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行动,在惠州加速展开!
今年2月
惠州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
向人才“喊话”:
建设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人才
会议结束后,人才相关工作动作频频,不断释放出尊重人才、渴望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信号。5月27日,惠州市委组织部发布公告向全社会征集惠州市引才宣传口号;5月9日至11日,举办2020年度“惠”聚优才引进高层次人才第二期素质提升班,为引进的63名高层次人才提供培训;4月22日和29日,分别发布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和直属公办中学教师招聘公告,举办卫生、教育系统两场“惠”聚优才专场招聘;4月23日,组织近50名博士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首期博士人才县(区)行活动,与企业家、村干部面对面交流,共商乡村振兴大计……
一场以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
以人才推动城市加速跃升的行动
在惠州加速展开
“惠”聚优才
东江文化在这里流淌了千年,山河湖海造就了她包容的性格,诗人苏东坡在这里留下了多少美丽的传说……”
“周末驱车到惠东坐在沙滩秋千上吹着海风的那一刻;晚上去惠城livehouse享受音乐的那一刻;肚子饿了在惠州餐馆咬上一口窑鸡的那一刻……每一瞬间都能让我爱上惠州。”
“惠州是我梦开始的地方。相比北上广深的喧嚣与快节奏生活,惠州让人感觉很放松。”
“惠州普通话普及程度高、覆盖年龄段广,坐公交、买菜都可以用普通话交流,真正做到了包容四海,外地人很容易留在惠州工作和生活。”
在一场“惠州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话题征集中,网友们留下自己答案。这些答案中的高频词汇包括宜居、包容、文化底蕴、打拼奋斗等等。
这些词汇正是惠州多元化吸引力的生动注脚。
“半城山色半城湖。”集山林海湖瀑等多种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惠州,不仅是让苏东坡“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山水丽城,也是许多人向往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
今年3月,百度地图发布最新的《2021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显示,在全国近700座城市中,惠州人口吸引力排名第16位。在广东省内紧随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排名第5位。
该报告中的人口吸引力衡量指标,主要是某个城市新流入的常驻人口,即在一个城市驻留超过2个月的人口,与全国所有城市新流入常驻人口均值的比值。人口吸引力强的城市,意味着流入该城市的人口数量多。
先天的禀赋为惠州吸引人才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性。用好的资源禀赋再叠加上好的发展趋势以及人才政策效应,这几年,惠州人才、人口增量可观,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百名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育工程”“天鹅惠聚工程”“梧桐引凤工程”“‘惠’聚优才行动计划”等,惠州不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截至2022年2月,惠州人才总量接近120万,高层次人才达到2.8万,院士实现从“零的突破”到双聘及合作24名的飞跃,国家级人才近百名,科技领军人才超150名,创新团队71个,博士硕士近2万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2家,省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19家。为全市经济总量十年翻番和国内幸福一流城市打造,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通过人才引进而来的惠州市交通局干部熊炫伟说:“在惠州工作和生活一年多,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十几亿的项目从地图上的简单一笔,到设计图纸中优美的造型,再到现场的实际动工,我既替自己为惠州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而自豪,同时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惠州市文广旅体局干部朱奕凡说,来到惠州半年,最大的感受和体会可以概括为24个字:“惠民之州,幸福之城”“岭东名郡,历史名城”“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惠州的人才政策和措施让我暖心、安心,我将尽心、用心发挥所长,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惠州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惠”聚优才
全国宜居宜游的城市并不在少数,为何惠州能让许多人才厚爱三分。“适合奋斗”是惠州吸引力的又一关键词。
“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看好惠州的发展,才有了“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惠州”这样响亮的口号,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集聚惠州挥洒汗水与青春;30年后的今天,全力拥抱大湾区的惠州,正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2021年惠州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广深佛莞之后广东又一个“万亿工业大市”。GDP达4977.36亿元,距“5000亿俱乐部”只有一步之遥。
今年1-4月,惠州12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5项指标增速居珠三角第一、4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三,工业投资增长6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725.5亿元……
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也需要城市平台来支撑。
