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赏〗那段难忘的敬老万人行回忆

黄力生(美国) 中山侨刊 2022-04-26




2021年中山市慈善万人行  简建文  摄


2021年初,中山媒体,包括网络自媒体,转载了我1988年率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青年参加首届中山万人行的照片,不少朋友把这些报道转发给我,一下子就把我久远的记忆激活起来了。看着祖国越来越富强,看着我深爱的小城中山繁荣发展,我真的感慨万千,故决定写写我的记忆、我的梦想、我经我历,当然少不了参与万人行那段珍贵回忆了。

我出生在1960年,1984年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工作。我的青春岁月,有幸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年代,那时的我血液里流淌着一股热情,我为祖国的腾飞而兴奋和欢呼。可以说,在我的人生梦中,着着实实希望祖国如孙中山所言的,中华振兴、国富民强,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

我出生和成长的这座南方小城,一直是南方对外贸易、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也是远近闻名的华侨之乡,乡人意识前瞻,勇于探索和开拓风气浓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里,中山成为一方经济热土,招商引资、三来一补,社会建设迅猛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广东四小虎”之一。在从事孙中山研究中,我了解到,中山人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中占有一席位置,中山人的眼光是前瞻的、胸怀是广阔的,民间的慈善公益事业一直不缺席,如中山的华侨捐资建的医院、学校各处都有,慈善团体如象角团益公会也是远近闻名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山人慈善意识高涨,举办慈善万人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记得那一天,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长于平找我商量,说:“市里将举行敬老万人行活动,你看能否组织团员青年参加?”我当即表示同意,因为青年孙中山在翠亨热心公益,修整道路、增设街灯、组织更夫巡逻,及至后来免费为村中妇女接生,孙中山故居的青年参加万人行乃是对孙中山慈善理念最好的传承和实践。

随即,我为准备参加万人行展开了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发动纪念馆青年和员工捐款,设计横标、旗帜等。当年学画的功底派上用场了,考虑到晚上游行,我用黄底红字,首行写上“孙中山故居”,下行写“团支部”,这在夜间显得特别醒目。然后再制作一幅大标语,写着“敬老显爱心”,下面还有硕大的心。图样的效果果然不错,吸引了许多人的视线,尤其是“孙中山故居”那几个金牌般耀眼的大字。


作者(中间者)参加首届中山敬老万人行巡游


我永远记得那个晚上,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用车把我们送到石岐。城区灯光辉煌,各路队伍在岐江东桥头集合,举行简短的开步仪式后队伍就沿孙文路向东迈进,热热闹闹。当时各单位设计不一的旗旆、横额,队伍虽没有统一服装,但鼓声、欢呼声真挚而热烈。队伍行进有序,每张笑脸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展露。队伍穿过商业闹市区的孙文西路,南洋风格的建筑物、市民夹道观看和欢呼的情景至今犹呈现眼前。我始终觉得,夜间的游行,特别有温馨浪漫的气氛,明亮的灯光、悦耳的歌声、欢呼声,是那么的温柔可爱,透出小城人与人之间的浓郁的人情味。

跟随队伍行进,我的心情一直很激动——孙中山、陆皓东等为之奋斗的振兴中华的目标得以实现;而总是走在历史前端的弄潮儿中山人,今日又引领慈善风范,举起“敬老扶弱”的旗帜,朝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我也为自己有幸参与其中、见证历史神圣的一刻感到自豪,更为“孙中山故居团支部”的标语特别醒目、能以团支部名义参加游行而倍感骄傲。


《广州青年报》于1988年2月18日报道慈善万人行的文章


在队伍行进之中,不时有传媒辩旗前来釆访。当到达中山百货商场门口,《广州青年报》的一位女记者上前采访我时,我兴奋地说:“我们这班青年从翠亨远道而来,携来翠亨父老乡亲的心愿,实践着孙中山博爱的精神。”这是我的心里话。后来我在美国读大学,在一些社会调查中,发现慈善情怀是衡量一个人的品德高贵与否的标准之一,也是检测社会运行健康与否的仪表。当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慈善事业也就应运而生,关注弱小、关心病老,乃是实践共同富裕的杠杆作用之一。祖国提出共同富裕号召,其中也有慈善事业的组成部分。

执笔的这一刻,我也回忆起这群可亲可爱的伙伴们,他们持之以恒地践行孙中山的慈善博爱精神,热心公益——每年的植树活动都义务参与;当翠亨附近山火发生,他们奋不顾身参与扑救。记得有一年翠亨下暴雨,兰溪水漫,灌入孙中山故居,他们彻夜守护,排水清污,保护伟人的故居。

中山首届敬老万人行,我有幸参与了这一件盛事,这激励着我的后续人生。几十年来,凡是好的、善的我都乐于参与,碰上水灾、地震、病危,我都乐于捐赠。记得20年前访问澳门,适逢《澳门日报》读者基金会举行慈善万人大游行前夕,我通过《澳门日报》总编辑、澳门读者基金会副会长李鹏翥先生向该会捐赠1000元港币,《澳门日报》在次日的新闻里也有报道。

伟人的精神召唤、中山万人行慈善大爱精神,深深根植在我心里,融在我的血液之中。

写到这里,我还想说句心里话:“我爱您,中山,也感恩您,中山!”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中山的灵山秀水哺育了我,给了我灵感和机遇。在这里,我要感谢、感恩我生命中的许多良师益友、同事朋友,还有在翠亨接待过、交往过的海内外嘉宾、游客。鄙人远在他乡,无法一一致候,唯借此文致以殷切问候,说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完 ==

得闲(⊙o⊙)再睇

 

〖关注〗捐款逾7400万元,2022年中山慈善万人行亮“成绩单”

〖他乡〗关怀留学生,这2个澳洲中山社团合办了联欢座谈会

‍〖情深〗中(山)澳(门)一家亲,共度元宵节




中山侨刊社编辑部

作者:黄力生(美国)

编辑:郑智一
责编:杨玉坚编审:温国科
(原创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