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均2000+餐厅,每人只能分到一片脆皮鸡?“中餐日作”惹争议,店方回应了...
近日,
话题阅读量超1500万
引发1万多人的讨论
可能很多朋友看到这里一头雾水
什么叫“中餐日作”又名“中餐omakase”?简单来说就是模仿日本的おまかせ:
在日语中,
おまかせ有“委托和托付”的意思,
所以おまかせ料理,
其实就是吃什么完全交给厨师做决定。
无菜单,厨师根据当日食材,
即兴发挥给你做菜,
只是日料换成了中餐。
近日,上海有餐厅以此为卖点,
这两天被网友吐槽坏了。
人均2k+的套餐里,一道脆皮文昌鸡,每个人只能分得一片😅
预定时需支付每人1000元订金
取消需提前24小时,
否则订金不予退还。
这么一小碟麻婆豆腐,
要200元。
据说两斤才出两棵菜心
188元,到底是什么滋味……
人均2000+
跟食堂打菜好像没什么区别
这张图让我怀念起了
食堂阿姨
炒牛河、松花蛋、韭黄……这些玩意值1000元吗?
这家餐厅后厨,除了四位厨师,还有一位项目经理
赵丽蓉老师的梗永远不过时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高端中餐有着精致化、“匠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家“中餐日作”的餐饮引起争议前,“中餐西作”已在沪上悄悄流行了一两年,只是在座位格局、定价及菜式分量上相对没那么夸张。难怪点评页面里,网友留言说:这样的餐厅越来越多了!
顾客:建议降价、
增加菜品分量或探索隐形价值
传统中餐吃的是圆桌面,现代中餐厅多的是小方桌。
在被网友热议了一整天后,今天上午,记者在大众点评页面的搜索栏中输入关键字时,搜索结果中意外地没有出现这家餐厅。不过据平台称,这仅为系统暂时性问题,该店显示应该是正常的。随后记者再次输入关键字时,该店又出现了。
在这家店铺的评价中,一些网友调侃中带着抨击:“一盘子菜按人头分”“西红柿炒鸡蛋上来先绕场一周”“不够吃也不能叫,就餐环境很压抑”“规矩极多”;
但也有顾客给出好评:口味超出预期,模式新鲜,服务细致周到……
记者注意到,在给出好评的顾客中也有人称“个人觉得定价在1500元-1800元左右会更合理,或者现有价位基础上增加菜品分量”“稍微帮商家澄清一下,其实还是有用到不少高级食材的,服务和技艺也配得上高级料理的定位。如果定价在1500元以下个人可以接受,但如果要2000多元,餐厅还应努力探索更多隐形价值”。
“中餐西作”已诞生一两年:
同样有一人食精致中餐小碟
当上海新开“中餐日作”餐厅吸引大量关注的同时,有顾客指出,这样的餐厅已经越来越多了。
记者回顾发现,如果说以日本料理的店堂布局、日式大厨面对面制餐的中餐尚数新颖,那么将传统大碗的中餐精细地分为一小碟一小碟,在沪上的高端中餐馆里不算稀奇。
早在2020年6月,上海就有中餐馆出现了“位上菜”,也就是按位上菜,一人一份的菜式。当时在疫情后复工复产的背景下,这种“位上菜”被视为分餐制的一种。然而如今回过头看,这更像是中餐馆探索“中餐西做”的尝试。
在当时商家给出的单人套餐菜单上,可见中餐菜单被制作得如同西餐菜单,冷菜锦盒、羹汤、主菜、点心四类由上到下罗列,格式如同对应西餐中的开胃酒、前菜、主菜、甜点……价格则是1288元/一位。
按位上菜,就餐者面对的不是大盘子一整条鱼,而是每人在小碟子中拥有一小段鱼;细细的芦笋段也是整齐躺在小碟中央……
店家表示,由于这种上菜方式品相要求更精致,相应的整个流程的废料率较高,基本上一道菜的废料率高达50%,食材的成本因此上升。
与引起争议的“中餐日作”仿日料店布局不同,上述中餐馆呈现的是复古的传统中式包厢,无论在价格还是就餐环境中,有创新但步子并没有跨得太大,也就不如“中餐日作”这般一下子引爆眼球。
围绕“中餐日作”的争议尚没有平息。
在点评页面,支持派网友和反对派网友打起了激烈的口水仗,据记者围观,网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去了且喜欢”“去了且不喜欢”“不去也不想去”。
“去了且喜欢”大概是价格不敏感型顾客,强调了口味、服务令人满意,主张不亲自体验就无法客观评价。
“去了且不喜欢”或“不去也不想去”的很多集中在这种中餐形式创新得不合心意,价格偏于虚高等。
近年来,精致化、匠心化是高端中餐的发展趋势,各种中餐洋作的创新方式不断涌现。高收费下,若将名贵食材、精致口味和周到服务做到极值,顾客也会频频点赞。但若像“整鸡只取一片肉”“西红柿炒鸡蛋上来绕场一周”这样反叛中餐的传统,也难免要遭受故作高深的质疑。
想在传统中餐上求新求变,如何把握好“物有所值”与“形式大于内容”的尺度仍需商家思索。
对于网友的吐槽,
商家回应中餐日作只是呈现的方式,
是一种创新的做法。
只有自己体验了之后才能知道好跟不好,
他们只是认真做菜,其他不关心。
这种“中餐日作”
你会买单吗?
来源:新闻晨报周到APP记者·徐妍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