方面去引导。”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汪永江作题为“以审美创造为核心的书法教育”研讨。他认为,书法教育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载体,更是以审美创造为核心的育人过程。因此,提升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人格完善,是学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中还包含感知力教育、情感教育与生活美学相统一的艺术实践。
上海杉达学院人文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博士马楠作题为“大学艺术教育的美育属性与时代创新”的研讨。对于富有创新精神和跨界合作的大学艺术教育,她建议:一是跨界学科融合:在大学艺术教育中,跨越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融合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促进学生在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和技能的转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二是艺术与社会问题的结合:大学艺术教育也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并与社会问题相结合,推动艺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艺术家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探索和传达社会问题,为社会作出贡献。三是实践性教育。在大学艺术教育中,实践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应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将他们的作品呈现给公众。例如,学生可以与当地艺术机构或组织合作,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得到反馈。四是全球视野。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大学艺术教育也应该关注全球问题,并鼓励学生具备全球视野。这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和实习机会来实现。通过这些机会,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探索不同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哲虎作题为“文化视言——以国际化语境讲中国故事”的研讨。从高校的审美教育层面如何去再思考美育的属性与功能?我们应该如何加以准确地定位和引领?他认为,艺术教育必须要形成一种体系,高等教育历来就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与总结和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地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中国的艺术教育还是一个以传承为前提,人类文明史、艺术史上的任何时代的经典都是我们需要发展的一种资源,比如说古典、浪漫主义的激情,和现代派的色彩力度,也包括抽象的精神性元素等等,很多的经典都已经融入到了教学体系上。
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兰生作题为“重塑审美中的批判性思维”的研讨。美术教育在重塑美学问题方面,他表示,大学是一个研究的平台,国际上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学术方面,都比较注重批判性的思维,因此在高等教育层面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批判性的思维,有一个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是值得重视与探讨的。他对学生说,可以去看一些、了解一下批判性思维的历史、演变,它可以追溯到希腊哲学家的苏格拉底,一直到现代思想家或者教育家,“reflection thinking(反思/批判性思维)”都很重要,是一个“学和问”的问题,这是跨学科的。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去问问题,才能挖掘出新的思想,并不是单纯的批判和反对,而是通过提问与思考帮助你打开一个“框”,走出那个“框”,去思考更多延伸开来的问题。
来源 | 校人文艺术研究中心、澎湃新闻、新民晚报
制作 | 李域佳
推|荐|阅|读
学校官网:http://www.sandau.edu.cn
投稿邮箱:sddwxc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