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都在关注百年老街的华丽蜕变时,我们和你谈谈它背后的故事
回顾武汉历史,首先浮现于脑海中的莫过于租界区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作为曾经串联租界区、联系租界区与华界区最重要的道路——后城马路(即中山大道),承载了武汉最为深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
曾经的汉口租界盛极一时,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的芝加哥”。而当年的中山大道也总是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
一元路以南的中山大道始建于1906年,为京汉铁路通车时,张之洞拆除汉口城垣形成;江汉路以南的中山大道原名“后城马路”,北伐战争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马路”;原江汉路至一元路段的中山大道街道名称并不相同,于1949年正式统一命名为“中山大道”。
随着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山大道逐渐丧失了昔日的魅力与荣光,其人文特色、商业氛围、街道环境都不同程度的衰落。
中山大道一元路至武胜路4.7公里综合改造于2014年启动前期规划。中信设计第三设计院负责的是中山大道江岸区段的改造工作,即一元路至江汉路段。此段街区,是我国2015年公布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中“湖北省武汉市江汉路及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淀了武汉不同时期的城市历史人文景观,是中山大道特色最为鲜明的一段。
江岸区段全长1700米,包含三德里、大智路及美术馆三大节点,沿线共80余栋处临街建筑。其中省级文保单位5处,市级文保单位2 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19处(包括汉润里、三德里2处里份),不可移动文物6 处。
中信设计第三设计院以设计总包的角色投入到该段中山大道的综合改造工作,统筹协调建筑、景观、亮化、标识等多个专业。公司领导对此项目高度重视,多次听取进度汇报并做出重要工作布署。
2016年12月28日,改造后的中山大道正式开街,
涅槃重生的前世今生,都是无法忘却的武汉记忆。
人群蜂拥而至。
这条街,美出了老汉口的百年风情。
作为这个项目的设计参与者,回首一路走来的500个日夜,心中感慨万千。
这个项目对于设计单位来说有三难:
设计着手难
文保多,资料少
面对江岸区32处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优秀历史建筑及大量的一般建筑,设计对象数量巨大且类型复杂,而能够找到的建筑原始资料数据却寥寥无几,近乎为“零”!对以“求真、求实”为宗旨的设计工作形成了莫大的障碍。
协同工作难
涉及专业多,信息数据杂
作为整条街区改造的主导设计单位,其角色就决定了不能只着眼于建筑本体设计,还需及时协调照明、景观、店招、道路交界面、拆违与改善等综合性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每天面对的信息平台数据量是巨大的、难以描述的。
现场实施难
历史、环境复杂
沿线店铺商家及居民的不合作、历史沉积下来的对建筑的肆意改造和破坏、长达数月的高温与暴雨以及不时袭来的寒潮,改造实施难度可想而知。
岁月如梭,一年半的时光转瞬即逝。作为此次中山大道综合改造工程的参与者,在付出心血与汗水的同时,我们倍感骄傲。尽管项目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遗憾,但我们对历史街区的再生、城市生活更美好的追求之心,永不停息……
如今,中山大道独特的历史风貌与人文特色终于重现,让我们从一元路口出发,一起去感受这条百年老街的华丽蜕变吧!
媒体采访我司设计人员报道
湖北日报
长江日报
注:文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