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斜杠中年,新华社/记者/跑者/领队汪涌,就是能“折腾”

2017-11-28 王乐 黑跑

发掘力量最深处

Runner

新华社高级记者汪涌,从媒体战士到跑步推广者。报道奥运会、采访无数世界冠军的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一同奔跑着。


跑者江湖,群雄逐鹿,大神、网红、专家、推动者,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跑步大潮中卷起滚滚洪流。但是,能像对待事业一样,通过科学手段和有效管理来大幅度提升马拉松文化的,却没有几个。这需要对跑步有深刻的理解,有广博的媒体渠道,也需要对跑步和推广跑步真正的热爱。


首都媒体跑团领队汪涌,新华社高级记者,仅仅通过两年的时间,就身体力行且卓有成效地实现了跑步文化渠道建设,为国内跑步文化发展开辟了一种新模式。他是媒体行业中大神级前辈,他从一个一度体质严重下滑的知识分子,通过刻苦训练,晋升为全马跑者。他用知行合一的态度,成为跑步文化研究者和的传播者。他发起创办了著名的跑步文化组织——首都媒体跑团,紧扣时代的脉搏。



一、昔日媒体战士,今日跑步推广者


如果你是资深跑者、赛事组委会、或者体育业内人士,一定知道首都媒体跑团。该跑团成立仅仅两年多,却释放着巨大的能量,成员均为各领域的资深媒体人(且一定是跑者),他们是马拉松的参与者、传播者和研究者。通过团队成员跑马、报道、举办论坛、赛后讨论分享等模式,助推着中国马拉松和跑步文化的健康发展。


首都媒体跑团的领队,叫做汪涌,新华社高级记者,芝华安方VIP,一个集记者、跑者、研究者和文化引路人于一身的的跑团管理者。他原本是个儒雅的小胖子,现在是一位清爽不油腻的中年大叔,睿智的头脑、强健的体格和总是微笑甚至带有些顽皮的笑脸,正是跑步带给汪涌最好的礼物。


认识汪涌的人都知道,2015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2015年之前的他,圆润白净,有典型的媒体人的拼劲,也有类似的身体状态。知识分子通过纸笔报效国家给汪涌非常大的成就感,但同时,其副作用也很明显,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加上缺乏足够锻炼,他的身体素质严重下降。好多媒体战士都在cosplay“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现实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2015年后的汪涌爱上跑步,他在保持高水准工作之余,花时间精力践行跑步强身计划,破茧重生。对汪涌来说,发觉跑步的美好,以及对时代的巨大价值,给了他成为跑步推广者的最原始动力。当记者遭遇跑步,跑步变得更加有趣和深刻。当身体被跑步压榨出更多精神内涵的时候,汪涌的整个世界都变了。


二、峥嵘岁月,8年奥运8年胖


汪涌是幸运的,他赶上了中国体育发展史最重要的节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汪涌作为北京2008奥运会主力记者,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留在了报道最前线。


“北京筹办和举办奥运会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大事不断,自己的身体状态当时也是最好的。我当时每年发出近数百条奥运报道,还有很多深度报道,那是一种专注的幸福,非常有成就感。”


从2001年到2008年,汪涌的生活紧紧围绕者奥运展开,稿件写了一组又一组,开幕式的当天,体重也不知不觉地提升,回头看,“8年期间没有任何一张照片是瘦的。”8年奥运8年胖,一直战斗在新闻报道的第一线,汪涌的位置针尖麦芒,取得巨大成绩的背后,也是巨大的压力。7*24小时几乎都在铺在工作上,完全忽略了对身体的关爱。


“实际上,在08年之前,健身成为生活方式的人也都比较少。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三、积劳成疾,寻改变,痛定思痛


北京奥运会是汪涌成长最快的时期,刚结束了这场大战役,他又参与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工作中。2015年,就在北京申办冬奥会代表团出发之前的三个月,已成为申办代表团一员的汪涌有一天感到巨大的身体不适:口腔溃疡,前心后背都有过敏反应,连睡觉翻身都成问题。汪涌原以为饮食过敏,调节饮食并没有改善。到医院检查结果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汪涌得了带状疱疹,积劳成疾,汪涌被迫停下高速繁忙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住院10天。


