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了铭记历史,他们一直都在努力

2017-12-13 芋圆 师赋说

2014年上映的电影《三十二》,是一部以“慰安妇”为题材的纪录片。2017年,《二十二》的纪录片再次唤起了人们的记忆。3年的时间,老人们只剩下了二十二人。

有人说,这是一部越看越少的电影。没有华丽的画面,没有所谓的台词,只是最平常的讲述,让人忽然想到,原来,南京的30余万人,已经过去了80年。

这段时间,微博、朋友圈一直都在转发“南京大屠杀为什么和你有关系”的文章。

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对苦难感同身受的善良。前段时间看到一则街采视频,里面是不同的人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看法▽▽▽

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国家的纪念。80年过去了,历久弥新。

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一代,尽管没有亲身经历,可南京大屠杀于我们,是一种传承。 

传承

北京101中学每年1月都会组织学生从北京到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而学生们,也跨越千里,接受历史的洗礼。

郭世圆作为北京101中学高一的学生,在2016年和500余名同学一起,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面对两面巨大的遇难者名单墙、万人坑中的白骨、扭曲的面孔和绝望的手臂,郭世圆坦言,这种痛楚、压抑与愤怒是始料未及的。

从2014年设立国家公祭日以来,作为北京101中学的副校长,程翔已连续3年带学生跨越1000多公里,到纪念馆参观。

“这是一个中国人成长过程当中必须要去看的地方。现在的青少年,生长在和平的环境里,对于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必须要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个民族所受的痛苦,才能更加的热爱国家,才能激发出为民族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决心,才能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

“可以原谅但不可忘记。”约翰·拉贝的这句话,大概就是和平女神像的含义。侵华日军的罪行罄竹难书,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为了滋长仇恨,而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努力使这段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上周,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1937年,南京记忆》一书。

该书的编辑团队以文字及少量大屠杀时期的资料图片为主体,向小读者展示战争的惨烈和残酷,并增添了手绘图画作为版面饰图,不动声色地呈现 1937 年南京作为首都的生活万象、市井百态。

△ 战前南京的市井百态、生活场景

徐志耕说,历史是东逝的水,但书中的一切,向我们提出了关于战争与和平、正义和人道、贫穷与落后、集体与个人、懦弱与坚毅等许多严峻的课题。这是需要一代一代人深思的,也需要春风细雨般地给幼苗以浇灌和滋养,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生存的艰难和人生的意义。

传播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追忆历史是为了和平的未来,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不是满目疮痍、战火纷飞 。

而和平的时代,显然不仅需要我们单方的努力。

12月10日,由英国作家大卫·戴维斯执笔的反映南京大屠杀的长篇小说《雪中血:南京,1937》首发。

曾经在日本工作过的大卫·戴维斯难以置信,给人以准时、效率高、干净形象的日本人,他们的先人会是这样的残忍和血腥,视人命如草芥。现如今的日本,更是从未官方承认过这段历史。

责任感激发了大卫·戴维斯创作小说《雪中血:南京,1937》的灵感。

他希望能够通过一个西方声音去告诉世界,有这样一段血淋淋的历史真实的在中国南京发生过。他也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够促使西方社会恢复对南京大屠杀的讨论。他认为,西方社会对中国历史扭曲的观点和误解需要被纠正。


正如大卫所说,日本作为“装睡者”,再大的声音也喊不醒。

虽然再多的历史铁证、再多的和平倡议似乎都是对牛弹琴,但是,这些声音为捍卫历史的正义增添了力量。

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小说并不常见,特别是外国人创作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一本小说可能不会改变世界的观点,但是一个来自西方的声音,会使更多人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


铭记

日前,有媒体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走近他们的生活,核录他们的证言,留下他们的字迹,用手绘素描和纪实摄影结合的方式重现他们经历的南京大屠杀,铭记历史、为世留证。

小师姐私以为,铭记历史,绝非靠抵制,打砸抢烧,而是在知道自己弱小时,学会思考,怎样才能变强。

纵观历史,日军在中国造成的屠杀,或者说在这片土地上由于战争滋生的罪恶与不幸,绝非一个南京大屠杀。

我们铭记历史,绝非是“以牙还牙”,而是令悲剧不再重演。


往期精彩内容

90后脱发原因 姐弟恋婚姻超四成 高校出台外卖禁令

超10点不写作业 学霸出教辅书 图书馆开放?

小学生敷面膜 论文开题 最难课间操

高校学霸PK 微信聊天潜规则 

花式查寝 | 高校花式叫早

浙江高校爱情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