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杨文医生?
VOL.202
作者|季媛媛
编审|王潍
编辑|廖颖瑶
本文共5879字,阅读时间10分钟
“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生学习……”这是《中国医师宣言》的核心精神,是医师职业精神的普遍原则和道德底线,更是曾经让无数医生心潮澎湃甚至奉为信仰的话语。
但如今,恐怕当下的医生已经不愿再信奉。
2019年12月24日,一男子孙某持刀将民航总医院杨文医师扎伤,致颈部严重损伤。事发后,民航总医院第一时间组织全院力量进行抢救,无奈,杨文医生最终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于2019年12月25日凌晨去世。两天后,12月27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经依法审查,对犯罪嫌疑人孙某,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
◎ 微博 @平安北京 截图。
犯罪嫌疑人落网,事情看似已经结束,可是,在事件背后的根源仍然待解决。近年来,暴力伤医、医患矛盾事件频频发生,大家都在相互的谴责,有人谴责患者,有人谴责医生,还有人谴责医院。
我们到底该谴责谁?尚待挖掘。
暴力伤医案不断,
医生们活得战战兢兢
医患间信任危机的爆发速度,远比人们想象中快得多。
在杨文医生的事件发生后,协和医院血液科某主任在朋友圈发文:今天是伤医案发生后的第一天,一大早,走进医院病房,我除了把病房规章制度给年轻大夫实习同学重申,重点讲了一定要保护自己,看一下病房监控的位置,晚间值班一个人的时候有纠纷的处理。
◎ 事发时的监控视频截图。/ 网络图片
“我真的怕了,昨天一刀被割断气管食管颈动脉的大夫,在协和进修我的很多同事都认识她,回忆起来第一句都是这是一个特别善良温和的大夫。一个夜班变成了永别,相信春节她有给父母的承诺给年幼孩子的承诺。可是,年迈父母、年幼孩子怎么能理解‘女儿、妈妈上班去了,却再也回不来了’,而且被人这样凶残地对待,我想真的死都不能瞑目啊。虽说我们应该说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但不可能做到,静观处理,没有看到民航医院同道的发言估计都和谐了…”上述协和医院血液科某主任说道。
如果不是社会新闻对于这一事件聚焦,人们往往不会意识到,中国医生群体已经抵达到怎样的绝境。
◎ 医生纷纷谴责凶手。/ 微信截图
这样的绝境也不仅出现在北京,在与北京相隔900多公里江苏盐城的一家县级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刘林已经下定决心,在本职工作之前更该做好保护自己的措施。
“作为一个医生,我们还是需要做好自我保护,如果出现有侵害人身威胁的事情出现,尽量不要硬碰硬,而是应该把危险交给院方处理,免得给自己找麻烦。”在刘林看来,眼前的医生群体,最好做到:安全第一。
这样的觉悟远在开封妇产科医院的王协军医生很是认可,他此前就曾在接受39深呼吸(ID:shnehuxi39)采访时建议,医生与患者间的术前谈话不应该在吵吵闹闹的诊室中进行,而是应该安排在安静的办公室中,更该标明“您已进入视频摄录区域,您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记录档案”的字样。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医生的安全。”王协军认为,99.99%的医生都是善良的,他们都是希望能尽快帮助患者解除病痛。但也正是如此,很多时候医生也会因为自身缺乏完善的沟通技巧,稍有不慎便会将自身陷入困境。“学会保护自己是中国医生的职业需要。”
◎ 不少医生都表示经历过医闹。/ 微信截图
其实,这也并不无道理。在国外,医生入职不仅要考核医疗专业知识,还要考核医生的情商,助力医患无障碍沟通。美国许多医院还设有“患者委员会”或“患者体验改善部门”,其宗旨也是为了帮助医患双方相互监督、督促和改进。
“我国也该设有提高医生情商的培训课程,同时,更应该对法律规定进行细化,帮助医生清除工作障碍,避免医生浪费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扯皮,同时,更应完善立法,对于伤害医生的行为做出明确的处罚标准。”北京某大型三甲医院医生刘峰很同意王协军的看法。
当下,中国的医生们已经活得战战兢兢,而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风险就在身边,时刻可能发生。据相关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5年,相关的全国民事一审判决书中可以实现准确解析处理的共7239篇,其中,北京地区共350篇,上海地区共576篇。患者起诉医疗机构的案件占比约87%,而医生起诉患者的案件并不多。
患者在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谁又能保障医生的权益呢?
伤医事件零容忍,
谁该为此背锅?
针对民航伤医事件,在12月28日,国家卫健委回应称:对任何形式的伤医事件零容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法规司司长赵宁甚至直言:“这不是医疗纠纷问题,而是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对任何形式的伤医事件零容忍。”
换言之,这不是普通的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这是属于杀人者有预谋的刑事犯罪。这也是有迹可循。根据公开信息: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在长达15天的时间内,一直跟医院投诉,虽然投诉的内容暂时不得而知,但是从杨文医生同事发的贴子来看,自12月4日,杨文医生首诊开始,患者家属每天都会因为一点点的病情变化怀疑医生的用药,不停的吵闹、辱骂、威胁。当医院的医生们建议患者转院,建议家属走医疗鉴定时,患者及其家属并不同意,更是在医院抢救室天天跟医生“干架”,患者的小儿子尤其极端和情绪化,总说老太太死了,医院的医生谁都别想活。半个多月,医院的医生上班都是忍气吞声、胆战心惊。
这件事在这15天以来已经有了预兆,但是在出现这些预兆后,医生和医护人员除了向上级医院反应之外,他们还有哪些自救的手段?
