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到“开馆啦”的牌子挂起来,也就看到了更多一点希望

志愿者田玉倩 新公民计划 2022-08-02


6月21日,北京一家公司为微澜图书馆的北京21分馆捐赠了一批新书,并组织了24名员工到馆参加服务。这是其中一名志愿者参加活动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流动人口”群体

如果不是参与组织公司今年的公益活动月,也许不会特意关注到这样一类群体。他们的父母或许是每日为我们送快递送外卖的小哥、写字楼里打扫卫生的叔叔阿姨、地铁站里的安全检查员、餐厅服务员…为了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同时能陪伴自己的孩子一同成长,尽管会增加生活成本,他们还是选择离开家乡带着子女来到大城市打拼。对于任何工作,其实我们很难评判其价值的高低贵贱,但世俗的眼光往往会以金钱衡量一切。我们每日的工作也许是穿着靓丽地出入高档写字楼,或者今天在北京、明天在香港、后天又到了伦敦,或者时常穿梭于各种高大上的商业活动,似乎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从小努力学习、高考、甚至出国留学、找到这些光鲜亮丽的工作机会。然而穿梭于我们身边的这些“流动人口”群体(不论是孩子还是他们的父母),他们也从未放弃努力,只是一开始就比定居在大城市的我们缺失了太多资源。

△ 学校操场


开在打工子弟学校的微澜图书馆


也许我们身在福中,无法意识到这种不公,如果走进位于城市边缘的打工子弟学校,那种落差感便显而易见了。这些专为“流动儿童”设立的民办学校,大都位于城乡结合部,设施跟公立学校相比,仿佛还停留在三四十年前,而每学期五千元左右的学费对于这个群体来说,是份不小的开支。我们造访的这家学校位于北京通州宋庄,也许是受到这个艺术村的影响,学校的教室虽然是简朴的平房,却被涂上亮丽的天蓝色,主要通道的地面上还画上了彩虹,显得很有活力。教室外墙上挂着各国名人的名言,和小时候学校里的装饰无二。

△ 学校教室

由“新公民计划”这家专注于为流动(留守)儿童改善教育环境的公益机构设立的“微澜图书馆”入驻在学校的“党员活动室”,面积不到20平米。图书室每周开放三次,面向不同年级的同学提供借阅服务。图书室的管理系统与其他公立大型图书馆无异,同学们人手一张免费借书卡,图书室采购的图书也都有专门的借阅管理系统。图书室的日常运营完全靠志愿者轮流支持,志愿者要负责从图书室开门到闭馆的一切工作,整理图书、课间和午休时帮学生借阅、打扫卫生、管理同学们的阅读秩序、甚至还要为低年级的同学讲绘本故事。

△ 微澜图书馆,学校党员活动室

图书室的书籍由志愿者或工作人员依据孩子们的阅读喜好精心挑选。目前,北京市20多家“微澜图书馆”面向的读者主要是城乡结合部打工子弟学校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面对一些社会捐赠,有时会令志愿者们不易接受。不论是企业或是出版社,捐赠的书籍也许不是这些群里真正需要的,但出于一些功利的目的,参与捐赠的企业未必会从受助人的真正需求出发,而更多满足自己“做公益”的表面需要。“微澜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提到,曾经有企业硬要送给他们该企业老总出版的个人成功史,真是令人尴尬又无奈……即便是出版行业的企业,也可能因为需要消化某类印刷过量的图书,捐出一些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籍。这样的“捐助”行为虽然发生,但资源往往是被浪费掉的,这其中又包含很多人力的沟通成本。

△ 课间休息,同学们有秩序地还书取书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坐在地上翻阅新书


看着我们这次捐赠的500多本图书(我们是直接捐了钱,委托工作人员帮忙采购),孩子们全都露出无比渴望的眼神,这些图书刚刚被我们这些“志愿者”贴好标签录入到借阅系统中,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坐在地上翻阅着。“馆长”提醒我们,“千万看好书,别让孩子们拿走”,她这么说并非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只是在“立规矩”,图书还没有正式上架,暑假结束后的下个学期,孩子们就能借阅这些新书了。随机问了几个不同年级的孩子,图书室开放的日子里,他们几乎不会错过来这里看书或借书。

△ 看着新到的图书,孩子们都很期待

十分钟的课间休息转瞬即逝,上课铃打响后,孩子们只能依依不舍地放下手里的书,跑回教室。这时图书室显得有点“狼藉”,孩子们有时着急回去上课,来不及把图书放回原位。“馆长”请大家帮忙跟据书脊上的“定位码”,放回到它们应属的书架上。下午第三节课,一年级的同学们被老师带到图书室,他们有20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这对他们来说也许是一天里最开心的时光。领队的女孩子骄傲地说“我们是班里的好学生,才能来这里看书的”。几个女孩子们围着“馆长”,要听她讲一本关于“人体便便”的绘本,“馆长”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也听得非常开心。在这里,没有严厉的老师,或者只关心孩子成绩的家长,志愿者们用爱心接近孩子,同时又给他们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想看的任何书,或者请志愿者帮忙讲故事。


留在心里的温暖而美好的时光


“新公民计划”的小伙伴介绍,这个城市里“打工子弟学校”的数量一度超过500所,而现在仅有100多间了。这些还能留下来读书的孩子们,要随时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可能这个学期还能照常上课,下个学期开学时,学校已经因为某些原因不复存在。没有“学籍”,意味着如果参加中考、高考就必须回到原籍,离开在大城市奔波的父母,面对本就陌生或不再熟悉的故乡。“微澜图书馆”设立的初衷,便是为了这些“流动”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通过书籍获得课堂以外的知识和关爱的场所,在书里他们或许可以发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通过与志愿者的交流他们的内心也许被种下更多希望的种子。他们离开这个城市后,也许还会想起曾经在这里度过温暖又美好的时光,为他们在生活的路上增加一点点力量。

△ 看到“开馆啦”的牌子挂起来,也就看到了更多一点希望

对于我们这些参与了“半日馆员”的上班族,不知道过一段时间还有多少人会想起城市边缘的这些孩子们。这世界上从来不缺少需要帮助的人,一次的公益活动也许目的太过功利,而我们的贡献(捐赠和志愿服务)在常年坚守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面前显得太微不足道,相比时间和金钱的付出,他们的坚持更是难能可贵。


支持我们,点击“阅读原文”,成为新公民计划的“月捐伙伴”!

与我们一起改善流动儿童成长环境,让每个流动儿童都享有公平、优质适宜的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