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惠金融发展如何缓解贫困?——一个文献评述

金融监管研究 金融监管研究 2021-09-10

作者:张正平,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窦慧敏,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来源:《金融监管研究》2019年第1期。

 

格莱珉银行向贫困人群发放小额信贷并帮助穷人脱贫的成功案例,使学术界开始关注金融发展对减缓贫困的影响。2005年,联合国在推广“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正式提出了“普惠金融体系”,普惠金融的概念由此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普惠金融旨在使被排斥于金融体系之外的低收入群体能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务。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可向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信贷资源,从而解决贫困问题。随着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普惠金融和减缓贫困(下文简称“减贫”)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此背景下,从学术层面解释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减缓贫困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十分必要;而从实践角度看,更加有效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提升其减贫效果,对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减缓贫困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阐述了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部分阐述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效果。已有的理论研究发现,首先,服务贫困人群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其次,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缓解贫困;再次,普惠金融通过影响消费和收入实现减贫。此外,还有文献研究了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关系,提出了“普惠金融在参与精准扶贫中的产业扶贫等项目时具有信贷资金优势,其能有效实现精准扶贫对象、小微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地区经济等四者间的协同发展”“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在思想理念上是一致的,但思想侧重点有差异,实现二者有效协调既具有可行性也存在一定难度”等观点。国内外不少文献证实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地促进减贫,这些文献采用了中国(各省)的数据、MIX(Microfinance Information Exchange)和世界银行的跨国面板数据、多个国家的普面板数据等不同的数据来源,运用了自回归分布滞后回归模型(ARDL)、PVAR(PannelVector Auto-regression,面板向量自回归)、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模糊断点回归法等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

第三部分梳理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路径。综合已有的文献,我们将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路径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缓解贫困人群的信贷约束,提高贫困人群的收入水平。普惠金融减贫的直接效应主要体现为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已有的相关文献大多集中在这个领域: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居民收人水平,进而实现减贫。值得关注的是,对中国的一些实证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减贫表现出显著的门槛特征,即减贫效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二是提升经济增长水平,发挥经济增长对贫困人群的溢出效应。研究显示,普惠金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通过经济增长可带动减贫。而且,一些研究还发现,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可能会因地域而不同。三是扩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促使贫困人群更好地利用金融服务。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实现普惠金融促进减贫的主要载体,发挥金融机构的优势、提升服务水平是普惠金融实现减贫的另一个重要路径。但是,也有学者发现通过金融机构的减贫效应并不都是积极影响。此外,一些文献从金融机构发展数字技术、改善信贷方法等角度揭示了普惠金融促进减贫的机制。

第四部分分析了发展普惠金融减贫的挑战与对策。一方面,尽管我国普惠金融减贫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很多挑战:首先,我国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上面临政策环境有待优化、专业人才有待加强、信贷资金有待拓宽、激励机制有待完善、配套措施有待健全等问题;其次,部分金融机构在减贫中存在目标偏离、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再次,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与农业农村的特点不匹配,金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配置和利用,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最后,减贫战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多项内容,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已有文献提出了提升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若干对策:首先,强化金融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各类金融工具的作用;其次,政府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完善配套政策与基础设施;再次,借助技术优势,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

第五部分简要的评价与研究展望。总体上看,既有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绝大部分研究对普惠金融具有减缓贫困的作用达成了基本共识,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减缓贫困。其次,部分研究对普惠金融发展减贫路径有了初步的探索,一是缓解贫困人群的信贷约束,提高贫困人群的收入水平;二是提升经济增长水平,发挥经济增长对贫困人群的溢出效应;三是扩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促使贫困人群更好地利用金融服务。最后,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到普惠金融减贫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现有的研究仍有不完善的地方,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向深入研究:一是进一步探索普惠金融减贫的微观机制,应进一步加强对普惠金融减贫微观机制的分析,例如可以考虑引入社会资本、信息等因素,从贫困人群这个微观视角入手搭建理论分析框架、设计实证模型,夯实普惠金融减贫的微观基础。二是进一步揭示普惠金融减贫的影响因素。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从两个方向推进:一方面,对已经证实的影响因素进行再研究,例如,将这些因素进行合理地分解细化为更具可操作性的指标进行研究,或将它们进行必要地交互以检验其相互作用,为政策落地提供更加坚实的实证依据;另一方面,探寻可能被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一些“看似无关”的宏观因素(如产权保护、基础设施)和微观因素(如对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三是进一步分析普惠金融减贫的配套条件。应进一步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例如,可考虑从经济生态的角度切入,将相关的宏观、中观、微观配套条件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构建可量化的动态分析体系。

 

本文为精编版,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思考,全文详见《金融监管研究》2019年第1期。

《金融监管研究》于2012年创刊,旨在传播金融监管思想,提升金融监管理论与政策研究水平,服务金融监管理论创新与工作实践,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金融监管研究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近年来,《金融监管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坚持办刊宗旨,严把文章“质量关”,在学术界、政策层、金融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2018年,《金融监管研究》已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评为核心期刊,持续被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评为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且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一直位居金融类专业期刊前列。期刊编辑部衷心感谢各位作者、审稿专家与广大读者对期刊的厚爱与支持。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当前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和金融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金融监管研究》2019年将重点刊发以下方面的文章:

1. 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2. 补齐监管制度短板与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3. 创新监管方式与提升金融监管效能

4. 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与金融系统性风险防控

5. 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与金融机构体系优化

6. 金融机构股权管理与公司治理

7. 保险业投资营运风险与有效监管

8. 注册制改革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9. 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衍生品市场创新发展与监管

10. 金融风险处置与问题金融机构退出机制

11. 金融业深化对外开放与金融机构海外风险防控

12. 普惠金融发展与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13. 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债务、资本市场与债券市场违约等专项风险化解与防控

14. 金融机构合规监管、非法金融活动整治

15. 金融科技(Fintech)、监管科技(Regtech)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以上选题仅供参考,也欢迎其他相关领域的高质量稿件。期刊投稿邮箱:cbrcfrr@126.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