这10天恍如隔世,医院生活给汪涌很大触动,各种思绪五味杂陈、翻江倒海般涌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带状疱疹算是控制住了,但汪涌的身体也仿佛被掏空,雄心壮志,第一次受到沉重打击。


曾经的汪涌,身体底子非常好。大学期间,还组织了贵州大学中文系足球二队,如鱼得水。往事成追忆,面对雪白冰冷的病房,汪涌陷入深深地沉默,一个“怎么了?”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出院时医生叮嘱汪涌一定要改变生活方式,多参加户外活动,重建免疫力。


汪涌暗暗给自己立下规矩:


1.名利的东西,重新选择,该扛的压力扛,该放的放。

2.增加户外活动,重建免疫系统。


四、遇见跑步,渐改善,知行合一


汪涌出院后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正如捷克总统哈维尔所言:“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为了坚持运动,汪涌联手新浪高级副总裁魏江雷、领跑者杂志出版人谭杰,共同创办了首都媒体跑团。希望和集体团队共同把运动习惯坚持下来。“我不喜欢一个人运动,更愿意和大家一起互动交流。”为了健康,汪涌也渐渐接受改变后的事业观、生活观,工作之余分配了更多的家庭时光。


清华大学所提倡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现在想来字字玑珠。


他先是徒步,3公里、5公里、10公里,然后越走越快,这让他有了跑的冲动。


作为媒体人,汪涌光是报道北京马拉松就达到了十六、七年,但一直对跑步没有太多的感觉,倒是身边的朋友让汪涌有了跑的决心。《领跑者》出版人谭杰当年也是个大胖子,他通过跑步变瘦的过程非常震撼。这一次,汪涌开始用谭杰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冠军王丽萍教授的方法跑步,效果明显。


跑步中,身体状态一天天好转,汪涌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和幸福。跑步不仅让身心舒畅,只要走出去,平常看到的世界也是另一片天地。“我跑二环的时候感受非常深,重新发现了北京的美好,许多地方从来没注意过,北京非常现代、国际范儿,但又非常别致、非常直观,异常亲切。只是匆匆开车路过拥堵的早晚高峰是完全感受不到的。例如二环边上护城河畔四季植物的变化等。”


汪涌开启了自己的运动模式,生活方式随之巨大改变,以前限号肯定打车,现在几公里以内都徒步或跑步去……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汪涌通过系统科学训练,体重减掉24斤。为了实现对朋友的承诺,汪涌报名了2017年北京马拉松,他进行为期半年的系统准备。科学的训练计划,严格执行,报道全运会期间也没有中断。“当你把跑步当做一个项目来看待,做好充分准备,严肃地尊重它,42公里将给你它独特的魅力。如果你不做准备,给你的会是受伤和打击。”就这样,汪涌在队友魏江雷和丁丁的陪同下,安全顺利地完成了他的首个全马,成绩5小时42分。


跑步的汪涌发现了跑步的神奇,再看马拉松运动就是另一番景象,他开始研究跑步的人、研究跑步的组织、赛事、跑步大环境和更多深层次的东西。



汪涌的经历有如时代缩影,有多少曾经的帅小伙,被时光和生活方式磨砺成了油腻的中年男人。和汪涌一同奋战的媒体同事们,大部分人都有着类似的的拼搏生活,汪涌常对他的同事说,“如果能有二次选择,我可能还会这样奋不顾身,唯一不同的是,无论工作多忙,每周要挤出几天,每天慢跑2小时。”这是时代的要求和痛后的觉醒。


五、媒体跑团,众乐乐,传播科学


因为自己的经历,汪涌意识到他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整个社会的又一次浪潮。2015年10月,来自内心的驱动力终于让他下定决心——联手业内大咖成立首都媒体跑团。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共同传播科学的跑步知识,发掘跑步这项运动更多价值。


