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要拼爹」没错,然而,爹有钱就万事无忧了吗?

2017-07-23 子非鱼 九个头条网

文/子非鱼

家长进化论(parentsup)

本次转载已获授权


这些天,北京状元的一席话天天都在刷屏。和前段时间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既得利益者”的自白一样,这位同为受益于好环境、好家庭、好父母的“既得利益者”,也引发了人们对阶层固化、寒门不易的相关思考。

 

(图片来自网络 )


不过思考之余,当然也再度勾起了不少家长的焦虑。

这些家长中,就有很多一门心思想让孩子留在中产,甚至再上一级的中产父母。

他们一边焦虑于自己的钱远不如富豪阶级多,一边又不甘落后地为孩子教育斥巨资,买书、报班、夏令营,还有各种充满中产生活符号的生活方式,都要一一让孩子体验到。

仿佛不停买买买、花花花就能让自己安心一点,也能让孩子的优势更明显一些。 

借着中产家长一波胜似一波的焦虑,不少商家、公众号也在跟风附和:“小小年纪的孩子都点出了阶层固化的事实,可见现在的社会,父母有钱、又肯给孩子大笔地花,才能保证孩子不滑下去啊”。 

诚然,钱是相当重要的,能买来各种资源和机会,但是要让孩子处于中产、精英阶层不下滑,有钱就可以达成目标吗?

换言之,寒门子弟和中产及以上家庭的孩子,机会的差异仅仅来自于家庭财富的差异吗? 

显然不是。

要不,就不会有那么多家庭富有,但依然不学无术、纨绔啃老的各种二代,自然也不会有冲破底层桎梏,逆袭至精英阶层的寒门贵子了。 

所以,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有些富有二代们的下滑,又是什么,助力了那些寒门突破者的逆袭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先来说说,有钱能干什么,也就是家庭财富,到底与孩子发展中哪些方面相关。 

钱能买来什么? 

无论在什么国家,关于“社会阶层”的研究都得出一致的结论:

平均来说,家庭富裕的孩子,总体表现要优于贫困背景的孩子。 

确实,金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机会:

钱可以买到书籍,让孩子进入高质量的夏令营,也可以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请到不错的家教,从而间接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有加成作用。 

综合一下各种研究,也可以得出,家庭财富与这些方面相关:

  • 孩子智商;

  • 学校成就;

  • 孩子从高中毕业的几率、进入大学的几率;

  • 孩子基本学术成果,比如阅读、数学成绩;

  • 孩子基本认知功能,比如语言发展、工作记忆、情绪管理能力、思维方式等。

要注意的是,研究所说的“相关”,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关”的意思是,在大概率上,家庭财富越多的孩子,智商可能更高、阅读和数学成绩更好,语言发展、记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思维高度更佳,也更可能追求高学历。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家庭越富有,孩子肯定在各方面发展更好。 

所以,有钱的家庭,也不应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只要拼命赚钱给孩子花,就一定能碾压比自己财富水平低的家庭。 

因此,现在就要开始说说,光靠钱,还有什么是得不到的。 

钱不一定买到什么? 

可以反过来想一想。 

如果钱能买到成功的各种机会,那么如果突然把一大笔财富,送给一个贫困已久的家庭,那么孩子的认知能力、学术成绩、思维方式,就能在短期内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提升吗? 

很多案例都告诉我们,不能。 

在我成长过程中,就曾听闻过,很多因拆迁、彩票暴富的贫困家庭,即使获得了上百万的巨款,也依然在不久之后再度返贫。

他们的钱,都用来无节制购置消费品、奢侈品,或者参与赌博、高利贷以及投资骗局。

而返贫者的儿女,也和父母一样,被巨款冲昏了头,更认为既然有了这么多钱,还苦哈哈读书考学干什么,还不如趁着有钱赶紧花,所以几乎没有钱是投资给教育的。 

可以说,钱能买来消费品,却改不掉“今日有钱今日花、读书无用何须读”的穷人思维。 

而避免穷人思维,人就需要进行认知升级。

从教育角度来说,要想让孩子避免被金钱迷住双眼,丧失长远规划能力的情况,那么就需要在金钱投资之外,投入更多隐形的资源。 

所以,如果把对教育的金钱投资说成是“硬投入”,那么父母对孩子进行的思维、认知、知识、技能、价值观等输出和升级,都算是“软投入”。 

这一点,我们在《有了孩子,就有了烦恼》一文中就提到过。只不过,当时的说法是“软实力”。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父母拥有的家庭财富被称为“经济资本”而那些“软投入”,则可以分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健康资本。 

