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英雄,也会崩溃
VOL.235
作者|季媛媛
编审|王潍
编辑|廖颖瑶
本文共5886字,阅读时间10分钟
新冠肺炎疫情自爆发之日起至今已经长达50多天之久,眼下,这场战“疫”已取得明显战果。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除武汉之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新增病例已经连续多天出现个位数增长,更有省市连续多天出现零增长。很显然,我国疫情已进入“散发”状态。
疫情能够得以控制离不开与疫情进行持久斗争的医务人员。一线抗“疫”的战场不亚于一个生死战场,面对这场生死战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但在此背后,在抗击疫情的危难时刻,每个医务人员也会有沮丧、愤怒、绝望等负面情绪。许多人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焦虑、伤痛,而这些伤痛隐匿于大众视野的角落、习惯性被忽视。
压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需要多久?一夜之间。
有研究发现,在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暴露于创伤事件,心理创伤(PTSD)患病率为7%-12%;另有研究显示,在SARS结束30个月后,参加研究的90名幸存者中有25%的人饱受PTSD困扰,15.6%的人会患有抑郁症状。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直言:此次武汉疫情给普通大众和医务人员带来的心理冲击远超汶川地震。所以,可以确定的是,当下,从精神领域进行“灾后重建”已是迫在眉睫。
PART.1
心灵对话:
我们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健康人
疫情来势汹汹让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没能过好这个春节,刘文斐就是其中之一。2月28日凌晨,身在全国抗疫情氛围最紧张的医院,她看着医院内所有医务人员忙得不可开交,连口热饭都吃不到,在疲惫之余只能以泡面、面包充饥。
但从窗户向外望去,院外则是一片寂静,街边的餐厅落下了门帘,冷清的商场偶尔迎来一两个身影驻足,在空荡的城市街道上只能偶尔发现一辆车在行驶。医院的内外俨然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从疫情爆发日起,我和同事每天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每天都会面对因病毒感染而需要隔离的患者,每天都有可能面临被感染的风险……”刘文斐是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在疫情发生后,她没能遵照跟父母的约定回老家过年,而是每天不停地辗转于患者间。
◎ 有医生表示,正打着一场硬仗。/ 网络图片
“大家都很辛苦和烦躁,我身边的同事,也有顶不住压力在医务室里大哭的时候,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周遭的同事有的上前安慰,有的却低着头。我们只是普通人,在重压之下,也有辛苦和委屈无处疏解的时刻,其实,崩溃到大哭声反倒成了我们宣泄的出口。”刘文斐告诉39深呼吸(ID:shenhuxi39),在一线工作的每一天都非常难受,憋得慌、头晕、胸闷、心慌、气促,说话只能一字一句慢慢说。在工作时,护目镜经常起雾,视野受阻,这样的日子更是让她充满了幽闭恐惧症的感觉。
有时候,由于在病房未能成功救治的患者,她无心吃饭,经常整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只能在群里向身边的同事找安眠药,也是这时,她才发现,跟自己一样失眠焦虑的人并不在少数。
◎ 出现失眠问题的医护人员不在少数。/ 澎湃新闻截图
“医务人员也是普通人,他们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健康人,”在听完刘文斐的叙述后,作为曾经的同行,原解放军第89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图南表示,所谓“有心理问题的健康人”从心理学层面的角度而言可以解释为,人是有情感的,有喜怒哀乐,遇到高兴的事情会开心,遇到难过的事情会悲伤,会有各种各样的正常情绪波动,这也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
不仅是一线的医务人员,普通人也是如此。疫情爆发后,面对周围时刻会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有人恐惧上下班,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出不了门,但是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总会闹得鸡飞狗跳,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心烦意乱,如此,自然会带来焦虑的情绪。