没有。
◎ 杨文医生同事重现事件经过。/ 网络图片
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多年来一直在帮助各大医院处理医疗纠纷案,他告诉39深呼吸(ID:shenhuxi39),全国每年走入法院的医疗纠纷数量约22000-23000起。
“如果医院想要走法律程序起诉患者并没有障碍,这类案件也并不少。很多医院出现患者占床或者拖欠医疗费的情况时,会选择走法律程序,但哪怕打赢了官司未必能拿回来钱,可是,它是一种措施。放在医生身上,起诉患者的案例并不多,仅仅只有名誉侵权案而已。”邓利强主任说。
据39深呼吸(ID:shenhuxi39)了解,医院走法律程序的流程和普通的民事纠纷并没有太大区别:首先,案件双方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其次,需要基于案件事实本身;再者,有明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诉求。只有符合上诉三个条件,案件受理之后,根据案件的情况,会由法院审查医院或医生的要求是否合理再做出进一步判决。
通过调查发现,在走法律程序的过程中,如果医院起诉患者欠费的问题,虽然患者会有诸多的抗辩,但是如果账目清晰赢面较大。困难的是医院起诉患者占床不走,这种情况下,法院会进行调解,告诉医院,患者哪怕接受了判决也难以执行处罚。于是,部分医院会在此类案件中途撤诉。
但是,医闹事件就没有如此简单。邓利强主任直言:这次民航医院伤医事件,在患者长达15天的不停纠缠中,医院难以直接起诉患者。这是一个恶性治安案件,所以,这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维护秩序的行政机关公安从中起作用。同时,院方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 中国医师协会发表文章哀悼杨文医师,并表示对暴行出离愤怒,呼唤社会呵护医生。/ 微信截图
“医生至少需要通过医院的安保人员发现犯罪嫌疑人藏有凶器并及时没收,或者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安排公安人员及时介入。同时,医生每次进行诊疗行为时,就应该安排安保人员在场,如果发生冲突,也可以趁早防止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出现伤医事件。此外,在伤医的时候,通过录像不难发现,安保人员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所以,需要强调的是,医院的安保不能成为摆设。”邓利强主任说。
当所有伤医事件发生后,没有人去追问院领导的责任,舆论的追究总是聚焦于凶手和事件本身。当伤医事件一再发生,危机反复发在医生一人身上时,会引发诸多的不满和担忧。
杨文医生的同事在发帖时多少有些无奈,言语间甚至可以看出,作为医生,他们充满了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也充满了对医院不作为的愤慨:“明明知道一家子犯浑,你们没有安全意识么?!我们有,我们谨小慎微的伺候,我们向上级反应了,科里医院都记录和备案了该患者及家属情况,也嘱咐我们注意安全。可是,就算警察事前来了,也没有用,就像家暴发生多少次,施暴者都可以冷笑面对,直到最后残忍地砍出那么多刀。”
眼下,无论是医生也好,医疗行为也罢,总会变得危机四伏,医生更仿佛成为了弱势群体。
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也无法搬动。在今天,“医患矛盾”已经成为横亘在医患双方中间迈不过去的一条鸿沟。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
当我们的医护人员被心怀恶意的嫌疑人盯上后,医护人员难道只能被动的等待这种残酷的结局来临?
当凶杀案件发生后,保安到达现场,警车7辆齐发,但是,直到恶劣的结果出现后,该有的处罚和措施才开始进行,那么,之前呢?
此后,对于医护人员乃至普通就医民众的人身安全的保护究竟该如何体现?
一系列的问题已经摆在面前,亟待解决。
◎ 2018年暴力伤医事件汇总。/ 蚁坊舆情观察
近年来,“幸福指数”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成为政府部门的实践课题,党中央、国务院甚至在诸多报告中提及,要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但是,如果现行的法律连最根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幸福指数和获得感从何谈起?
对于普通就医患者来说,有些人胆小谨慎,有些人患得患失,有些人甚至会因为工作压力大患有轻度抑郁症,感觉所有人都在迫害自己。在现实中,我们不能强求法律界专家和相关法律人士对于这种可能发生又没有发生的伤害行为做出定义、保障、严惩措施。但是,对于医护人员的保护,在医院这一容易发生矛盾和纠纷的场所看起来,及时的应急的预案和保护措施已经变得迫在眉睫。
据39深呼吸(ID:shenhuxi39)梳理发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如果生活中遇到被威胁恐吓的行为可以进行报警,相关部门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进行立案处理,情节较轻的会进行拘留或罚款,更严重者涉及刑事罪名则会受到相应的刑法处置。
但39深呼吸(ID:shenhuxi39)同样在调查时发现,几乎所有的精神科医生都接受过部分患者的谩骂、威胁、恐吓,同时,一些医生自媒体文章也分享过自己被患者打骂、恐吓、威胁、伤害的案例。不仅是医生,护士也是如此。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护士群体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超过50%的护士受到心理创伤,超过79%的护士工作时被利器伤害,更有83.3%的护士不能明显感受到患者对自己的尊重。
◎ 在受到的职业伤害类型中,利器损伤比例最高。/ 《中国护士群体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可怕的是,至今,这些谩骂、威胁、恐吓医务人员的人从未受到过相应的刑法处置,可能也正是如此,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
针对暴力伤医事件,著名的钟南山院士也曾公开直言:砍杀医生是犯罪,需要根据罪行按法律处置。而作为医生也只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天职,要求活着,也是我们医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最低要求!
