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企业真的急急撤离中国?

2016-10-09 头条哥 九个头条网


关注最新最热头条,就来九个头条网勾搭头条哥吧!(微信ID:o2onds)

 

9月底,一张《日本经济新闻》的剪报突然在朋友圈里开启了刷屏模式,接着,微博、微信上便出现了各种以“日资将大规模撤离中国”为题的报道,一时之间,各种不安之心开始躁动,相比之下,那些曾叫嚣着让日货滚出中国的声音也没那么强烈了,“别让李嘉诚跑了”的声音一下变成了“别让日本人跑了”。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通过对剪报上这篇文章的简单阅读,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不太懂中国、而且玩标题党的日本跑会记者和一群看不懂日文、又断章取义的中国有心人合演的一出闹剧。

 


从剪报上的几个汉字,很多人揣测,日本派出了一个访华团来与中国交涉从中国撤资的手续问题。事实上,这个标题“中国撤退手続き、迅速に”直译成汉语,意思是“(中国方面)应加快办理(日本企业)从中国撤退手续的速度”,需要“迅速”的不是撤退,而是效率。

 

通篇阅读下来,可见这篇报道说的根本不是日资撤出中国的问题,而是日方向中方建议如何促进中日贸易与投资。试想一下,如果到中国来投资,盈利之后需要经过繁冗的手续才能离开,这当然会影响他们到中国来投资的意愿。

 

日资真的在撤离中国?子虚乌有!


日资真的在急着撤离中国吗?先跟着头条哥来看一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统计数据:

 

年份

中国(百万美元)

东盟(百万美元)

2012年

13479

6397

2013年

9104

16587

2014年

10389

12890

2015年

8867

11648

2016年(上半年)

4076

5419

日本近5年对中国以及东盟四国的直接投资金额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日资并没有大规模撤离中国。只是,从比重上来说,2012年往后,日本对东盟四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与菲律宾)投资比重增加,对中国投资比重减少。

 

从日本方面来说,安倍上台之后鼓励日本企业分散风险,不要集中在中国投资,此外,安倍政府去年制定的经济“成长战略”还鼓励企业回迁,鼓励企业将总部和工厂迁往地方中小城市,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和税收优惠政策。

 

而从中国方面来说,投资环境变化,用人成本增加,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等等现状,再加上时而爆发的政治摩擦,因此,形成今日日本所谓“中国加一”的企业战略,是非常正常的国际经济行为,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人人都懂的投资原理。

 

何况,日资撤离的并不只是中国,松下、夏普、TDK、佳能、大金、无印良品等日企此前也相继决定或表示考虑关闭部分国外工厂,利用国内现有产能或新增设备扩大国内生产。比如,日产公司表示,如果日元汇率维持目前价位,将考虑暂停在美国生产SUV,改为在日本生产向美国出口的方式销售。

 

因此,日本经济学家加藤义喜认为,部分日资撤离中国是企业本身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的战略调整,是对资金和资源重新进行配置、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对中国市场失去信心。


 


“撤离”中国的日资目前集中在低端产业


再看看日本从中国撤资的行业中,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轻工和家用电器等低端或劳动密集型行业。与其说是撤离,不如说是调整比较恰当,因为撤离的只是部分竞争力弱、盈利能力差的部门。

 

当然,这也是受我国国内经济大环境的所作出的正确决策。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本身制造业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除了高端制造业,中低端制造业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是首屈一指了,那么同类型的日资如果不撤离中国,其生存空间可以想见。

 

此外,中国曾经廉价的劳动力不再廉价,房价地价暴涨,导致企业在华运营成本不断增加。日本官方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布的在华日资企业工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对华投资企业的月平均工资用美元计算已经上涨了2倍。

 

这些成本吞噬了企业大部分利润,因此,撤离中国,寻找下一个“血汗工厂”,对一些外企来说是很明智的选择,日企也并不是个例,苹果、三星等等均有打算。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强调产业升级,外部投资的准入门槛也越来越高,一些低端的外企因此也只能去条件更为宽松的地方,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追逐利润的必然选择。

 

真正值得警示的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制造强国,他们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也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他们也有回流母国的趋势,他们如果也加入这批撤离大军,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何况莫说日资,就连国内的资金,近年来也在往国外输出,如华为、中兴、TCL、金立、Vivo等国内企业已经敏锐地洞察到了印度经济潜在的巨大机会,开始抢先布局。而从2015年开始,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了。

 

如果日资真的走了,我们该高兴还是不安?


时光倒退到当初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我们就会知道日资对于现在逐渐崛起的中国起过多么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投资环境太差,无论提供多么优惠的条件,外资还是不愿意来。这个时候,日资率先进入了中国,伴随着日本援助中国的超低息贷款(30年32000亿,前十年只还息,不用还本金),大量的日本企业开始进入中国。日资的进入迅速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让其他发达国家看到了可能,可以说日资敲开了中国外资企业的大门。

 

随着以日本为代表的外部资金、外部企业的加入,解决了多少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业问题)?一旦日资跑路,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所以,每当有人出来抵制日货或者美货的时候,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跳出来反驳,因为他们知道,我们与外资已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轻易分手!


 


另一方面,我们一直在强调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被首次提出,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然而,尴尬的是,中国虽然是世界劳动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们劳动人口的技术技能却非常差,也因此,我们劳动力的转型升级之路举步维艰。

 

是的,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早就超越了日本。如果现在我们把一些日资低端产业“一脚踹走”,国内还有大批接盘侠。但是真正可以支撑我们可持续发展的高端产业,我们从核心技术及人才储备方面又跟不上发展速度,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只剩一个残酷的现实:房价地价上涨,用人成本增加,企业撤离,人才培养跟不上,产业升级进展缓慢……

 

接下来,我们会不会重复绝大多数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遭遇大规模经济衰退的悲剧?假若日资真的撤离,我们改革创新的速度又是否可以跟上他们撤离的速度?


你会喜欢:

去他的劳动是美德,休息比工作重要

现在最富的城市是上海北京,历史上,最富的城市是它们




长按二维码,赏头条哥一壶酒




更多辣文请猛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