◎ 样本网民中有焦虑症状比例最高的是北京,达到45.80%;处于第二三位的是上海和重庆,分别达到38.20%、33.30%。/ 《新冠疫情期的网民焦虑情绪调查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张洪忠教授团队发布
“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无暇进行情绪的宣泄,但是,负面情绪长此以往的挤压在一起很容易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图南觉得,医生是这个世界上最为辛苦的职业之一。每天巨大的工作强度,让他们像旋转不停的陀螺,丝毫没有松懈的可能。
开不完的工作会,写不完的学术论文,做不完的手术,应接不暇的突发状况……神经每分每秒都在紧绷状态。在重压下的刘文斐对39深呼吸(ID:shenhuxi39)抱怨道:现在想想,真的很后悔在十年前进入这一行。
PART.2
现实残酷:
完美英雄并不存在
在疫情后,国家层面就曾多次呼吁,要求为受本次病毒疫情感染的病人、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以及在家隔离的疑似病人、医务人员和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护理。
一封来自澳门、北京、香港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多位心理学研究人员联合撰写的论文中也特别警告:“至今,为病人和医务工作者提供心理健康护理的问题关注不足”。
◎ 《柳叶刀》发文呼吁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柳叶刀》通讯截图
在追踪溯源后,某国内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告诉39深呼吸(ID:shenhuxi39),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英雄是完美的,不应该存在任何心理缺陷,这也造成心理干预不足。
正如,新闻报道中所描述的那样,一线的医务人员被称作为这个时代最美的人,所有媒体也习惯将“义无反顾”、“日夜奋战”、“顽强拼搏”、“坚守岗位”等华丽的辞藻加在每一个投身于这场战“疫”的医务人员身上。
的确,疫情得以控制离不开他们的付出,他们是守护了每个中国人生命的英雄。但英雄也是人,疫情之下,他们有压力、焦虑、委屈、崩溃、恐惧等情绪,甚至在所有人正欢呼胜利之际,这群英雄中的很多人都会因为骤然的精神放松而出现心理崩溃的惨剧。
◎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明确了确诊重症患者、一线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是干预的一级人群。/ 国家卫健委官网截图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早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已经出现。当时,许多奔赴灾区的解放军都看到了这辈子最悲伤的事情,他们曾一次又一次地从废墟里挖出尸体,而在此过程中,他们也一步一步走向精神崩溃。
2008年在汶川,国家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对灾区的战士和伤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型灾难中,绝大多数人容易出现三类反应:第一类,应激反应。一般情况下这类反应出现时间不会超过六天,在创伤性的事件发生之后,会出现情绪低落,反复性做噩梦,创伤场景的重现这样的症状;第二类,急性应激障碍,也叫创伤和应激障碍。这类反应通常从灾情发生后第6天或半年内的某一天开始发作,反复出现上述症状;第三类,应激性精神病。反应时间通常在灾情发生后半年,同样出现上述精神症状。
◎ 2008年5月15日,在北川县城参与救助的解放军官兵发现儿童的照片,忍不住痛哭。/ 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
针对应激反应,调查队研究了1359名搜救运送身体和背送炸药的一线官兵,他们中有战士、有干部,都是救援一线身负危险和辛苦的人,出现应激反应的比重约为90%,其中,他们中35%人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2人出现应激性精神病,最终确诊为精神病,直接收治到后方医院。
除了一线的官兵,调查队还研究了110名抢救伤员的医护人员。结果显示,他们每天都面对生死,出现应激反应的约为65%,急性应激障碍的约为20%,应激性精神病的1个人。
此外,还有转运物资、疏散群众的公务员和一线志愿者共1112人,在他们中出现应激反应的概率约为50%,出现急性应激障碍约为13%,而由于这部分人群工作危险系数相对低一些,因此,无人确诊为激性精神病。
◎ 有分析统计汶川地震后不同人群的创伤后应激,第一类为地震中的幸存者;第二类为地震后奔赴重灾区的志愿者和救援人员;第三类为非重灾区的受灾人群(成都市区)。发现,各个人群中或多或少都患有PTSD。/ 《汶川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调查及体育干预方式研究》
