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岭山居,冬日火盆

王印明 读书村 2018-08-06

寻找质朴生活,回到安静阅读:点击上方"读书村"↑订阅

  推荐一篇往期精彩好文↓ 

1998年暑假,我上初二,16岁,和父亲,以及14岁的妹妹,在故乡药木院通往县城的公路拓宽改造工地上挖排水沟。我们要顺着山脚,用铁锨、头、洋镐在石头中开出一条路来,让水走。我清楚得记得,当时的工价是一米5块钱。我从没有干过这么重的体力活,坚持到第一天的中午,浑身已经疼痛不堪,全身的骨头散了架,更不要说妹妹了。但是我们都跟着父亲坚持了下来。一个暑假过去,我们三个人挣下了500多块钱。这就是我和妹妹那一学期的生活费。

那一个暑假,除过修路挣钱,我做的另外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在我累死累活的那些天里,每当想放弃,我就想到两个我熟悉的人:孙少安,孙少平。是他们让我认识了生活的艰辛与残酷,认识了劳动的光荣与伟大,也认识到了坚持的重要与可贵……

——裴祯祥《一个青年作家眼中的路遥


往昔的冬日,温暖的火盆

文 | 王印明

 

初冬的阳光有点寒冷,而在故乡,让清清凉凉的风冲面而来,心情还是蛮好的。这儿的空气,还有一只鸟儿不小心就从眼前飞过了。看着邻居过事,在场边垒起的土灶,哔卟哔卟地窜着火苗,或许是触景生情,又勾起了岁月深处的记忆……

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不知为什么,天总是很冷。立冬过后,北风呼啸,寒风袭人,没事就哪儿也不想去。这时,母亲便把家里的烤火盆拿出来,架好柴禾,用树叶或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火盆通红,像初升的一轮红日,把屋子照得透亮。一家人聚集在火盆旁,围坐在一转,拉家长、叙来年。烤火的时候,手是闲不住的,母亲纳鞋底、补衣裳;父亲搓草绳、编箩筐。就是这么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火盆,它盛着温暖,盛着光阴日子,它知冷知热,有情有义,陪着一家人度过一个个美好的冬天。

烤火,一般是从立冬前后开始,到第二年惊蛰前后结束。家里如果有老人和小孩子,时间自然还会更长一些。烤火所用的柴禾有别于烧饭的柴禾,一般都是取自山野的树蔸、圪垯、硬杂木。有的是专程去砍挖,有的是劳作之余顺便带点。

那些年,每年生产队都会发放很多的红薯,这便成了我们小孩子烤火时的美味零食。我们将红薯洗净,用火钳把它埋在火盆的四周,等红薯散发出淡淡的香甜,就知道红薯烤好了。刚被剥开皮的红薯,一股清香味扑面而来,味蕾便开始涌动。我狼吞虎咽着滚烫的红薯,一缕幽香在舌间辗转,胃里也暖暖的,那才叫真正的幸福。

记忆中,小时候,母亲天不亮就起床,把我的衣服在火盆上烤热乎了,才叫我起床,穿上热乎乎的衣服,就不感觉屋里冷了。如今想起来,不由地眼睛有些湿热。上学时,我们坐在冰冷的教室里,冻得牙齿直打架。回家后,早已迫不及待,一头扑在火盆旁,将冻得通红的小手放在火苗上烘烤,一下子便从指尖暖到心里,像在母亲怀抱里感到特别温暖。然而,现在的孩子们是根本无法体会到这种滋味的。

小孩子爱烤火,更爱玩火。大人们总爱吓唬孩子们:“白天玩火,晚上尿床”。其实,长大了才明白,那是时时提醒要注意安全。虽然我们调皮,但懂得听话,照办后没有留下过任何遗憾。

那时的乡村很穷,村里没有电灯,更没有路灯,天一擦黑,整个村子就仿佛进入了原始社会,阒静僻陋,烟火稀疏。这时,“疯”了一天的我们才端个小板凳,借助火盆的亮光写作业,做到取暖、作业两不误。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儿歌,哼起了小调,其惬意不言而喻,那得意全写在脸上,像火苗一样映红了脸庞。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一家人围在一起烤火,身体暖和了,思想便活跃起来。父亲呷一口茶,激励我们要像疙垯火一样越燃越旺,越烤越舒畅,我们不住地点头,当着父亲的面立下了铮铮誓言,绝不让他们失望。现在我们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但这不可或缺的是父辈的功劳。因为,他们为我们全家人撑起了一方晴天,使我们得以走出艰苦的岁月,于困境中激情满怀走进新的时代。

最惬意的就是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印象中,爷爷坐在火盆旁,一边煨茶,一边看书,这种习惯传承给我的父亲。这么多年来,我仍牢记清茶氤氲的味道。其实,那就是故乡的味道,如同乡愁一样,扎在心里挥之不去。

