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带你走进惠州那段不屈的历史!

惠州党建
2024-10-28

77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斗争彻底打败了法西斯主义。


今天,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是所有中国人应当铭记的日子。


自1937年9月用飞机轰炸惠州,到1945年8月投降,日军在惠州犯下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四度沦陷,四度收复,惠州军民的抗战,艰难困苦。


抗战前,从中山公园俯瞰惠州府城,街巷纵横交错、屋舍鳞次栉比,远处平湖门城楼及城外西湖、泗洲塔等风景名胜历历在目。


日军攻陷惠州后,放火焚烧水东街,满目苍夷。


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不久,东江下游各县及广州相继沦陷。


日军登陆大亚湾。


抗战期间,日军4次入侵惠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东江军民在大亚湾新桥的英勇阻击战,正式打响了华南抗战的第一枪,拉开了惠州地区武装抵御外侮的大幕。


据相关统计,抗战期间,惠州军民直接伤亡2.1万多人,间接伤亡人口达10万以上。


当时的平湖门,一列列日本士兵走过。


惠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创建,有力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在惠州生活的你

是否了解惠州的抗战历史呢?

今天

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

那场永不妥协的抗争↓↓↓





东江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

——惠阳县第二区临时行政委员会





日军登陆大亚湾之后,仅用了10天时间,东江下游及广州地区相继沦陷。然而,与此同时,东江敌后的抗日游击队伍也如雨后春笋迅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成长。


在日军登陆的第二天,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的廖承志便接到指示,要求在东江敌占区开辟游击区。


廖承志


12月2日,中共惠宝工委在惠阳秋长周田村,正式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这就是后来享誉中外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前身。这支仅有100多人的队伍,在成立后不到一个星期时间,便成功发动民众武装,击毙日军伪警长,推翻伪政权、重新夺回淡水镇。并通过民主选举,成立了东江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惠阳县第二区临时行政委员会。


惠阳县第二区(淡水)行政委员会办公遗址。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东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惠阳第二区行政委员会的存在虽然只有5个多月的时间,但为民族抗日,为群众利益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受各阶层群众的拥护。惠阳第二区行政委员会的建立是东江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不仅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华南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爱国爱乡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





“七七”事变后,海外华侨时刻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积极参与和支持祖国抗战,掀起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抗日救亡运动。


香港崇正会救护队


1938年10月,惠州及东江下游地区沦陷的消息传到海外,激起了广大华侨保卫祖国、救援家乡的热潮,纷纷开展救国救乡活动。10月30日,南洋英荷两属各地的惠州侨胞在马来西亚的雪兰莪州吉隆坡惠州会馆召开南阳各埠惠州华侨代表大会,成立南洋英荷两属惠州同侨救乡委员会(简称“南洋惠侨救乡会”),将分布在南洋英荷两属各地的广大惠属侨胞组织起来,形成抗日救国力量。大会还决定,在香港设立南洋惠侨救乡会驻香港施赈办事处,并派黄适安等回东江了解战情。


香港崇正会救护队在东江战区治疗伤兵。


12月,黄适安率领南洋惠侨救乡会代表抵达香港,与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副主任连贯和正在香港的叶挺等商讨救乡计划。


12月中旬,在中共东南特委的主持下,召开了有南洋惠侨救乡会、香港惠阳青年会、余闲乐社和海陆丰同乡会代表参加的会议,决定以“动员东江群众协助军队及人民武装抗战,并救护伤兵,赈济难民及辅导民众组织各种救亡团体”为宗旨,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并决定在香港设立办事处,负责与南洋救乡总会联系。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团长叶锋在惠州水东街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


1939年1月,“东团”在惠阳淡水隅园宣布正式成立,团长叶锋,副团长刘宣。“东团”先后组建了7个团和两个队。在“东团”的影响下,随着南洋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惠属华侨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他们从精神上、政治上、舆论上和人力、物力、财力各个方面大力支持东江抗日战场。“东团”的建立及其活动,对促进东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940年6日,“东团”被迫停止活动。之后,“东团”队员纷纷响应党的号召,加入东江游击队,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为东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贡献力量。





“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东江纵队





日寇入侵惠州和东江下游地区后,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发展迅速、战绩辉煌。1938年12月,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惠阳成立;不久,王作尧领导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在东莞成立。1940年9月,这两支抗日武装组成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宣告成立。1945年5月,东江纵队领导机关迁入博罗县罗浮山,执行党中央建立五岭战略根据地的指示,使我军在南方有一个坚强的战略基地,使华北、华中和华南三大敌后抗日战场南北呼应,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1943年底,东江纵队主动出击,收复大部分据点,图为收缴日伪军武器。


东江纵队英勇奋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包括投诚)约3500余人,缴获各种枪6500余支、炮25门。东江纵队有2500余名指战员英勇捐躯,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力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东纵战士在行进中。


东江地区抗日游击战争不仅全力支持全国的抗战,与此同时,有力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后,许多被俘英军和一些国际友人被关押在香港深水埗等集中营。东江纵队为营救他们付出了巨大努力甚至流血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先后营救出被俘英军和国际友人共103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江纵队先后营救了8名美军飞行员。


东江纵队纪念馆


以东江纵队为主力的华南抗日武装,与八路军、新四军一道,被朱德誉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被中共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东江纵队还上演了一场被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的秘密大营救。





