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杉达学院:与人民城市同频共振 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海杉达学院结合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立足校情、学情,谋划并实施以“人民城市·上海”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不断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学校以“大思政课”为抓手,用“人民城市”的价值理念引领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生动实践感染人,用上海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激励人,努力培养心怀人民、服务城市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本报特刊发上海杉达学院4位老师的学习与思考成果,以飨读者。
厚植“为人民”的情怀 增强“建城市”的能力
■朱绍中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按照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及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等12部门印发的《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上海杉达学院牢牢抓住民办高校因城市而兴、应城市之需的特点,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系统布局、整体推进,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人民城市理念为主线,依托上海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资源,把握上海“四个放在”的战略定位,谋划建设“人民城市·上海”主题“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我校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善用社会大课堂,建好多元大师资,搭建“知、信、行”教学大平台,通过讲好上海故事,进而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建好城市的意识。
立足校情谋长远
提升“大思政课”适配度
根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数据,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全国总数的20%。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推动了我国高校教育路径的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多样化、教育评价的多维化。而上海杉达学院作为改革开放后上海最早的民办高校,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大潮中诞生,从一所借用校舍起家的学校成长为拥有8个学科门类、44个本科专业和6个专科专业、15000名在校生,累计为社会培养了6万多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府。学校已经从早期的萌芽探索、外延式规模发展逐步进入创特提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阶段。30多年来,学校发展的每一步都与上海的城市发展脉搏同频共振。一方面,学校两地办学充分依托了上海、浙江乃至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集聚优势,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学校持续动态响应城市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开辟了更富特色的发展道路。从2022年学校就业数据来看,在上海就业的学生比例达到66.3%,在长三角城市群就业的比例高达85.8%。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向城市、服务城市的基调非常鲜明。因此,我校谋划建设以“与人民城市共生、与新时代同频”为内涵的“大思政课”,努力用“大思政课”之“大”来破解民办高校资源、平台的相对之“小”,通过分别搭建又相互嵌合“知、信、行”系统凝聚育人合力,既追求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什么,从而收获适合自己的发展增量;又注重学生毕业后能带走什么,进而形成一生取之不竭的动力源。
站稳立场“为人民”
增强“大思政课”可感度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寥寥数语,阐释了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内涵,点明了人民与城市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上海杉达学院从建校至今,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守“非营利性”的办学宗旨,秉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原则,践行“诚信、公平、质量”的办学理念,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是我校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学校确立“靠得住、用得上、行得远”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我们充分发挥党委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刻领会“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精髓要义。同时有效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构筑起大师资、大平台、大资源、大课堂,凝聚起上中下贯通、左中右协同的育人大合力,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通过多种途径结合所学专业为城市服务:担任120急救中心话务员、各种城市服务志愿者,建立社区服务点等等,从而在理论和实践的贯通学习中突破“小我”的束缚,建立起“胸怀天下为人民”的大视野、大情怀、大志向。
学好本领“建城市”
明确“大思政课”指向度
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人既是建设城市现代化的主体,也是享受城市现代化成果的主体,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高校本身具有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的重要功能,而上海杉达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城市现代化培养建设者的重要责任。我们培养的应用型大学生不仅要坚定“为人民”的立场,更要通过掌握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硬本领将“为人民”落到实处,从而以人才的现代化积极响应城市现代化的新需求、新期待。我校通过构建以“人民城市·上海”为主题的“大思政课”教学系统夯实育人之基,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时突破传统教育的“筒仓”模式,聚焦应用型人才能级提升,发展“1+M+N”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教—研—转—产”贯通机制,帮相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胜任力,使民办高校大学生全面形成和掌握建设城市的德行修养、科学态度、先进理念和专业知识,不断增强“为人民”的意识和“建城市”的能力,主动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作者为上海杉达学院党委书记、董事长)
用上海城市故事滋养民办高校大思政课
