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王朋:空间的感知——行为性和社会性的诠释| 中信设计年轻设计师的自我“放逐”与“回归”

2017-05-08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提示  点击上方 蓝色字 ↑  关注我们


在中信设计,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

他们或因研究学习,或因工作进修,

远走异国他乡。

他们或为“镀金”,或为“放逐”,

但最终只为了更好地走上设计的“回归”之路。 

本专题将以不定期推送的形式,

展示他们在海外的经历和收获。

在分享他们故事和经历的同时,

我们的思路会更加宽广,

我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 

本期的主角,

是他!

王朋

中信设计陆晓明工作室建筑设计师

主要经历

2011年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设计专业,并在理查德罗杰斯事务所工作实习,同年9月进入中信设计陆晓明工作室工作至今。

代表项目

  • 谢菲尔德west street Neral酒吧改造方案

  • 伦敦住宅项目 Merano 规划方案设计

  • 襄阳群众文化艺术馆方案设计

  • 珠海横琴国际金融中心大厦

  • 湖北省博物馆三期工程

  •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方案设计

  • 乌鲁木齐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 东西湖体育中心

转眼间离开英国已经五年了,但是在海外闯荡的种种经历还宛如昨日。回想起当时毅然放弃华中科技大学的就读机会,远赴英伦学习深造,还是有些佩服自己的决心和勇气。其实当初对英国建筑学并没有很深的认知,只是了解到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是当前最老牌、最优秀,并最具知名度的建筑师学会。而谢菲尔德大学(以下简称“谢大“),作为拥有RIBA专业课程的百年名校,我很庆幸能够在此就读学习。

毕业留影

说到谢菲尔德建筑系,最著名的当然就是系大楼Arts Tower了。Arts Tower 建于1965年,20层楼,78米高,目前还是谢菲尔德第二高的建筑。

Arts Tower

谢大的整个建筑设计和景观院系都在这栋楼里,塔楼内部人员密度和人员流动量非常庞大。为了解决垂直交通拥堵问题,大楼除了两部正常的电梯外,还保留着一整套Paternoster升降机系统。整个系统由40个升降单元组成,不停地循环上升和下降,每个单元可站两到三人,人们直接走进去,到了目的楼层再走出来。这个系统非常有意思,去上课时会经常碰到慕名而来的游客在那里拍照。听导师说当初这个设计争议很大,但建成后运行效果很好,运输效率很高,以至于对面正常的电梯都经常处于闲置状态。

Paternoster升降机系统

说回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课程,也就是RIBA课程,共分为三个部分:

  • RIBA Part 1,完成英国建筑学三年本科课程,拿到RIBA part1证书;

  • RIBA Part 2,一年以上实习经历,然后完成2年研究生课程,拿到RIBA part2证书;

  • RIBA Part 3,即最后的考试,成为RIBA注册建筑师。

记得开学第一天,系主任Bryan Lawson对我们说:“很佩服你们的勇气,选择到这里来学习建筑设计,这条路不会轻松,真正完成RIBA课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希望你们能坚持下去。”没有热烈的欢迎词,也没有过多的言语,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开始了全新的学习历程。

可能是跟Bryan Lawson本人有关吧,他有着心理学学习经历,包括他的大部分著作,如《空间的语言》、《设计师怎样思考》等,也是着重从心理、环境等方面来阐述建筑空间,所以谢大的整个建筑设计课程也十分看重这一方面的教学。大一除了传统的建筑理论、建筑历史等基础课程外,还有环境心理学和哲学课程,并没有国内大学的高数、力学、物理等课程。环境心理学非常有意思,主要研究人对空间的感知,以及人在特定空间中的特定行为,用一种全新的角度诠释建筑与人的关系,以及建筑如何充当人际关系的媒介的方式,体现更多的行为性和社会性。我想课程目的是为我们所谓的“设计以人为本”打下一个概念基础吧。更有趣的是哲学课程,不同于建筑理论里的建筑哲学,这个课程更加纯粹,也更加让我摸不清头脑,特别是教授上课时总是脱口而出的古英文,对于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来说根本就是噩梦。幸运的是哲学主要在思考,没有对错,其重点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建筑思考方式,去发现更大的世界,摸索适合自己的道路。

由此可见,谢大的建筑教育体系在教学初期对学生设计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传授抽象的空间心理、哲学审美,加之具象的设计课程,对初学者来说能更加立体和有效的接受知识。

此外,谢大对于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授课方式也很具实践性。课程由6-7人一组,每组根据不同的材料搭建不同用途的构筑物,并放置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体现其社会性和公共作用。下图是我们组完成的作品,课程要求使用金属材料,我们特地到谢菲尔德的一个炼铜厂求教,了解材料属性并在那里制作了一些铜管,将端部钻孔以方便组合固定,然后以三角形为一个单位,设计出了这个休息亭,最后在presentation day搭建出来和其他组的同学相互交流,并接受导师的考核。

材料和结构实践课之一

英国大学本科只有三年,这意味着对于知识体系相对庞大的建筑设计专业来说课程非常紧张。每周课时基本是其他工科专业的两到三倍,学习压力也很大,中途转系或者留级的同学也不在少数。设计作为重点课程由导师一对一教学,导师有的是学校的专职老师,有的是有着自己事务所的兼职老师。项目从简单易掌握的公交站台、单体别墅,到书店、小剧场等小型建筑,并快速提升到车站、博物馆等大型建筑。到毕业年时,大部分学生会到各大事务所进一步学习,在积累一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后,才能继续申请研究生课程,也就是RIBA part2的学习。

下图是我的导师Ian Hicklin,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建筑师。他和很多建筑大师有过合作,包括我后来有机会去罗杰斯事务所实习也是得益于他的推荐。

与导师 Ian Hicklin 合影

 Ian Hicklin 和David Chipperfield合作设计的一个艺术展览馆,位于英国约克,获得了RIBA年度设计大奖。

除了大学的学习经历,在理查德•罗杰斯事务所短暂的工作实习也让我受益匪浅。初到事务所,我所在的小组刚刚开设了一个位于伦敦的新塔楼项目,功能包括办公和公寓。当时正值罗杰斯的海德公园(One Hyde park)和 NEO Bankside两个住宅项目完工之时,项目备受好评并成为了伦敦的豪宅新标杆,所以能接触到这个项目我也非常兴奋。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感受到他们的设计方式非常高效,最初是由项目组长跟罗杰斯通过讨论后提出一个概念想法,然后由体块组接手推敲。如果是住宅项目,平面组会协同体块组一起进行初步的设计研究。前期工作完成后是造型、功能深化等一系列的后续设计。绝大部分工作都是由设计组长决定,中途罗杰斯会过来和小组进行讨论,修正部分想法。整个设计过程就像流水线一样,所以大家每天工作时间不会太长但是效率很高。同时,设计团队对于细节的设计也十分严苛,例如在初步确定公寓平面后,完整搭建1:100的精准模型来研究空间尺度,甚至制作并放置了家具,以便及时修正调整空间,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海德公园能够成为伦敦品牌豪宅的关键。

几年的求学时光紧张却很丰富,短暂却很难忘,借此机会,浅显地分享下自己的学习及工作经历,希望能够和大家相互交流学习。

(注:文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