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科学探索奖”揭晓,3位厦大教授获奖!

今天,第四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3位厦大教授。

他们是生命科学学院周大旺教授、化学化工学院/能源学院李剑锋教授和化学化工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侯旭教授。此外,还有2位厦大校友也位列其中,分别是生物学系1997级校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陈婷和化学系1998级校友、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汝锦。

“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遴选不超过50名获奖人。


3位厦大教授获奖


01周大旺

获奖领域:生命科学

周大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期聚焦Hippo信号通路如何调控肝脏尺寸大小与肿瘤起始发生的科学问题开展系列研究,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荣获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普洛麦格创新奖。

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等多个重大项目,系统地解析Hippo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凋亡、分化及稳态维持等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阐明其失调导致组织衰竭、肿瘤和免疫疾病发生的致病机理。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Cancer Cell、Developmental Cell、Nature Immunolog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杂志,其中4篇入选封面文章,研究成果被多个Nature Reviews与Cell Press期刊专题评论。


02李剑锋

获奖领域:化学新材料

李剑锋,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能源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电化学拉曼光谱相关研究,建立了系列高灵敏、高空间分辨的壳层隔绝纳米结构增强光谱新方法,突破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长期存在的材料和形貌普适性差、无法广泛应用的瓶颈;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能源催化反应中界面水分子构型和反应中间物种与催化性能的关联,为阐明电化学界长期争议的反应机理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还致力于推动拉曼光谱在公共安全和医疗健康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迄今,共发表论文180余篇,包括以通讯作者发表于Nature、Nature Nanotechnol.、Nature Mater.、Nature Energy、Nature Catal.等,SCI他引12000余次。现任国际物理化学权威期刊J. Phys. Chem. A/B/C的副主编。入选国家“特支计划”,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03 侯旭

获奖领域:前沿交叉

侯旭,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仿生液基材料系统的科学与技术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担任厦门大学电化学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副主编、中国化学会仿生材料化学委员会委员等。

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多个项目,出版国际学术著作两本,授权专利20余项。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NSR、PNAS等杂志。所引领的“液体门控技术”被世界权威化学组织IUPAC评为2020年全球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曾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并作为科学公开课的主讲人。


新闻

多看点




第四届“科学探索奖”50位获奖人来自18个城市和地区,澳门、大连、沈阳、济南首次出现获奖人;自由申报的获奖人占比30%(15位),也创下新高。本届获奖人的“多元化”面貌,折射出中国基础科研的蓬勃发展和科研布局的不断优化: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医学科学领域首批获奖人脱颖而出


“降级”大肿瘤、探索多器官衰竭机理、预防蚊媒病毒传染病、干细胞再生治疗眼科疾病、开展中国最大食管癌队列研究……5位科学家脱颖而出,成为“科学探索奖”医学科学领域的首批获奖人,他们致力于探索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开发临床诊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工作在科学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最前线。 


在5位获奖人中,还包括2位既从事临床工作又从事科学研究的医师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s):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苏士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吕奔。他们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也是探索医学奥秘的科学家,以自身做桥梁,联通着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生命科学解答‘为什么’,临床医学在此基础上还要回答‘怎么办’。医师科学家从事以临床为导向和目标的科学研究,服务广大患者的现实需求。‘科学探索奖’正是激励我们,将最原创的、‘从0到1’的科学发现,以临床为出口不断为人民服务。”苏士成表示。 


5位优秀医学科学领域获奖人的产生,充分体现出奖项的初衷。“科学探索奖”秘书处表示,新冠疫情的肆虐让所有人认识到,人类抗击疾病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医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奖项今年增设医学科学领域,正是为了鼓励青年学者针对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开展探索性研究,支持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培养真正具备研究能力,能解决临床迫切需求的医学领军人才。 


“‘科学探索奖’今年开始增设医学科学领域,是因为我们和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一样关注人类健康,也是因为我们坚信科学是未来人类健康改进的关键。希望支持一代又一代新的医学科学家,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科学探索奖”发起人饶毅表示。



“第一次”增添全新色彩——获奖人“多元化”体现基础研究勃勃生机


首位“90后”获奖人,首位澳门地区获奖人,大连、沈阳、济南等城市首次拥有获奖人……一个个“第一次”,为“科学探索奖”增添了更为丰富的色彩;获奖人的“多元化”面貌,也印证着中国基础研究的勃勃生机,体现出科研布局的不断优化。


2022年获奖人“含金量”十足,展现出中国优秀青年科学家的过人实力。其中90%(45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另一方面,奖项评审“英雄不问出处”,获奖人中既有各项国家级重要奖项的获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没有获得过其他知名奖项。50名获奖人有15位通过自由申报渠道产生,创下历年新高。


“科学探索奖”特别关注女性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的发展,在同等条件下,倾向年纪轻者和女性。今年最年轻的获奖人,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王光宇正是一名“90后”的女性科学家。她表示:“我正在科研起步阶段,‘科学探索奖’为年轻科学家提供了极大的激励和认可,一方面让我更安心,为从事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容错空间,另一方面也让我感受到更多责任,在未来一定要做出更不一样的原创工作。”


今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来自18个城市和地区的35家不同机构,地域和机构分布都更广泛,其中16家机构首次有人获奖,西部省份获奖人数量有所提升,这些都是中国科技创新布局不断优化的写照。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范宣梅在得知获奖时刚熬过几个通宵,她从事强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机制与预测研究,四川泸定6.8级地震后,她不断提供自己的灾害预测结果和受损房屋道路解译数据,服务震后救援的“黄金72小时”。“很高兴看到西部的获奖人不断增多,国家科研政策导向变化正在显出成效。西部的大发展,必然持续涌现出科学问题,我们身处第一线,就要不断解决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此外,港澳地区与内地的学术交流在不断“升温”。今年香港地区有两名科学家获奖,澳门地区也诞生了首位获奖人。获奖人澳门大学教授麦沛然从事芯片研究,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他表示:“澳门科学研究的起点不算高,但这几年得到国家方方面面的支持,又有和大湾区的频繁互动,进步速度很快。我们会在‘小而精’的方向上不断努力,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谁“打招呼”谁“出局”——奖项评审务求风朗气清

作为目前中国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科学探索奖”运行四年,得到科学界、教育界广泛关注。奖项始终秉承“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评审务求客观公正、风朗气清。 


“今年‘科学探索奖’评审工作全过程严谨有序,对个别‘打招呼’的申请人进行了严肃处理。“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钱颖一介绍说:“监督委员会再次提醒:申报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影响评审工作的独立、客观和公正,一经查实,即取消当年参评或获奖资格。” 


多位奖项发起人表示:“‘科学探索奖’的评审完全基于对学术成就和创新能力作出判断,所以从一开始就对‘打招呼’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谁‘打招呼’,谁就‘出局’。我们希望用这种一票否决机制,使学术研究回归其初心本质。” 他们也倡议科学界同仁携手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伴随奖项影响力“更上一层楼”,“科学探索奖”也得到多方热忱参与和支持。“科学探索奖”秘书处介绍,在今年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有超过900位各国院士,30多所著名高校校长参与。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20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得主参与其中。 


“科学探索奖”采取企业投入、公益运作的方式,不求商业回报,是腾讯践行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的重要探索之一。“‘科学探索奖’鼓励青年科学家心无旁骛地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无人区’,是腾讯助力国家基础研究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马化腾表示,“腾讯未来将继续践行‘用户为本,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聚焦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用户、产业和社会价值创造,担负起自己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


白鹭洲知政(hxdbxw)综合来源:厦门大学官网、央视网

编辑:宁诗慧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