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魅力〗龙瑞村:一件“衫”让百年侨乡变时尚商城

中山侨刊
2024-09-01






探花及第牌坊立,谿角古塔闻啼鸣。沿着105国道一路往南,在与中山市沙溪大道交会处,便来到了龙瑞村。


龙瑞村有700多年的历史。
这里有深厚悠长的人文历史——700多年的村史,既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探花及第”牌坊,也有明代古塔的遗迹。


龙瑞村探花及第牌坊。


这里有改革开放的发展坐标——中山龙瑞村国际服装城,曾是中山市规模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也是中山专业镇经济最具代表性的交易平台之一。孕育中山“时尚产业”,龙瑞村也由此成为沙溪首个“亿元村”。


龙瑞村有700多年的村史,既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探花及第”牌坊,也有明代古塔的遗迹。
回望历史,在龙瑞村的发展历程中,华侨华人群体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龙瑞村退休村干部刘坤林看来,龙瑞村的今天既是代代龙瑞村人奋斗的结果,也离不开港澳乡亲和海外华侨的倾力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龙瑞村。”直至今天,龙瑞村几乎处处可见“侨”元素——学校、祠堂、工厂、商城,细细诉说着这个村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百年光影

从探花牌坊到黔角古塔

龙瑞村村口,沙溪南路沿路铺排着一公里多的榕树基,扎根着80多棵百年老榕树。这里曾是龙瑞村的外围区域,榕树以其高大粗壮的树干、巨大的树冠,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是龙瑞百年来不变的风景。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内,至今留有龙瑞村侨胞、飞行员刘植炎于1929年航拍的谿角乡照片,依稀可见其中的榕树群。谿角是龙瑞村的前身。百年前的谿角光影,不只拍下了伫立至今的百年榕树,也记录了龙瑞村沉淀着的约700年的历史底蕴。谿角是隆都地区最早建村的村子之一。据明朝嘉靖年间《香山县志》记载,村子因有一个上部形似公鸡的礁石,故取名为“生鸡角”,后来又经历了“山谿角”和“谿角”的更名。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谿角乡的起隆堡和芳瑞堡合组为“隆瑞”。而“隆”与“龙”同音,村名也因此再被改为“龙瑞村”,并被沿用至今。说到龙瑞村,就不得不提到赫赫有名的探花及第牌坊。清同治元年(1862年),龙瑞村人刘其昌在壬戌科中一甲第三名武探花。此为牌坊出处。牌坊为花岗岩石构成,斗拱飞檐,四柱三间三楼石牌坊,楼为歇山顶。走近看,坊额设有仿木构斗拱,四柱底部用柱趸,俗称花篮脚,石柱两旁用青石板雕刻成云鼓状辅柱,保存完好。站在牌坊下看,牌坊分三门,正、背主间横匾同刻:“探花及第”四字,上款:“同治元年壬戌科一甲三名进士”,下款“臣刘其昌立”。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探花及第牌坊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除了探花及第牌坊,龙瑞村还有往昔的谿角印记,谿角古塔就是沧海桑田中的一个见证。古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沙溪现存唯一的古塔,与石岐烟墩山上的文塔遥遥相望,两塔的历史一样悠久。相传,这里曾是凤凰山向东北方向伸出的山脊,海边的一块石柱上有一石公鸡,每天晨曦引颈啼鸣,为当地带来吉祥兴旺。后来,村民在石柱外用砖砌成一座塔,把石柱封藏在塔内,这便是谿角古塔。沿街道继续向村口走去,便会到达建于明末清初的刘氏宗祠。祠堂群屋面布碌筒扳瓦,灰塑瓦脊,蓝色玻璃勾头,具有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的特点,为清代遗构,规模宏大,风格古雅。
刘氏宗祠的蚝壳墙。
2007年,龙瑞村开始组织起祠堂修缮的筹备委员会,一部分港澳和海外乡亲也参与进修祠堂的筹备与捐资中,这些乡亲为修祠堂捐赠了港币38070元、葡币1100元、美元5810元、加币350元——不同的币种,一样的侨心。2009年重阳节,祠堂修缮完工,龙瑞村摆下了535桌“祠堂宴”,刘氏族人、海内外乡亲、社会各界人士以及龙瑞村人超过5000人齐聚新祠堂下,庆祝这片古老建筑群的新生。
刘氏宗祠建于明末清初。