■俞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善用“大思政课”,突出强调的是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重点关注的是学校课堂和社会资源的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上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开创了上海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也为“大思政课”提供了生动素材。办好“大思政课”,就要用活用好上海故事,在贯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回应学生关切的重大问题和热点话题,让教学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讲好高质量发展的故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和确保现代化建设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直接体现,也是构建上海雄厚物质基础和综合实力的关键环节。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以国家战略任务为指引,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高起点推进,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加速孕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走深走实,连续成功举办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城市数字化转型系统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在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的同时,也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高质量发展的脉动,真正将新发展理念入脑入心。作为在浦东开发开放背景下诞生的一所民办高校,上海杉达学院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组织学生赴浦东展览馆参观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主题展,举办“人民城市·上海”系列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上海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成效,选派学生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志愿服务工作,与地铁九号线、曹光彪小学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学生以项目制的方式,将学科知识和专业实践相结合,探索解决共建单位的各项发展问题,推动学生在参与城市建设过程中体悟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
讲好高品质生活的故事。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创造高品质生活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展现了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上海牢牢把握人民城市“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收官,持续30年的民生难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一江一河”岸线贯通开放,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全球第一,“建筑可阅读”大力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加速建设,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市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4.11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高品质生活的故事是“大思政课”的优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悟高品质生活的生动图景,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海杉达学院全力打造“行走的课堂”,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研修,由学生团队拍摄“一江一河”的靓丽风景,以短视频呈现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今天的“生活秀带”,讲述“一江一河”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引进“上海广播音乐党课”,举办海派书画家作品展,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刻领悟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讲好高效能治理的故事。高效能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实现高效能治理是超大城市抵御风险挑战、永葆生机活力、始终安定有序的根本支撑。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以民主的高质量促进了国家治理的高效能,推动“中国之治”不断迈上新台阶。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次提出地,上海全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寓全过程人民民主于高效能治理中,充分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系统等渠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内生动力,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发挥法治对城市治理的引领作用,以治理数字化推动治理现代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形成框架,城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不断创新。高效能治理的故事是“大思政课”重要的内容供给,引导学生感受高效能治理的推进,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内涵。上海杉达学院将高效能治理的故事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思政课专题教学的鲜活案例,组织学生赴杨浦滨江岸线实地了解“人民建议征集点”的运行情况,由法学系学生定期为社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遴选学生在寒暑假期间担任街道、社区志愿者,以实际行动参与基层治理,夯实学生从内心深处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民主形态的思想认同和实践认同。
(作者为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用上海红色文化激活历史主动精神教育
■姜洁晶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将伟大精神引入课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展现了党的初心使命、宝贵品格、精神风貌等,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社会资源。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能够使学生在传承红色文化中汲取其内在精神力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上海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是上海的鲜明底色。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是党中央领导机关早期所在地;抗日战争期间,党领导和团结上海群众掀起了抗日救亡热潮;解放战争期间,上海是反对美蒋的第二条战线的主要战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上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城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上海见证了党团结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谋求人民幸福的艰辛与辉煌。上海红色文化蕴含和承载着历史主动精神,展现了党遵循历史规律、坚持人民至上、力求主动作为、发扬斗争精神的品质。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团结带领上海人民攻坚克难、踔厉奋发,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勇毅前行,在顺境中笃行不怠、锐意进取。上海积淀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懈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新时代,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充分挖掘和利用上海红色文化,以革命信仰教育学生、革命事迹感染学生、革命成就激励学生,能够使学生在传承上海红色文化中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在回溯党的初心使命、奋斗历程中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明确历史使命,以敢为人先的担当意识、积极主动的心态风貌、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