长在山西,学在广州,还拥有海外工作经验的陈志勇2017年来到惠州,在惠州仲恺高新区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创立了广东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经营范围是研发、制造、销售新能源锂电池原材料、高能锂电池及配件。
来的时候就是大手笔的投入,“写字楼和厂房都是按行业最高规格建设的。”陈志勇说,当时尽管面对“一个客户都没有,摊子铺那么大”的质疑,但自己是信心满满的。
“从选址开始就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当时来惠州就是看中这里较为完善的新能源行业产业链。”陈志勇说,在城市的选择中,惠州更为广阔的可扩展空间和政府对产业的支持力度让他下定决心,公司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也证明了当时的眼光。
“公司2018年年中投产,每年都是倍增式的增长,今年产能可达到1亿支电池左右。”陈志勇介绍,2021年7月,企业入选工信部公示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当时距成立仅历时约三年半。
陈志勇奋斗的过程中,也带来很多人才和他共同前进。“我们的队伍现在已经有1000多人,有300多个工程师。”
创业者有奋斗舞台,普通工人也能创新出彩。惠州对人才的尊重让城市里的人更有奋斗的动力。
2000年,白新涛成为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的一员,从最基础的电焊工做起,到班组长、工段段长,现在已是焊培中心主任。2021年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还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焊工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之前从没想过,工人也能当经理。”
通过惠州市白新涛焊工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带出一大批焊接技术人才。“前段时间就在上课,现在前前后后差不多培训了快1000人了,政府也很关注工作室的发展,经常打电话过来询问。”白新涛说。
近年来,惠州注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拔尖人才”“东江学者”“名医名中医”“首席技师”“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乡村工匠”等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推进各类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助力惠州发展。
“惠”聚优才
如今惠州正处于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黄金期,从其他城市的发展历程看,城市发展呈现加速跃升态势时,人才的支撑作用愈发重要。
今年初的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惠州明确要吸纳五类人才,着力打造“五支队伍”:
一支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队伍。聚焦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精准引进培养一批“高精尖缺”人才,让更多“千里马”在惠州大地竞相奔腾;
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广泛开展“订单式”“学徒制”培养,打造一批与“2+1”产业相匹配的学科专业;
一支乡土人才队伍。围绕全面乡村振兴实施乡土人才振兴计划,聚焦农业种养、乡村工匠等方面,培育一批扎根惠州的“土专家”“田秀才”;
一支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加快打造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实施卓越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行动和“惠州学子归巢”行动,全力做好青年人才服务工作;
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培养一批脚踏实地、胸怀理想的干部,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努力成为行家里手。
为了吸引人才,让人才成为推动惠州发展的“引擎”,目前惠州正在酝酿一揽子人才政策。“近期,《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惠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惠州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等将陆续出台。”惠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还开展了“惠”聚优才大型联合招聘活动、博士人才县(区)行活动、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筹备等工作,为引才、用才做足准备。
惠州将在原“惠”聚优才行动计划实施的基础上,全新树立惠州引才育才大品牌——“‘惠’聚优才工程”,主要包括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制造业人才培育、乡土人才振兴、青年人才托举、党政人才提升、各领域专业人才壮大等六大计划。
惠州对人才有更多期待,人才对惠州也有更高期盼。
广东万盛兴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瑞励建议,按照惠州产业的发展需要和发展重点,进一步拓宽补贴惠及的人才范围、细分人才的分类规则,按人才的学历或产业资历、人才所服务的产业是否属于先进或者惠州鼓励的产业等进行分类,以此提高人才引进,津贴对招才引智的实质效果,促进高层次人才引进,推进惠州发展建设。
“人才子女教育的问题也很重要,现在工业园区的学校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许多人在惠州上班,周末还要回广深,因为孩子在外地上学。”陈志勇建议,除了硬件接轨大湾区,医疗教育等软件上也要同步接轨,让更多人才安心在惠工作。
“十九届六中全会”获取相关内容
“党代会”获取惠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相关内容
“学习”获取每月学习清单
▼ 往 / 期 / 推 / 荐 / ▼编辑整理:惠州党建
素材来源:南方+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