“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秘密大营救





1941年冬,日本侵略军向九龙新界发起猛烈攻击,香港沦陷,众多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被困于香港,危在旦夕。1942年的春天,在中共中央、广东党组织精密部署下,东江抗日游击队以最快、最安全的方式,将文化名人转送到各游击区和大后方。一场惊心动魄的“秘密大营救”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铺展开来。


陈策率领72名中英官兵在东江游击队和村民帮助下秘密转移至惠州。


这场“秘密大营救”历时近200天,中国共产党与日军、伪军、土匪等斗智斗勇,出奇制胜地营救出滞留香港的抗日爱国文化界人士、民主人士及其它人士800余人。沿途跋山涉水,遭遇匪徒、躲过追杀、住过草寮……这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不费一枪一弹,护送全员脱险,无一人牺牲,无一人被捕,可谓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这场“秘密大营救”中,当时年仅22岁的地下党党员卢伟如(时任惠阳县委武装部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假扮香港富商租下东湖旅店这个要塞之地作为中转站。从1942年1月初开始,茅盾、廖沫沙、韩幽桐、胡绳、张友渔、邹韬奋等文化名人从香港经宝安白石龙,被护送至惠州东湖旅店落脚,在这里下榻、休整。一批又一批文化名人通过这座旅店秘密中转,悄无声息的沿江北上,陆续转至大后方。


东湖旅店


这场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为中国百年文化薪传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次营救行动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事业历来的高度重视,对优秀知识分子的殷切关怀,更显示出党对保护文化火种、延续中华文脉的卓越远见,许多获救的文化精英和爱国民主人士,成为各个文化艺术领域的领导者和佼佼者。





惠州抗战文艺谱写气壮山河之歌





抗战期间,惠州涌现不少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将目光投向与国家民族命运攸关的重大事件,为民族为人民而作,歌颂抵御外侮、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鞭挞丑恶,格调悲壮、高昂,真挚感人,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当年博罗县城的抗战壁画。


《战魂》——东江唯一的抗战文学刊物。抗战爆发不久,素称“东江最髙学府”的省立惠州中学(惠阳高级中学前身)自发组织“战魂文学社”,以主编梁海南为首的一批采编人员,为刊物撰稿、编辑、筹款、出版、发行而终日辛劳,却不拿报酬。《战魂》第一二期在惠州印刷,发行量每期三四百份。后来该刊得到当时驻惠的随军记者肖莫寒赏识,由广州大中印刷厂承印,第三期起扩大版面,发行量陆续增至约1000份。由于刊物编辑者是一群尚未涉世而满怀爱国热情的青年,发表的文章立论公正,敢说出人们不敢说的话,从而博得了读者的欢迎。《战魂》虽然仅仅出版了十五期就“夭折”了,但它毕竟是当时东江一带唯一的抗战文学刊物,响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表达群众爱国抗日的心声,对当时本地区青年学生和社会知识分子阶层有一定的影响。


惠州著名画家黄澄钦画作“庆祝抗战胜利”。


《日祸行》——“至今惠州人所作最长的一首诗”。冯重熙居士为民国时期惠州著名文化人,写下1000多字的记事诗《日祸行》,该诗完稿于1946年,《惠州志·艺文卷》称该诗“是至今惠州人所作最长的一首诗”,首载当时《惠州民国日报》。“丁七卢沟变,惠地濒于危。敌机肆轰炸,杀伤无限期。沦陷凡四度,损失殊不货……”此诗行文平实质朴,以作者一家在四次沦陷中的种种遭遇及颠沛流离中的闻见,具体记录了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和惠州生灵涂炭的惨况,娓娓道来又震撼人心,从侧面记录了惠州抗战历史。





1945年9月16日

侵惠日军向中国军队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侵惠日军陷入穷途末日,侵占惠州的日军,基本停止活动。1945年8月下旬,负责惠州等地日伪军投降事宜的第七战区长官余汉谋令第六十五军派一五四师从江西开赴惠州。


9月16日,侵惠日军在水东街包公巷码头码头向中国军队投降。当日锣鼓声震全城,遍地炮仗纸,人们从街面行过,脚底下软绵绵的。这是惠州乃至东江人民扬眉吐气的重要历史时刻。


当年日军受降地点。


抗战胜利后,惠州迎来了庆祝胜利的高潮,举行了抗战胜利大游行,参加胜利大游行的有工、农、兵、学、商各界人士。不久后,中山公园建起一座高约5米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矗立在中山公园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在漫长的8年时间里,惠州人民被迫把家园变成战场,在一场全民动员的家国保卫战中,他们用心血交织成巨大的网,前仆后继地抒写抗战壮歌!


在惠州地区被俘虏的日兵感谢中国军队为之治伤,特索笔写姓名履历,向中国官兵致谢。


在2022年的今天,我们回顾往昔,不是为了刻录仇恨,而是要铭记历史,记住70多年前的惨痛教训,不忘保家卫国、守护同胞的初衷,让中华民族永沐和平的阳光。


牢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今天,是我们必须铭记的日子

我们致敬先辈

致敬那场永不妥协的抗争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进入【惠州党建】,点击“发消息”,回复:

“十九届六中全会”获取相关内容

“党代会”获取惠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相关内容

“学习”获取每月学习清单

▼  往 / 期 / 推 / 荐 /  ▼



编辑整理:惠州党建

素材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羊城晚报、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惠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惠州党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