火盆不光是取暖用,还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每当邻里来串门,主家的第一句话就是“快来烤烤火”, 和城里人握手一样,被招呼到火盆跟前,热情劲直暖到心窝。人暖话暖,暖在心坎上话也投机。即使有啥“闲话”,把纠葛说出来,在火盆旁敞一敞,火盆把怨化暖,把恩烤暖,让小村庄和谐温馨,古朴之中传情达意。

日子流淌着,世事变迁着。我们渐渐长大,离乡求学,进城工作,九十年代初,为了与城市匹配,我请木匠做了一个马蹄腿样子的圆形火盆,然而,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大环境不允许烟熏火燎,只能买木炭烤火,期望它带着家乡的味道,温暖都市的生活。

时光飞逝,世易时移。“天保”工程实施后,由于天然林禁伐,木炭慢慢绝迹,火盆也排不上用场了,取而代之的是电热器、空调、油汀、电热毯等等。但它只是温暖了表面,不能深入人心。我依然喜欢家乡的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还有伴随我们一起生活的火盆时光,它像生命中一支永远不灭的火把,燃烧了一个个寒冷的冬天,也燃烧着一代代人浓浓的情。


冬日,是围炉读书的时光,今天给大家推荐这个——

有一个公众号「名刊会阅读服务」,里面有很多喜欢杂志的电子版,比纸质版便宜,阅读起来也比较方便。然而今天并不是向大家推荐这个公众号。而是说一下他们的一个极富创意的想法「订阅名刊会杂志会员」

只有那些真正深度的文章,才能让我们记得,并深度思考。回想以前的传统杂志,每篇文章都能经过精雕细琢,做到有理有据有深度。像《人物》《三联》《财经》等,经营数十年,一篇封面文章,往往要经过五六个编辑长达数月的考证整理,才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一年只出12篇。不像现在一些的公众号,往往一天就要推送四五篇文章。


1.不用再担心钱,用订一本杂志的钱,无限看300种杂志。

名刊会在13万用户中搞了一个投票,选出了大家最喜欢的300多份杂志(后有附表)。然后和杂志社沟通,做了一次前无古人的优惠让利,干脆让人们用一本杂志的价格,可以无限看这些杂志,而且都是万人推荐,绝对值得阅读。


2.不用怕300种杂志看不完,人工智能+全国读者 给你推荐好文。

每个领域都有精彩文章,但因为平时不太关注,所以几乎也接触不到。尤其像今日头条等产品,会根据你的习惯,狭隘判断你喜欢的文章,让视野越来越来窄。而葫芦杂志则会根据不同领域的资深读者的反馈,不但推荐你常关注的话题,也会推送一些其他领域的好文章,感受阅读的惊喜。


3.历史期刊数据库,搜索任意话题,都可以得到深度、多元的观点。

喜欢阅读的人,求知欲也强,但是百度搜来的文章总会有些不可信,学术期刊又太生涩。而当你有了往期历史期刊数据库,几乎可以搜索到任意话题的资料,而且绝对够深度,也提供了不同作家编辑对这个话题的不同看法,可以更客观深入的了解。


4.文章可以分享,也方便收藏;微信也可以直接使用。

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并不只存在于纸面上:分享给其他喜欢阅读的知己,收获彼此的精神共鸣;好文收藏到自己的剪报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名刊会,你都可以轻松的做到。


优秀的东西,必然不是免费的,就如同一本本优秀的杂志,它需要健康的收益,让这个行业里的人有尊严;它必然也不是昂贵的,因为只有亲民的东西,才能有更多的反哺,才能走的更远。


198元/

只用订阅一种杂志的价格

订阅所有畅销杂志+深度知识资讯服务

关注微信公众号 【名刊会阅读服务】 可以使用


等等!


现在订阅还有优惠

原价198元/年


[岁末感恩回馈] 特价(1月10日至2月10日)

只需128元/年(6.5折)

扫描二维码,订阅「名刊会」


以下是前50种杂志的列表,如果其中有你喜欢的一本杂志,那么成为会员就已经值得;如果有两本或三本,就可以偷着笑了,而且杂志都是正版,与各大杂志社紧密沟通,第一时间更新上架



了解「名刊会」的更多信息

~END~

【本文作者】王印明,陕西勉县人,业余创作数十年,在各种报刊发表有散文作品数百篇。出版有散文集《乡村秘语》。陕西作协会员,勉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居陕西勉县。

点读作者王印明其它作品:

·苕窖

·三国故地,黄家沟

·习惯

·朴素山野的一缕芬芳

·乡村秘语:一个作家的乡土生活手记 

读书村dushucun2015—鲜活·有质地·接地气

主持人:丁小村

联系QQ及邮箱:12545194@qq.com

微信交流群:读书村·微写作/QQ群:281290150

微信扫描或者长按下边二维码订阅丁小村言

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

点击下面“原文阅读”读有趣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