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鱼米之乡稻满仓!气象人要做点啥? | 长江中下游地区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只有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才有能力掌控
和维护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按照不同地理区域划分
我国的秋粮作物也呈现出
不同的特点
有着“鱼米之乡”美誉的
长江中下游地区
以水稻,尤其单季稻为主要作物
1
什么是单季稻?
单季稻指的是一年只种一季稻的稻作制度。单季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四川、重庆等省份。
来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
南方单季早、中稻选用优质、早熟、花期耐高温的籼稻品种为主;单季晚稻选用对短日照反应较敏感的迟熟籼、粳品种。单季晚稻对短日照要求严格,不宜过早播、栽。
2
单季稻对国家粮食安全
意义何在?
单季稻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作物,尤其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四川、重庆等省份,8省(直辖市)秋粮总产占全国秋粮比重约为30.5%,是秋粮总产占比最大的农业片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而言,“鱼米之乡”至关重要!
其中,安徽是全国粮食主产省和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水稻作为其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单产均居全省粮食作物的首位。
近年来,安徽单季稻播种面积达到稻谷播种面积的70%以上,其产量占稻谷总产的75%。2020年,安徽省全年粮食总产803.8亿斤,产量居全国第4位,其中单季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比例为34%。
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白湖镇省级农业示范区绿色稻米生产基地,农民给培育的单季稻秧苗覆膜。图源:光明图片
在江苏,单季稻是该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为3300万亩左右,单产稳居全国第一。江苏单季稻产量高、稻米品质好,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重庆,种植的水稻种类主要是籼稻,和北方种植的粳稻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比较耐高温、耐强光,35℃以下的气温影响都不大。目前,重庆全市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接近1000万亩。
在重庆市大足区穗源种植养殖合作社,农户忙着收割水稻,满脸喜悦。摄影:蒲希
2021年,全国早稻单产5918公斤/公顷,比2020年增加173.0公斤/公顷,增长3.0%。其中,安徽、湖北、江西三省,因2020年受到严重洪涝灾害影响,单产明显下降;今年则呈现恢复性增长,分别增长8.4%、6.4%和4.0%。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长江中下游各省(直辖市)从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等方面发力,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3
影响该区域粮食生产的
气象灾害有哪些?
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温凉少雨,有利于农业生产。充沛的降水使其更适合水稻种植。
同时,暴雨洪涝、高温热害、干旱、台风、阴雨寡照等,则是该区域影响水稻种植的主要气象灾害。
今年5月中旬以来,南方出现了16次较强降雨过程,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8月以来,该地区降水偏多1至4倍,部分农田被淹被毁,对单季稻孕穗抽穗产生较大影响。
在江苏,今年秋收作物播栽期雨水相对匹配,光温充足,全省播栽质量提高,其中水稻适期播栽面积占比达到95%,比上年增加3%。在水稻移栽至分蘖期,梅雨季晴雨相间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返青、分蘖,苗情总体好于上年同期。
但在7月下旬,由于6号台风“烟花”过境,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停留江苏时间最长的台风。7月24日至29日,全省平均过程雨量220.9毫米,给正值生长关键期的秋收作物造成严重影响。
受台风“烟花”强降水影响,江苏省扬州市部分稻田被淹没。图源:扬州市气象局
8月中旬以来,湖北省多地遭遇连续的阴雨天气。武汉、仙桃、黄石等地从8月9日到16日,连续8天出现降雨,全省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都只有0-5个小时,气温也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连阴雨导致农田严重渍涝、倒伏,水稻“两迁”害虫迁入繁殖,稻瘟病、稻曲病发生流行,对今年的秋粮生产很不利。
湖北省随州市气象局防灾中心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水稻秋收气象服务。摄影:马超
在安徽,8月中、下旬,合肥以南地区雨量较大,不利于单季稻开花授粉,易形成空秕粒,影响结实率和产量。受阴雨寡照影响,皖南部分地区移栽晚稻苗期分蘖进度较缓慢,比往年偏迟10天左右。
4
保障粮食安全
气象部门做了什么?