图南清楚地记得,在灾区,有一位战士带着他去挖出一具尸体。在开始之前,这位战士一度担心图南难以忍受并告诉他,自己已经连续好几天噩梦缠身、辗转失眠。“当时,我心想,我是学医的,临床解剖也见过很多,一定没问题,便拍着胸脯让他放心。但是,在看到那一幕后,我也崩溃了。”
当图南看到所有尸体完整地躺在一边,可以清楚地看到死者的后背、衣服,但由于一个多月以来连续下雨、气温较高,尸臭味较大,尸体也是有些浮肿,于是,在工作时,大家都戴着防毒面具。“我看着四个战士拿着很大的塑料袋抬尸体,当时,我不知道他们拿塑料袋做什么。但是,接下来,我这辈子都难以忘记的那一幕出现了:现场,我看到抬腿的战士抱着死者的一条腿,抬胳膊的战士抱着死者一个胳膊,拿着塑料袋的战士直接在死者的身体落地前稳稳接住。接完尸首,一摊水流了一地,也流了他们一身。”这样的画面,也让图南吐了一地的同时,真正理解了战士们做噩梦的原因。
那些战士中年龄较大的20多岁,年龄较小的刚满16岁。16岁花样年华,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难保出现心理创伤,在搬尸体的时候,出现害怕、担心、焦虑、害怕、难过、悲伤等情绪也实属正常。
可惜,十二年过去了,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一线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依然不被人们所重视。
◎ 英剧《贴身保镖》的主角巴德(Budd)参与过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战后他患上PTSD,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失去了原本美满的婚姻。/ 《贴身保镖》截图
PART.3
问题背后:
形形色色的“心理咨询师”
每个人对心理健康的认知都有不同的答案,从现有情况来看,在中国,进行心理救援这项工作着实有些困难,而归根结底与“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有较大关联。
在中国,在大型灾难爆发后,总是会有许多“心理咨询师”充满热情,想要为疫情奉献自己的一份力。但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也好,在12年后的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也罢,一线普遍流行“三防”的说法:防偷、防盗、防心理咨询师。
◎ 媒体报道,汶川地震后有灾区安置点打出“防火、防盗、防咨询师”的横幅。/ 每日经济新闻截图
在2008年汶川地震爆发后,国家层面上就第一次提出了心理救援的概念,当时的汶川聚集了一万名心理咨询师。而在此之前,无论是2003年让人无法招架的SARS(非典),还是1998年导致无数家园被毁的大洪水,均不见心理咨询师的身影。
而在这1万人中,有资深心理工作者,有工作两三年的行业新人,也不乏对心理学有所了解、有所兴趣,凭着一腔热情来到灾区,并不知道如何进行心理咨询但却一心想要帮助灾民解决心理问题的志愿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也有这样一群人,第一时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援助群并声称:“请务必转发给湖北或周围患有新冠肺炎被隔离的患者,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 江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组织近千位心理咨询师开展志愿服务,免费提供心理援助。/ 江西教育电视台
胡婷是一位已经毕业的精神健康急救学员,在2019年她一共参加过20多场心理咨询培训班,在此次疫情爆发后,她被拉了十几个微信群,在每个微信群中,她每天都能看到一群人在讨论如何帮助疫情中的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医务人员疏解负面情绪。
“有几个仅仅上了一两节培训课的同学在群里说自己已经联系到了新冠肺炎患者,并且‘学以致用’地帮助他们进行了心理疏导,在看到这样的消息后,群里的人一边赞扬他的所作所为,一边鼓励其他人一起行动起来帮助更多的人,”看到这样的消息后,胡婷有些无语,“学习了一两节课就能帮人了?心理学是不是太简单了?这些行为是不是会加深他们的焦虑和恐慌?”不久,实在忍受不了大家的“热心肠”,胡婷默默退出了群聊。
其实,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影视人物在遇到突发特别是负面事件后,因为遭遇挫折而导致心理失衡,去找自己的心理医生做开解和疏导,从而避免诱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
◎ 美剧《In Treatment》(中文译为《扪心问诊》)呈现了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工作和心理状态,被称为最专业地接近心理咨询的一部剧。/ 《In Treatment》海报
但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时候,很多需要做心理咨询的消费者却根本不知道该到哪里找自己的心理医生。
心理咨询要去精神专科医院吗?
