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被这位新导演在云南找到了

2017-11-16 一小撮毛 她影

文丨一小撮毛



上周三看了一部片子——《米花之味》,这是青年导演鹏飞的第二部长片,他的第一部长片《地下香》还未能有机会和国内观众见面。


映后交流现场(从左向右:张扬、周黎明、鹏飞、主持人)


用导演自己的话来说,第一部作品《地下香》是想拍外来务工的年轻人的的北漂生活,而《米花之味》是想拍务工者再回到原生环境的遭遇,而“当时留守儿童问题很严重,所以就想把两个结合到一起


单身母亲叶楠从城里回到从小生活的中缅边境的傣族小寨,发现自己无法和初一在读的叛逆女儿喃杭自然相处,想爱护又不亲,想管教又无果。母女关系修复之余,电影还刻画出傣族小寨里“现代与传统、文明与信仰、人与神、人与人”相互交织、矛盾又共存的日常。



《米花之味》实在是一部迷人的片子。所以,我们特别采访了导演鹏飞和女主英泽,采访稿全文放在今天推送的第二条文章,采访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大家一定要记得去看。


1

在大众传播学中,有一个词叫做“拟态环境”,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某种信息环境,并非客观镜像,而是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被选择、加工再报道的结构化的环境。“拟态环境”在许多专题性报道中都普遍存在着。


换句话说就是,当一样事物被赋予了特定含义后,就由不得别人不对此事物产生这种特殊的联想。比如,一提到“留守儿童”,许多人都会想到类似“贫困弱小、亟待拯救”的儿童形象,甚至也会期待着一些“极端、残酷”的故事。


但艺术电影从来不为满足人们的刻奇心理而存在。



鹏飞的这部《米花之味》就拍得很有趣味性,活生生的,一点也不苦情。我想这是导演自己的审美所在,在当天的映后交流中导演也解释说:“在风景那么优美,那么有味道的一个小寨子里,如果出现令人伤心的事情,会更容易让人惋惜。”


在我们的采访中,导演分享了第一次去到拍摄当地的感受:“跟我在城市里看的报道完全不一样,路修得非常好,景色非常美,县城里面有很多酒吧、KTV,学校有塑胶跑道,什么都有。然后我带的睡袋什么都没用上。”



2

片子虽然避免了加深对苦难的刻画,其中的青少年形象还是在其他方面超出了大家的意料:三五成群凑在寺庙前的台阶上蹭WiFi;大晚上摸到妈妈房间从枕头底下偷手机;


还有,深夜结伴偷走庙里的钱花(供奉用)去镇上的网吧通宵打游戏:


偷钱花


偷走喜欢“找茬”的老师的摩托车钥匙:


把老师的东西拿来藏在小河边


在映后交流时,有观众就针对“半夜跑很远的山路去网吧”的情节,提问其合理性:“两个初中女生,半夜走路去开车还要很久的镇上网吧,合理吗?”


导演回答说:“实际情况是那边有些孩子从学校走路回家要8个小时,所以走1-2小时去某个地方玩是很平常的事。他们对山路也很熟悉。”


在采访中,导演也再次表示:“百分之九十都是真实的故事。


在这一点上,我其实很能理解导演。因为16年8月开始,我在西藏某个山里的小学呆过一年,从三四年级开始,不爱读书的孩子就开始悄悄得、频繁得为了逃学爬墙翻山,而且每次都神不知鬼不觉。



西藏的孩子们


我在英语课上问过他们,为什么逃学?逃学了干什么去了?据校长和老师们说,他们有时会在山上呆好几天,和野人一样;据他们自己说,有时是跑回村子里,有时也不回家。我记得有一次,他们害羞得一笑,说:“村子里有骑马比赛,所以就跑了。


类似的,西藏学生和《米花之味》里的傣族孩子一样,也喜欢手机电视游戏。他们常常问我:“老师老师,你的手机多少钱,以后我也买一个” 。他们包书纸上的人物,也都是当红网剧或综艺:甄嬛、杨幂、吴亦凡,唱歌时他们会模仿综艺节目里选手仰头闭眼嘶吼的动作。


他们在日后还会不断遇到许多新东西,但新事物就像电影里的WiFi和手机一样,会吸引他们的目光,但并不能真的带他们走


西藏的山


3

《米花之味》和西藏逃学的孩子,还让我想到一本书——台湾学者刘绍华关于四川大凉山彝族的人类学调研笔记《我的凉山兄弟》,书里彝族年轻人的少年时光,和喃杭,和西藏逃学的孩子,其实都如出一辙。


而关于成年后的境况,书里写:他们“往都市走、赚钱、说汉语、整齐划一的潮流外貌,种种曾经吸引上一代年轻人外流的新兴价值,如今已深入人心,成为无须挑战的主流标准。” 


“他们马不停蹄,往城市、工地、工厂前进,比前辈们更有目标、更迅速得没入城市的现代性之中。”


对于这一点,导演在采访中表示:“我觉得通过旅游拉动经济是好事,毕竟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有些村寨,有些盲目.....”