关于这四类资本,我们的多篇文章也已经有所涉及。 

为照顾没读过旧文的朋友,我就在这里简要介绍下。 

人力资本,也就是一个人通过教育和生活经验,获得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知识技能,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工作获得经济收入,实现资本化。 

父母将人力资本传递给孩子的方式,可以是隐性的,比如榜样示范、沟通交流、亲子共读,将自己的经验、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变为孩子自己的知识;也可以是显性的,比如父母可以在家给孩子直接上课、教授知识。 

社会资本,即父母从自己的教育经历、工作环境和社交网络中,发展出的人脉、经验和资源,能够为孩子日后的发展提供贵人、导师、榜样等巨大帮助。

这些帮助,可以是高质量的暑期实习,可以是帮助孩子进入名校的人脉,也可以是孩子初入职场时的答疑解惑。 

文化资本即以孩子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去博物馆、图书馆,参加音乐、艺术、体育等兴趣班,参与社交项目、创立优质学习环境等一系列措施,获得的格局、视野、阅历、社交能力,以及价值观和理想抱负。 

健康资本,即父母遗传给孩子的智商水平,以及自身的健康习惯、观念和意识,和为了提升健康而采取的运动、饮食、生活方式方面的行动。 

总结一下,除了直接的“硬投入”,也就是经济资本(金钱输出),父母可以给孩子输出的“软投入”,包括:

  • 人力资本(知识文化、教育能力、社交能力);

  • 社会资本(人脉关系、社会资源、声誉名望);

  • 文化资本(榜样作用、理想抱负、进取行为、格局、价值观);

  • 健康资本(健康习惯、观念、行为)。

而“硬投入”与“软投入”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 

无论从研究的角度,还是我们的社会经验来说,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紧密关系。 

足够的经济资本,既能让人拥有更好的营养、更健康的生活习惯,积累出更多的健康资本,也可以帮助人获得更多的机会,获取更多的人力资本、文化资本。

而更高阶的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又给了人更高的几率,进入更好的名校和更高的平台,从而获得社会资本的升级,自然也带来更多的机会,挣得更多经济资本。 

所以,也可以说,这五种资本之间,是相互联系、紧密相关的。 

而这也是为什么,学者们在研究家庭背景对孩子的学业影响时,不仅仅会纳入家庭财富(经济资本),还要加入父母学历、父母职业和社会地位(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用这一个综合的指标进行衡量。 

这个综合指标,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

但我还要说,它还有一个更加耳熟能详的名字,那就是天天狂刷朋友圈的“阶层”。 

很多人一提起阶层,直觉上的划分原则,就是收入、财富(经济资本)。所以,就有了“X万贫民阶层、XX万小康,以及XX万中产阶层,和XXXX万富豪阶层”的说法。 

而这个简单粗暴的划分原则,把无数欠缺思考的人带入了攀比、炫富、相互鄙视的大坑。

所以,也就有了披着教育外衣,实则反应成年世界虚伪和铜臭的各种鄙视链。 

然而,当你以为阶层仅仅代表着财富水平时,真正在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上全方位占优的高阶层者,其实都在鄙视你的虚妄和浅薄。 

广义的阶层是什么?

一个人所拥有的硬资本的软资本的综合

文化不高的暴发户,也许是经济方面的高阶层,但他们所缺乏的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意味着他们并不能跻身真正的、综合的高阶层。

当然,他们拥有足够的资源,将自己的后代培养为精英,具体培养方法,文章下一部分有。

所以,现在可以回答那个问题了——“钱不一定买到什么?” 