上海红色文化精准融入思政小课堂,强化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认同。一是融入思政课。深入研究上海红色文化,准确把握它的时代价值和育人精髓,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素材。科学提炼上海红色文化的内在精神,注重解读它所承载的历史主动精神,使学生深刻感悟历史主动精神的力量。二是开设选修课。系统梳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选取具有代表性、影响力较大的革命旧址、革命事件、革命人物等,进行资源整合,科学规划选修课教学内容,使学生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上海红色文化,更为深刻地理解其所承载的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等。三是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使教学兼具内容的严肃性与表达的通俗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等,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动力,激励学生自觉传承上海红色文化,促使学生对历史主动精神从理论认知升华为理论认同。
上海红色文化精心融入社会大课堂,提升对历史主动精神的情感认同。一是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如社会协同机制、组织管理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反馈评估机制等。二是以“上海红色文化”为主题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通过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研究上海红色文化,体认历史主动精神。三是依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党的重要机构和活动旧址,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的发生地等作为有形的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实物见证,实践教学在这些革命旧址开展则更为直观生动、立体丰富、感染力强。学校应主动对接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长效合作共建机制,开发实践教学专题。学生通过亲临革命旧址、瞻仰革命遗物、聆听革命事迹等能够触发内心真情实感,从而真正让上海红色文化走进学生心中,提升学生对历史主动精神的情感认同。
上海红色文化精细融入日常思政教育,深化对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认同。一是在学生日常管理中,适当选取上海红色文化素材融入入学教育、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使学生时刻感受上海红色文化熏陶和精神力量。二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以“上海红色文化”为主题组织开展讲座报告会、红色经典诵读、文艺表演等。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组织专题教育活动,邀请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等讲述感人事迹,邀请上海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宣讲革命事迹,引导学生从榜样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挺膺担当。三是在学校宣传工作中,打造上海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在发挥好校报校刊、校园广播作用的同时,利用新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文、动漫、短视频等形式宣传上海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在易班、校园网设置上海红色文化栏目、线上红色教育基地链接等,在校园微信公众号推送革命旧址讲解、革命事件回溯、革命人物介绍等。营造良好氛围,以上海红色文化所承载的历史主动精神激励学生成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主动精神内化为自身价值观。
(作者为上海杉达学院副教授)
将绿色金融理念贯穿专业育人全过程
■牛淑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海明确提出到2025年,形成国际一流绿色金融发展环境,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定价、创新中心,基本确定“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并通过构建绿色金融生态服务体系,助推上海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如何培养符合时代和城市发展需求的金融人才,成为金融专业教师必须思考的时代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金融专业教师不仅要增强育才能力,以深厚的专业学识引领学生走入知识殿堂;而且要不断提升育德能力,加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前,以“双碳”目标为发展导向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金融力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绿色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模式,通过引导金融资金流向环保、可持续的项目,推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要率先深植绿色金融理念,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设计实施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有机融合的课堂及实践方案,努力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金融理念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在我校以“人民城市·上海”为主题的“大思政课”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商学院作为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学院,持续推进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我们将党的创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及绿色金融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以“人民城市”为主题,以“绿色金融”为主线,着力构建金融类课程的育人逻辑链,形成了“全专业推进、全课程融入、全过程贯穿、全方位保障”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和理解“绿色金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把金融学专业知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金融在上海的生动实践巧妙地融合于第一课堂,把课程思政建设落细落实。
未来五年,是上海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持续提高绿色金融的内在活力,勇于创新,主动拥抱产业发展痛点,深挖绿色金融生态与产业升级转型的契合点,才能真正实现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这也将成为上海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基础,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由于绿色金融涉及金融、环境、能源、法律、政策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融合,所以,上海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将为金融从业者提供丰富多元的职业机会,包括绿色金融分析、绿色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绿色金融营销、顾问服务、法律咨询等等。基于此,我校从绿色金融人才的具体内涵与时代定位出发,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科学、包容、弹性的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第二课堂和产学融合的校外实践基地,推进思政引领第二课堂,科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为服务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作者为上海杉达学院胜祥商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来源 | 文汇报
制作 | 李域佳
推|荐|阅|读
学校官网:http://www.sandau.edu.cn
投稿邮箱:sddwxc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