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词比KOC还要火,你却不知道它们什么意思?
KOC和KOL的差别只有一词之差,如何理解?
KOL作为关键意见领袖,可以是明星,也可以是大V。但是在推荐产品的时候,这些人未必真的消费过。范冰冰一年推荐几十款护肤品,但是私底下未必一直使用,许多人买她的推荐,是冲着对她的喜爱,而不一定基于产品质量。
但是有很多用户并不想为明星光环买单,他们真的只是想要买好用的产品啊!于是,有这样一批“关键消费者”他们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使用产品的实际体验和过程,给大家提供真实的购买意见。
KOL们都像是专家,但KOC更像是身边给你疯狂安利的小姐妹。积少成多,这些KOC的带货能力也能与KOL不相上下,投放价格却便宜的多,深得贫苦甲方爸爸的喜爱。
冲突理论的创始人叶茂中认为需求是从冲突中发现的。
人在心理上的欲望永远是大于生理上的欲望,这是人性中天然存在的“冲突”。正因为这一套理论,那些洗脑广告开始批量诞生。
“旅游之前为什么要先上马蜂窝?”
“旅游之前先上马蜂窝!”
“你知道吗?你真的知道吗?”
“你确定你知道吗?你真的确定你知道吗?”
为什么这些广告都是跟班主任似的一遍一遍的问你却没有给你答案?广告主们无非就是想说,问题就是在这里了,答案就是这样了!至于你想要个解释,请你自己带着好奇心去App里找!毕竟,好奇心也是心理冲突类型的一种。
在社交软件竞争激烈的那几年,微信的红包新功能一经推出,就俘获了一大批年轻用户、中老年用户的心,当一个软件拿到了你的钱,甚至用合理的理由鼓动他人给你钱,你就很难舍弃的了。
毕竟,逢年过节发个红包已经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符号。谁不爱红包呢?寓意美好又真材实料。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句广告词也是将送礼这样的文化符号融入到了品牌之中,再通过重复不断的强化这个习惯的应用场景,让人在行为发生的下一秒就能联系到相应品牌。
产品的底层逻辑通常是营销最本质的东西,也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拼多多就是利用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以价格为需求点,促进产品用户量和销售额的增长。在诞生之初,拼多多的产品底层逻辑恰好填补了市场需求的空白,拼多多也因此从千军万马中突围成功。
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底层逻辑,但是你的底层逻辑是否牛逼,是否还没有人去实现?如果是,那么你就获得了一个闷声发大财的好机会。
在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整合才是王道。整合营销需要企业反思自己手中的资源以及现有的所有渠道来制定完整策略,它的主要方式是移动互联网+传统PC+物联网的全网营销。
十几年前,只要一谈到企业营销,许多大佬的反应基本就是:“这里有一千万,你拿去投投电视广告,要央视频道!”
现在这一套已经out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营销变成了一场有意思的游戏,连咖啡、瑞幸、江小白、杜蕾斯等品牌脱颖而出,成为了社交裂变营销、社会化营销营销的品牌代表。如今,无论是邀请好友领好礼还是微博话题上热搜,都是给产品引流的新玩法。
私域流量可以称得上是2019年的年度热词。因为公域流量的价格连年上涨,许多企业开始探索这种价格便宜、自由度高的私域流量。
通俗来说,私域流量通常是指自媒体、用户群、微信号等渠道获取的流量。许多企业会将用户流量导入到自己的个人号或者企业社群之中,并进行针对性的日常维护和营销,以推进用户对产品的黏度和提升转化率。
IP营销是最近的热点营销手段。拥有热门IP的内容版权方会通过影视剧改编、IP授权等方式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许多企业在不断的强化自身的品牌IP,甚至给品牌IP赋予一个具体的角色。
比如,我们常去的喜茶早已不再单纯,正经又单纯的奶茶店是不会出产品周边的;肯德基在今年推翻了以往的IP的形象,慈祥的白胡子老爷爷摇身一变成为了帅气的肯德基老公,这些都是常见的IP营销策略。
每个企业都希望用户既喜欢自己的营销内容,又愿意为内容买单,这是内容营销的基础目标。“品效合一“除了强调效果,同时也强调如何通过目标倒推过程。
企业营销想要实现“叫好又叫座”,必然不是一刀切的营销过程。
对于B2C企业来说,常见的方式可能就是简单粗暴的品牌营销+销售转化,但是对于部分B2B来说,需要分渠道、分工具的来区分效果,品效合一的效不仅指产品销售额,也包括线索、商机等。
-
这些营销界的热词,你现在get了吗?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定制企业爆款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