由于自己是跑步新人,汪涌对跑团初创人员的选择非常慎重,他找到有十几年跑龄的新浪副总裁、新浪体育总经理魏江雷,还有领跑者杂志出版人谭杰商议创建跑团一事,最终确定了入团门槛:

1、有影响力的媒体人;2、是真正的跑者;3、媒体有互补性,覆盖人群广,纸媒、网络、电台、自媒体全平台。


“首都媒体跑团和其他跑团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参与跑步的同时,可以利用媒体优势和资源来宣传科学健身、推动跑步健康发展、传递正能量,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跑团人数求精不求多。”汪涌说,“我们既是跑者、又是传播者、还是马拉松研究者。”


秉承这一理念,两年时间跑团只吸纳了43名成员,其中包括了16位颇具影响力、酷爱跑步的媒体高管,以及多家媒体的行业精英,还有对马拉松进行长期采访和调研的自媒体人。这让跑团拥有非常高的视野、胸怀和实力。时势造英雄,“我成立过很多团体,但年轻的跑团影响力最大。通过马拉松,放大了我们的价值主张。跑步文化的传播模式也逐渐成型。研究跑步文化的专家学者也在涌现出来。”

汪涌介绍了自己对跑步的态度:


1、一定要安全、效率,给生活带来幸福。

2、马拉松是手段不是全部,懂得因何而跑,要能带来幸福感。

3、跑步是新时代的生活方式,跑步应该介入生活链条。


2015年开始,汪涌有运动软件记录的跑量已经达到1940公里。运动量的好处自然而然,重新建立身体健康。住院时暗下决心的汪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身体重新跟上灵魂。现在的他,浑身上下充满精气神,连坐姿都挺拔了。2017年北马用时5小时42分完成比赛,“除了肌肉酸,一切都很顺利,比赛时我能清晰感觉到自己的心肺功能非常好、运转非常高效,没有一点杂音,一年多的训练把耐力基础打牢。训练,你对它好,就会回报你。比赛充满愉悦感,特别棒。”


2017年,首都媒体跑团先是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跑步健康传播大使”荣誉称号,后又在全国运动会上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创建不到两年的首都媒体跑团硕果累累。


六、研究跑步,落脚赛事,推动产业进步


跑步是时代的产物。一场好的赛事不但能够帮助民众提高跑步积极性,也是跑步文化集中的载体。


2008年奥运会,大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不仅是竞技,还有很多可以参与的。

2009年8月8日,奥运之后一大丰碑——全民健身日诞生。

2013年,中国马拉松元年,田协注册的马拉松赛事首次超过20场。

后来跑者多了起来,跑团多了起来,跑步的创业公司多了起来,赛事在2016年达到了328场……


赛事多了,中国人生活水平好了,生活方式和跑步文化随之演进。过去两年,首都媒体跑团先后参与了腾冲马拉松、厦门马拉松、北京马拉松、扬州半程马拉松、兰州马拉松、贵阳马拉松、六盘水马拉松、太原马拉松、成都马拉松、雄安半程马拉松以及多站北京公园半程马拉松,逐渐探索出“跑马的体验式报道、赛后与主办方通过论坛(讨论)进行总结分享”的模式,助推中国马拉松的健康发展。


而身为跑者+记者的汪涌和队友们,则从纯粹客观采访报道,转为参与其中、观察与反馈。报道更加有温度和友好,也更利于将跑步科学文化对普通民众倡导传播。


“选择优质赛事合作,全媒体多平台,传播正确声音,全面推动赛事、跑步文化。选择好的培训机构,推动科学健身。选择好的产业合作伙伴,在这个时代的浪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51岁的汪涌,奔跑与跑步文化传播的生涯,刚刚开始。


[本文首发于芝华安方]


相关文章:

李小白跑马说-上海马拉松跑步文化的迎合与前瞻:论如何做个跑步媒体人努力是一种投资,谁都抢不走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马拉松的强者精神跑步秘诀:信心,科学,和谁一起跑涅槃之旅,功夫铁马的H2C用奔跑,留住青春的内核生命的倔强——2017毛线团黄山超级越野赛分享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