钱可以买到课程、书籍、学区房。

然而,如果没有父母花时间、耗精力的耐心陪伴、敏感回应、情感支持和对孩子的正确期待,没有基本的沟通交流、亲子共读,和看起来重复、枯燥、无聊的亲子相处,那么父母的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并不会转化为孩子的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 

再进一步讲,钱可以让父母给孩子铺一条足够宽阔的路,路上排满了学习机会和资源。

然而,这些资源和机会,都算作外因。我们中学就学过,外因和内因都重要,但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所以,要让资源和机会变成孩子自己的好成绩(人力资本),必要的汗水、努力、时间、耐心的付出,以及各种综合内部能力(自控力、专注力、坚持力、自我驱动力、抗挫折能力、情绪管理力)是尤其不可少的。 

说白了,孩子自己不努力,你用钱砸又有什么用? 

而什么样的孩子,综合内部能力最强? 

就是父母从小做好示范作用,进行了持续的引导、鼓励、修正和管理的孩子。而这项工作,依然是时间密集、精力密集、耐心密集型的。

光有钱,是买不来孩子的内部能力的。 

再者,钱可以买到高逼格圈子的入场券。

然而,如果父母和孩子自身人力资本不够、缺乏真才实学,格局和视野狭窄,又自以为钱多人壕、目空一切,那么这些入场券,也并不能为你带来多少有用的社会资本,更无助于让你获得认知升级。 

因此,仅仅用家庭收入、父母学历来判断孩子的最终成就,是不可取的,也容易存在不实偏见。

高收入、高学历的父母,倘若缺乏琐碎、持久、积累性的输出过程,自然也不能转化为孩子的最终成功。 

比如,那个因为自己迟到而导致误机,反而来掌掴机场工作人员的武汉女博士,她即便算是社会阶层不低的人,也很难想象,她能培养出多么知书达理的孩子。 

这样看来,要帮助孩子实现阶层升级,或者防止孩子阶层下滑,对父母的要求一点也不低。 

硬投入(经济资本)自然不能少,软投入(时间、精力、情感、陪伴;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也不可或缺。

但要想两种投入产生成效,最关键的,自然是孩子的综合内部能力。也就是孩子自己有强烈的努力意愿,也想借助父母的资源,成为更优秀的人。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孩子的最终成就,是由“三驾马车”(父母硬投入+软投入+孩子的综合内部能力)来带动实现的。 

基于这个“三驾马车论”,我们就可以为处于不同阶层的家庭,提供一个可行的努力方向了。 

教育成功的“三驾马车论” 

在这里,我做了两个象限图。

先说第一个——父母投入象限图。

在这个“父母投入象限图”中,共有四个象限

①有硬投入+有软投入;

②有软投入+无硬投入;

③无硬投入+无软投入;

④有硬投入+无软投入。 

其中,硬投入包括:

  • 金钱、资源;

  • 环境/房产(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城市环境、文化环境)。 

软投入包括:

  • 时间、精力、陪伴、选择、情感;

  • 审美、艺术、体育、科技;

  • 人力资本、健康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

从上文的理论阐释中,我们可以知晓,最优的组合,当然是第①象限(有硬投入、有软投入)。

对应在社会阶层中,就是高学历、高收入的中产及以上家庭中,愿意花钱、花时间、花精力,给孩子情感支持、软实力传递的家长(注意,并非所有高学历、高收入家长)。

而在第①象限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A点,即“硬投入最多,软投入也最多”,也就是各类资本都占优的精英、富豪阶层中,重金砸向教育,还有专人(全职妈妈+家庭教师+生活管家等)为孩子提供心理、情感、教育支持的父母。 