《米花之味》电影中,对“现代性”的追求,也通过三位当地年轻男性在叶楠家谈论“开发旅游业赚钱”的情节有所展现。



以及,电影中喃杭的一位小阿姨,一起洗碗的时候,她问喃杭的妈妈:“叶楠,我有个同学在上海,还说过要接我走,叫XX,你认得不?”,叶楠回答说“上海那么大,怎么会认得”之后,她又问:“那他还有个妹妹,叫XXX,你认得不?”。


寨子里的人对外界的认知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外部世界的纷杂、广大,他们其实是没有多少概念,他们不断外出,闯、耍、碰壁。会赢,但常输。喃杭的小阿姨没有离开寨子,和当地相好的男青年在寺庙里穿着白婚纱举办了婚礼。


婚礼当天,喃杭和伙伴们趴在寺庙的窗外偷看,并议论着:“婚纱真好看啊,可惜只能穿一次”,“谁说的,脱下来还能改成蚊帐。”



看到这里,观众都笑了。


电影里有非常多这类日常化的小笑点:比如,叶楠听说喃杭出事了,赶到医院找她,看见凳子上坐着一个女孩满脸裹着纱布被吓坏了,结果喃杭从旁边走了过来...


导演有时也会拿宗教开玩笑:比如,叶楠半夜发现喃杭不见了,去寺庙找人时遇到僧人说里面那片女人不能进,叶楠表示明白以后,下一幕就是她绕了个道走进了“禁区”;


又比如,喃杭的好朋友喃相露生了重病,寨子里的人请神来问,叶楠刚好走到门外,神灵附体的奶奶就指着门外的空地说‘门口停着我的一匹大白马,你绕过来’...


“我在那里住了一年,极端的事例也碰到,但不想拍,我想拍更日常的东西,避免极端的例子。”导演在交流的时候这样说。我想,在把握“日常感”这方面,他做到了,而且做的很有趣。


正是因为不失风趣的镜头语言,《米花之味》也在今年平遥国际影展的观众票选环节获得了“最受欢迎影片”,颁奖词这样说:“明亮艳丽的画面,镜头后蕴含的是人文主义的关怀,让我们看见了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



4

虽然电影里有不少逗笑情节,让观众观影体验变得愉快,感情上也不那么累。


但是说实话,在看《米花之味》这部片子时,我还是不自觉得带入了很多自己的主观感受,有关于《我的凉山兄弟》,也有关于曾有过一年相处的西藏学生。


西藏的孩子


我记得,刘绍华在离开凉山三年后再回去,再见她的凉山兄弟们时,她在后记里写:


“屋里除了两名30多岁的男子,其余都只有十几二十岁,典型诺苏脸,头发梳烫得高耸有型,一个比一个俊美、漂亮。我看着他们想,屏幕上那些影视明星,可能都比不上普通的诺苏小伙子上相。可是呢?这群小伙子混来这里,不知道自己正往哪条路上走。


《米花之味》里,女儿喃杭在和妈妈吵嘴时会说:“我不要去城里,我要和爷爷住在寨子里”,但在电影最后和妈妈一起炸米花时,她又忍不住问:“城里都有什么?”,我猜这还是因为人被未知新事物吸引的本能会更强烈吧。



在映后交流时,也有人问:“为什么妈妈从城市里回来,大家平日的只言片语也提到城市,但片子没有任何关于城市的镜头”,导演表示:“不交代妈妈在城市里的境遇,就不会锁住故事,拍摄时我一开始就不打算加入任何城市相关镜头,但想通过细节呈现出城市的那个氛围其实一直都笼罩着小寨”。


虽然,艺术并不负责解决问题,导演也把《米花之味》拍得俏皮、有趣,明晃晃得很有北野武的味道,但我作为观众还是保有着一份自己的担忧:想和西藏的学生说逃学没关系,想告诉喃杭偷东西也不是多严重的事情,希望他们开心,也希望他们以后的路不要太难走。但我又总不能肯定,我仅仅经历过他们生命中的一年,是个没法为他们的以后打保票的人


不知道导演在离开生活了一年的傣族小寨以后,是不是有时也会这样想。


“其实对我这一生影响还挺大的,因为我之前丝毫没有做思想准备,16年会在云南待一年。”对此,我们询问了导演,这一年的经历是否会影响后面的创作,导演说第三部作品应该还是会在云南拍摄:“把我这一年的生活再拍一遍,包括拍戏过程中一些好玩的东西,拍一部喜剧,包括年轻创作者的环境”。


下一部作品中也会“夹杂一些城里人和山里人的冲突,或是互相不理解,讲讲彼此的难处,这些东西。”这样的主题选择,导演也是出于自己的考量:


有些人认为还是待在山里比较好,不要到外面去那么辛苦。我们在城里可以买东西很便利,头脑好像很清醒,接触的教育高一些,但是又怎么样呢?还不是每天很焦虑。”


“他们每天收工后或从田里回来后,都喝点小酒,要么载歌载舞,我就想,到底是谁真正的幸福所以这个我心里是很有感触的,那边人很快活,当然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啦。所以说我没有办法带着很批判的眼光去判定。”


把这些没讲完的故事讲完。对此我是很挺期待的。



最后,想用电影里学校老师教的一首歌《小小少年》结尾:“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


片子里的喃杭,喃相露,大嘴,这些马上就要长大的小小少年,谢谢你们,祝愿你们一辈子都能在田野自由奔跑


PS.通过《米花之味》和两个多小时的采访,真的能感觉到,这两位青年电影从业者的认真和付出,看好他们,也期待他们未来的作品。采访稿全文在今天的第二条文章,不要忘记去看哦~


最近的专题(日本女星):

左滑右滑试试看吖~

最近的文章:

《猎场》第一弹:想猎到我的五星好评,还需要这么做

经典女神 | “神女”阮玲玉:强者中的强者,弱者中的弱者

经典解析 |《黑天鹅》:杀死自己,杀死不完美

她因女儿打人被叫到学校,一番话后却让所有人震惊羞愧

东京女子图鉴 | 病了的社会,病了的女人

推荐阅读历史消息(👈点击可看)


由“她影”原创,如需转载,请登录新榜网站版权频道(http://cc.newrank.cn),我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