这是龙瑞村华侨华人走出去的起点,也是他们归乡认祖的终点。

开放先声

华侨接力孕育“沙溪时尚”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谿角就已有人远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谋生。一批华侨在20世纪早期回到家乡安居,并遣送下一代出国经商或留学。时至今日,龙瑞村依然保有当年乡亲“闯世界”的遗迹。走在龙瑞村的云衢街上,同样留下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的华侨华人印记。
龙瑞村里保存的石板街。
彼时,华侨回乡建房,把外国的建筑风格和钢筋混凝土建筑技术传入本地,突破砖木结构的传统技术,龙瑞村由此出现了洋楼和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港澳乡亲和华侨的力量就重新凸显出来了。”退休干部刘建安说。1979年开始,在港澳打拼的一批龙瑞村乡亲,把发电机、电线、电风扇等一批当时对于村里来说“时髦”的物资捐赠了回来。香港同胞刘显成带回了一批机械缝纫机,替换了村办制衣厂内落后的手工缝纫机,大大提高了村内服装生产的效率。


龙瑞国际服装城。


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为龙瑞村服装产业的茁壮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而澳门客商林文达的到来,则为龙瑞村服装产业打开一扇门。1986年,林文达开办了龙瑞村最早的一家“三来一补”制衣厂。“他还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建议我们大力发展服装产业。”刘建安说。在林文达的建议下,龙瑞村开始将村集体物业用途更多地倾向服装产业,村中陆续建起了一批制衣厂,并吸引了大量外地企业投资。1988年,林文达将自己的哥哥介绍到龙瑞村投资,创办了当时村里规模最大的制衣厂。1997年,龙瑞村内过去的一片水塘变成了一片锌铁棚档口——龙瑞村小商品市场正式营业。到2000年时,市场中已经出现了为厂家专营品牌的、或者前店后厂的经营户,众多知名品牌随之蜂拥而入,龙瑞村小商品市场的影响力一时扩散至整个珠三角地区。
龙瑞国际服装城是中山市规模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
2011年,龙瑞小商品市场升级成为龙瑞国际服装城,如今总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米,有2000多个档口,是中山市规模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每年能够为龙瑞村带来500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近年来,龙瑞村在其周边新建起了珑城1560、菜丁龙瑞市场、“朗园壹号”商业楼等一批场所,商业氛围浓厚。

古村新生

“新侨”力量推动龙瑞村转型

从历史深处走来,龙瑞村迎来新的活力。

在龙瑞村云衢街,有一家名为“上下半场”的咖啡店十分醒目:拥有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如今飘满了咖啡香。穿过庭院、走入侨房,百年前的民居变成了时尚的艺术展厅,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龙瑞村云衢街的老侨房。
龙瑞村党委委员刘婉仪介绍,这座侨房还曾被用来作为龙瑞村侨史展馆,“我们也正在计划在龙瑞粥城的旧址,新建一座村史馆,吸引更多侨胞常回家看看。”“再回到家乡时,我看到村里开了几家特色的餐饮店,想到现在店里的地理位置环境也可以,所以也想尝试一下做餐饮行业,把在国外学的手艺带回家乡,看看中西合璧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龙瑞村的新侨刘鸿佳在美国从事餐饮行业时,常听朋友说起家乡变化很大、条件改善,便决定回到家乡,开起了一家简餐店。“我的孩子也是在国内出生的,所以也想带着他们寻根。”


龙瑞村的老侨房被活化利用,变成了艺术展厅。
旅美侨胞刘思扬于前几年回国,承包了龙瑞村上千亩地,经营起了祥龙洲农业高新基地,成为外地游客来到中山的“打卡点”之一。“我也希望通过打造这个项目,让我的孩子、让更多在国外长大的‘侨二代’,对家乡有个寄托,常回家看看。”刘思扬说。


龙瑞村云衢街老侨房被活化利用,变成了艺术展厅。


与此同时,在中山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版图中,沙溪现代时尚产业成为重要组成。新形势下,龙瑞国际服装城也迎来新的变化:跟上“互联网+服装”的潮流,龙瑞村正在思考服装以外的新的产业生态。“我们希望引入一些高端制造业,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有了足够的人流,才能进一步带动消费,与龙瑞村已有的商业形成互补。”龙瑞村党委书记刘锦源说。最近,龙瑞村在中山全市率先提出了“商改工”,计划将村中一块商业用地改为工业用地,建设成电商物流产业园区——龙瑞村智造产业园,可为原有的国际服装城商户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相关完善产业链。


中山地图。朱晓宇 制


== 完 ==


得闲(⊙o⊙)再睇

 

〖魅力〗三溪村:在青砖黛瓦里“调”出人间至味

〖魅力〗库充村:老侨房在城央“活”出新未来

〖魅力〗厚兴村:镌刻在一砖一瓦里的中山心中山精神




中山侨刊社编辑部

来源:南方+

图片:叶志文(标注除外)

编辑:郑智一

责编:杨玉坚

编审:梁雪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侨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