相应地,最差的组合,自然是第③象限(无硬投入、无软投入),最糟糕的状态,就是B点,既“硬投入最少,软投入最少”。 

相应的阶层,就是低学历、低收入的贫困家庭中,父母对教育的经济投资少,也不注重减轻孩子压力、改善管教方式、提供情感支持的父母。 

我们已经知道,社会阶层越低,家庭压力可能越高,对孩子的认知能力损伤就越大。

同时,低阶层父母,也有更大的概率采取暴力、消极、命令式的管教方式,即情感支持、亲身教育、观念传输方面作为甚少。而这部分父母,都通常落在第③象限。 

这些孩子要想获得更多可能性,学校教育就是可以依赖的重要来源。 

剩下的第②象限中,就是“有软投入、无硬投入”的家庭。

常见的例子,就是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父母依然注重教育、理念先进,能给予孩子温暖支持、敏感回应和正确鼓励,且情绪稳定、善于学习、教养良好的家庭。

比如清贫的知识分子,和格局较大的低学历父母,典型的例子就是哈佛学子何江的父母。 

正如何江一样,无数冲破阶层壁垒的寒门学子,都来自这样的家庭。

经济条件的不足,并没有挡住他们努力的脚步,尽管爬升过程艰苦,优势积累过程也比较慢,但通过几代的连续积累,他们非常有可能过得越来越好。 

第④象限,就是“有硬投入、无软投入”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又分为几类:

第一类,就是父母光顾着挣钱,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心理成长,一味通过物质弥补情感缺失的家庭。

这样的家长,总以为父母挣足够多的钱,就能保证孩子一生无忧,即使孩子读书不力,父母也能养他们一辈子。 

但无数案例告诉我们,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多半都是学术学艺一概不知,但啃老败家样样精通。做一辈子蛀虫也许尚可,但指望他们守住家业,保证家族代代兴旺,那几乎不可能。 

第二类,就是父母自身不进行软投入,但重金砸出一个长期的优秀陪伴者,比如家庭教师,弥补父母陪伴的不足。

这样家庭的孩子,或许学业成就不赖,未来职业成就也没问题,但内心有可能会缺爱。不过,如果这个长期陪伴者,能给予孩子父母般的温暖,那么心理确实恐怕也不会那么糟。 

第三类,就是父母既没有亲身陪伴,又没有请长期的陪伴者,但他们足够幸运,因为孩子的自我驱动力非常大,也就是内部综合能力足够强,即便有点缺爱,也能化悲痛为动力,充分利用父母的经济资本,让自己变得优异。 

说到孩子的内部综合能力,就要搬出我们第二个象限图了。

因为我们说了,仅仅有父母的软硬投入等外因,但没有通过内因(孩子自己)起作用,那么最终结果也会不尽人意。 

所以,这个象限图的两个维度,就应该是“父母投入”和“孩子内部综合能力”。

其中,外因,就是第一个象限图中的硬投入和软投入,而内因,就是孩子的各种内部能力,也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非认知能力,比如价值观、自我驱动力、专注力、坚持力、自控力、抗挫折能力等。 

当然要想孩子愿意努力、乐于学习,家长在软投入中的引导、鼓励和支持,也是不可少的。 

而四个象限,分别为:

①父母投入多,孩子内部能力强;

②父母投入少,孩子内部能力强;

③父母投入少,孩子内部能力弱;

④父母投入多,孩子内部能力弱。

还是一样,最优象限自然是第①象限,其中A点属于最理想状态。 

无论是硬投入多,还是软投入多,亦或是两种投入都多,如果孩子自我驱动力很强,又有明确的目标、高度的自控力、坚持能力,那么最终结果非常优异,乃意料中的事。 

那些家庭背景优渥,自己又能吃苦学习的白富美、高富帅们,就是这个象限中的例子,普通人再望尘莫及,也只能甘拜下风。

他们没有浪费先天拥有的家庭资源,还能态度谦逊、心怀忧患地保持努力,也有人深知自己是“既得利益者”,而选择通过公益、服务来贡献社会,他们理应获得更高回报。 

最差的结果,依然是第③象限,最糟结果,也是“父母投入几乎没有,孩子自驱力又非常差”的B点。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靠学校教育,如果孩子自己不上进、不愿学习,恐怕也无力回天。 

第②象限中,即使父母投入少,如果孩子非常有努力的意识,自律性强、内在驱动力也不弱,也可能是几种结果:

第一种,硬投入多、软投入少,孩子综合内部能力强。 

这样的情况下,就是“父母投入象限图”中,第④象限的第三类。 

第二种,硬投入少,软投入多,孩子综合内部能力强。 

这样的情况也说了,就是“父母投入象限图”中的第②象限。

尽管经济力量可能会比较乏力,但父母和孩子都非常努力,总体说来,阶层爬升也可能需要些时间,也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整体结果应该会不赖。 

第三种,就是硬投入和软投入都少,但孩子内部能力强。 

这样的家庭中,软硬资源都不足,所以最终结果,也可能是第②象限的三种中最差的。

但有孩子的内部能力撑着,如果孩子始终没有放弃自己,虽然努力之路会异常艰辛,得到的支持也很少,但最终结果,理应比全方位都差的第③象限好。

再看第④象限,也就是“父母投入多,孩子综合内部能力弱”。 

在这个象限中,总体态势,可能是父母乏力、孩子愤怒,冲突频繁。 

而结果,也可能有两种:

第一种,父母的循循善诱,无法唤起孩子的内部驱动力,那么父母只得使用高压,逼迫孩子读书、上学、去培训班。

而最终,孩子可能习惯了父母赶着做事,少了父母严厉管教,就无心努力。这样的孩子,到了成年以后,很可能因为自控力、内驱力的缺乏,而影响到工作表现和人际关系。 

第二种,父母多年努力无果,孩子自暴自弃,最终只得放任自流,孩子彻底沦落,要么物质优渥、精神颓丧,要么物质和精神双重堕落。 

至此,两个象限图中,总共八个象限,以及各个象限中的不同情况,都已经分析完了。 

现在可以得出结论了。 

如果将“父母软投入”、“父母硬投入”和“孩子综合内部能力”三个方面综合来看:

最优解:硬投入多、软投入多,孩子综合内部能力强;

最差解:硬投入少、软投入少,孩子综合内部能力弱。

另外,只有钱,并不能保证孩子获得世俗意义、心理健康和综合能力方面的真正成功,所以有钱的家庭,也不能侍富而骄,必要的软投入,一定要和硬投入匹配。 

而如果家庭经济资本不多,那么也无需过分焦虑。

父母依然可以通过充分的软投入,引导孩子获得足够的内部驱动力,再培养出其他的内部综合能力,那么综合结果,依然会不错。

只不过,需要对阶层爬升过程的艰难程度、所用时长,有心理准备。 

但是,通过一代代的积累,最终结果理应不会辜负努力。 

结语 

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只因受不了社会上关于“有钱=教育成功”的言论。

大部分人,一听到阶层固化,就神经兴奋得忘了阶层所代表的广义含义,以为金钱才是一切的中心。 

很多家长,也在鄙视链的驱使下,不断向幼小的孩子传递“有钱即王道”的理念。于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就开始攀比“谁家的房子大,谁家的车更高级,谁的生日派对更豪华”。

这些孩子的家长并不知道,金钱重要,但需要和很多因素一起用,才能达到最优效果,而如果孩子都被灌输了这种歪曲理念,你如何指望他成为心怀社会、责任感强的成年人?

他们只会陷入无尽的攀比循环。

等有朝一日,他们发现自己父母无法成为朋友圈中最富有的人,那么他们对父母的失望、埋怨,也会是相当深重的。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减少此类不必要的认知扭曲。 


九个头条网往期精彩文章:

【1】“租购同权”能降房价吗?中国即将进入前所未有的租赁大时代!

【2】潘石屹:房价会降!网友:太逗了……

【3】王健林、潘石屹疯狂变卖资产,不想做地产商了!背后隐藏了什么秘密?

【4】王者荣耀:手游界的荣耀,教育界的农药

【5】租房一月1500元,驻村一月却要2000元!北京求贤村哪儿来的勇气?


点击红色字体,头条君给你惊喜哦!


臭脚粉无叶风扇灭蚊灯疏水T恤 | 毛巾 | 

   | 快客杯运动水壶 | 助眠棒 | 背包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