湖北: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
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因干旱、洪涝、高温等气象灾害造成粮食损失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作为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湖北荆州农试站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了一套粮食安全气象服务核心技术。
他们开展了气候变化影响下稻田生态系统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采用开顶式气室(OTC)进行大田原位模拟试验,模拟2050年气温升高2℃、二氧化碳浓度升高60ppm的气候变暖情景,观察水稻生产的适应性,探究气候变暖对水稻生长发育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荆州农试站站长刘凯文解释道:
模拟气候变暖情景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可以进一步评估长江中游地区水稻生产的气候变化脆弱性,有利于开展气候适宜性风险区划。
”
荆州农试站开展水稻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控制试验。图源:荆州农试站
荆州农试站还开展了农业源温室气体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稻田生态系统是主要的甲烷排放源,也是重要的一氧化二氮排放源,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不容低估。施肥和灌溉是影响稻田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
该站通过设置不同施肥量、灌溉用水量等水肥管理组合,综合评价对双季稻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出既有利于保证水稻高产,又有利于减少稻田碳排放的绿色生产模式,对于探索农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清洁生产技术,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深远。
荆州农试站开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图源:荆州农试站
此外,在保障粮食安全气象服务方面,针对水稻生产面临的最主要的两个灾害高温、暴雨洪涝,该站还与人保集团湖北分公司合作,联合开发气象指数农业保险产品,减缓气象灾害风险带来的损失。
目前,水稻暴雨洪涝天气指数保险在江汉平原腹地仙桃试点投入试用,承保面积13.74万亩,受益农户3.3万余户;中稻高温天气指数保险在襄州、曾都、枝江、夷陵、咸安、嘉鱼、浠水、麻城等8个试点投入试用,承保面积合计102.15万亩,受益农户17.3万余户。
安徽:开展应对灾害性天气研究
随着气候变暖和气温变幅增大,高温热害对单季稻的影响日益突出。在安徽,单季稻的孕穗-抽穗-开花期为7至8月,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日最高气温≥35℃的持续高温时段,高温热害已成为制约安徽单季稻高产稳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此外,安徽地处气候过渡区,春、夏季多连阴雨和暴雨天气。此时正值单季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若遭受涝灾,会造成水稻籽粒灌浆期缩短,籽粒鲜重、干重下降,灌浆速率降低,导致减产。
在安徽省肥东县桥头集镇梅山社区,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图源:新华社
近年来,安徽气象部门开展了“水稻对高温发生发展过程的响应机制及应对技术研究”,旨在揭示单季稻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建立单季稻高温热害综合指标体系,研发应对水稻高温热害的气象业务系统,实现高温影响的定量评估和动态跟踪。
他们还开展了“安徽省单季稻涝灾损失评估方法研究”,制定符合单季稻生长发育规律的涝灾指标,定量估算降水量、雨日长短等因子对涝灾引起的单季稻产量损失,为政府制定减灾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精细化服务深入每亩稻田
在重庆,水稻在灌浆期遭遇持续晴热天气,影响水稻灌浆。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基于“知天-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系统”,集成开发了水稻高温热害预警1公里空间分辨率的格点产品,并通过农业天气通App向水稻种植户发布预警,为种植户采取措施应对高温影响提供参考。
重庆市黔江区气象局工作人员为贡米种植户送去近期天气资讯和一手天气资料。摄影:唐聪
在江苏,气象部门搭建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优化升级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深化部门合作,提高服务针对性;加强上下联动,提升服务时效;丰富服务渠道,通过“农技耘”APP、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气象为农服务信息。
作为“鱼米之乡”
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仅多为产粮大省
也是农业科研强省
在这里
气象为农服务
更精细、更具针对性
来源 | 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 | 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亮 张宏伟
长按识别小程序
了解天气实况信息
小据喊你点亮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