在北京有三家精神专科医院,安定医院、北大第六医院、回龙观医院,可是虽然他们是精神专科医院,在门诊时间前去,依然可以看到人潮汹涌,去晚一点,当天的号就没了,在如此众多的患者面前,指望医院里的医生专门给每个一线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明显不现实。
39深呼吸(ID:shenhuxi39)和上述几家医院日常工作沟通时也发现,这些医院日常还是主要以治疗疾病为主,对于更偏向预防和阻止疾病发生的心理咨询范畴,除了在偶尔的义诊和健康讲座时会出现,平常根本顾不上。
那么疫情之后,医务人员应该去哪里能找到心理咨询师呢?又有没有必要去找心理咨询师呢?
对此,上述国内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对39深呼吸(ID:shenhuxi39)透露,目前,心理咨询在国内最大的困局在于,这个行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更缺乏领头羊、旗舰级别的行业翘楚机构,这也导致由于心理咨询师专业知识和专业培训不到位而造成服务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次,国家和居民对心理咨询所能起到的作用认知较为模糊,由于我国传统和现行文化影响,大家排斥软弱和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行为,认为那是弱者和不自信的体现。
◎ 2019年11月,央视曝光国际心理咨询师ACI骗局。/ 央视新闻客户端
同时,从业人员资质在某种程度可以比肩养生市场,同营养师群体基本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此外,很多心理咨询机构资质不全,甚至不排除行业内存在完全没有资质的机构和人充斥在心理咨询的团队里骗钱。
◎ 央视在节目中指出,要考这样的认证,个人不能报名,必须在培训机构完成几十个小时的课程,而培训考试的费用,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央视新闻客户端
“这也是由于国家对于心理咨询机构标准的缺乏、不完善,造成行业门槛又高又低的现象。一方面,高,不是学过几天专业课程就可以进行心理咨询的;另一方面,低,即没有标准,所以很多机构特别是盈利性的民间机构,几乎每个从业者都可以说自己是‘心理咨询师’。”该心理咨询专家指出,在诸多现实面前,想要得到专业的咨询着实有些困难。
PART.4
心理救援:
总是去安慰
美国医生特鲁多曾经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治愈。这句话点明了治愈、帮助、安慰对医生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图南看来,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则是:总是在安慰。
医务人员在出现负面情绪时,这样的安慰目前总是缺席。一般情况下,负面情绪包括焦虑、抑郁、暴躁、愤怒等,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以焦虑症为例,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科技部共同资助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焦虑症已成为我国患病率最高的精神障碍,终生总患病率达7.6%。如果焦虑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缓解,就很有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焦虑症的患病率为3721.764例/10万人,在精神障碍类问题里患病率居首位。/ 新京报·有理数
不过,应对这类情绪也并非无计可施。美国麻省总医院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该研究采用了暴露疗法,一种治疗焦虑症的常见方法,即让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面对令自己恐惧的事物,直至他们不再恐惧为止。该疗法有助于让患者意识到这些事物不会对他们造成威胁,从而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反应。
有人说:八荒医护,鏖战乡楼。看弹指,定云开雾散,灿展神州。正念冥想是否对所有医务人员都有效我们不得而知,但在此之前,我们觉得,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尝试,都比什么都不做来得强。我们需要守护每一个医务人员,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
◎ 所有医护人员都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关心。/ quanjing
曾经的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扛得起飘着小雨的阴天,寒冷的大雪天,我们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即将迎来艳阳高照的晴天。随着疫情逐渐在国内受到控制,别人都在期待欢呼的那一刹那,39深呼吸(ID:shenhuxi39)也忧心忡忡地期待着,最美的平凡英雄们心理健康隐患也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并有所解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远!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新闻人物外均为化名)
RECOMMEND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