如今,哪怕连最低的要求,也难以满足。
刚刚,39深呼(ID:shenhuxi39)得知,针对“医闹”事件屡禁不止,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2020年6月1日实施。
◎ 央视新闻截图。
该法作出明确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尊重医疗卫生人员,维护良好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
但是,杨文医生已经等不到这一天了。
未来,我们有理由担忧,该法律条文即使已经通过生效并且向社会公布,但是如果没有明显的案例,或者在这个法律条文生效后,相关行为的犯罪嫌疑人还没有受到惩罚,获得比较严厉的处罚结果和传播之前,医护人员是否依然会在多方压力之下,忍气吞声甚至活得朝不保夕、提心吊胆?
对于伤医事件,医学界无数医生有些无奈,正如杨文同事所言:说了这么多,有什么用呢,太阳照常升起,我晒到身上可还是冷。她再也晒不到了。
“遵守职业规范,遵守职业道德,遵守诊疗规范,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在这个时代仍然是必需品,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疗安全与医患之间构建起良好的沟通。但是,对此,39深呼吸(ID:shenhuxi39)也想帮医生们追问一句:如果我国急诊科医生在上班之前都需要留下一份遗嘱,那么,这样的社会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39深呼吸(ID:shenhuxi39)期待,这一天,这个世界会有所改变。
作者手记
12月28日,民航总医院急诊楼,一进门的地方,设置了杨文医生追思台和献花处。
现场有一名民警,一名保安和几位急诊科的医生。
陆陆续续有一些患者、去世医生的校友和朋友过来鲜花,现场还有一位一直在哭的男士,他身着黑衣,一直在抽泣,现场工作人员和39深呼吸(ID:shenhuxi39)编辑一开始以为他是杨文医生的亲戚或家属,在询问后才得知,他是一位已经转行的医生,是杨文医生的学弟。
“离开医生这个行业后,每次听到类似的消息(指伤医事件)心里就特别难受,我们其实也就是想救几个病人,为什么最后被这样对待?”他有些泣不成声。
“真的是感同身受你知道吗?虽然离开了,依然会有时候做噩梦(类似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情绪平稳后的该男子拒绝了留名和拍照、沟通,唏嘘着离开了医院。
除了追思台现场,民航总医院的急诊楼人并不多,现场很安静,没有大声喧哗,很多人戴着口罩静静的坐在各个诊室前等着叫号。急诊抢救室和急诊病房均开启了门禁,并配置了保安,禁止闲杂人士进入。
相比患者人数,在场的医护人员并不多,值班的急诊医生一方面要注意导诊台那边的工作,另外一方面也在接待医院各科室医生和外界人士对杨文医生的拜祭和追思。
现场所有的工作人员神情平静,少有笑容,唯一看到医生的笑脸是在一台停放在急诊一处理室门前移动病床的床边——医生现场对躺着的患者笑着说:“没什么大问题的,放心吧,等会就可以处理了。”
四处巡游的保安也增加了,除了急诊楼和门诊楼内现场看到的9位制服保安外,还有一堆手持防爆叉的巡游保安,此外,在39深呼吸(ID:shenhuxi39)走访时,一直有两位戴口罩的男子盯着编辑,但未阻止拍照和简单的现场问询。
不出意外的是,现场的医护工作人员和保安对采访表现出了适度的警惕——具体问我们单位。
但从急诊楼内进出来往的患者里家属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这件事的关注度正在快速消失——
“这是在干什么?”
“好像是那个被杀医生的追悼会……”
“噢,那不是这里……”
“这是?”
“这是杨文医生的追思……”
“噢,挂号不在这里啊?”没等帮忙的保安说完,一位女性患者就匆忙打断了,并在保安的指示下,快步走向了挂号窗口……
在39深呼吸(ID:shenhuxi39)待在现场的两个多小时时间里,一共有12波送花的个人或群体,他们几乎都是表情沉重,步履匆匆,献花、三鞠躬,和现场医生握手,匆匆离开……
在问及追思台设置日期时,现场保安审视了编辑三秒后很冷淡地说,我不清楚,得问医院……
下午一点十分,现场那位警察驾车离开,整个追思台区域只剩下那位冷淡的保安,整理整理花束,并兼顾着急诊抢救室的门禁。
而照片上的杨文医生,依然面带微笑,善意地注视着她工作过的单位……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外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