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月“鄂尔多斯好人”建议名单出炉

2016-12-24 鄂尔多斯日报

  经群众推荐,评审委员会审定,12月“鄂尔多斯好人”建议名单已经出炉,并进行公示。公示时间: 12月24日-28日。如对建议人选如有异议,请及时与市文明办联系

东胜区推荐——诚实守信


毛增鳌

为了心安,七旬老人扛起800万债务

毛增鳌,男,汉族,东胜人,1945年9月出生,原东胜氧气厂职工,后连续担任三届鄂尔多斯市政协常务委员,现已退休。

他做人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前几年很多亲友都托他向典当公司放贷,风雨变幻后,老人毅然决然地通过变卖资产、向儿女们借款等方式筹集800多万元,将亲朋好友的钱全部归还。尽管还钱之后自身经济状况并不好,但老人说自己过的特别心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他真正做到了诚实守信。

2011年一个冬日的午后,家住鄂尔多斯东街27号街坊的毛增鳌老先生家里坐了满满一屋子人,桌子上还堆着几十塌钱。“老毛这是要干什么?打了电话也没说明白,就让过来开会,这是要给咱分钱?”“咱们的钱老毛都给咱要回来了?这毛叔可真厉害!”在座的毛先生的亲戚朋友、同事议论纷纷,大家都被毛先生的一个电话召集过来也是一头雾水,看着桌上堆的大量现金后心里感觉毛先生是要给大家分钱,可这这么多钱是哪里来的呢,别人放出去的钱都要不回来,这毛先生怎么有这么大能耐?大家还在议论猜测,毛先生开口了:“今天把大家请到这里来,是给大家还钱的,我已经把在座各位的本金利息全部计算出来了,一会儿大家核对好,就可以拿钱回家了。”大家纷纷向毛先生询问是怎样把这些钱要回来的,还连本带利,太不可思议了,老先生默不作答。这时,毛老的老伴缓缓作答:“这个老毛呀,这段时间为了筹集这些钱头发都快全白了,他把家里的房产都变卖了,自己几十年积攒的养老钱也都拿出来了,还向儿女借了一部分,刚把钱凑好,就把大家叫来领钱了。”众人一下呆住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老先生竟然拿自己的钱来还给他们,有的表示利息不要了,有的表示不能拿这些钱,毛老先生连忙打断了大家:“这些钱也都是你们辛辛苦苦好多年的积蓄,你们是相信我才把钱拿给我,现在的经济环境成这样了,但既然我有能力还,我吃点亏无所谓,不能辜负了大家对我的信任。”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此言道出了诚信的重要性。毛增鳌老先生就用自己诚实守信的处世之道换来朋友同事的拥戴。毛老先生年轻时在原东胜市养汽厂工作,后来成为鄂尔多斯市政协连续三届的常务委员,在同事、朋友和亲戚的心中他都是言出必行、行事爽快的人。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以前的老同事老朋友只要出去游玩一定会邀请毛增鳌,年轻的后辈们逢年过节都会来看望他。“如果我当初不筹钱还给大家,现在大家见面是个怎样的情景呢?”毛先生笑着说,“这样多好,我自在,大家也自在。钱可以再赚,但身边的亲戚、朋友是有再多钱也不能挽回的。”

东胜区推荐——见义勇为


李占林

85后青年党员在洪水灾害中铺开生命之路

李占林,男,汉族,1986年1月出生,籍贯准格尔旗,中共党员,现为东胜区天骄街道办事处干部。

面对东胜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冰雹灾害,他临危不惧,带头救人,飞奔车外、爬上房顶、撕开出口、接过婴儿、合力营救……4个鲜活的生命得到救助,他用两年军旅生涯练就的坚毅、勇敢和长期在基层服务群众的善良、热心为受灾被困群众铺开生命之路,诠释了青年党员不忘初心的本色。

2013年6月30日,正值周日,一切看起来和以往的任何一个周末都一样,大家都在享受假日的休闲。经历了星期六一天的防汛值班,李占林和几位好友相约去游泳馆锻炼身体,这是他在退伍后一直坚持的体育运动。突然间,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夹杂着鸡蛋大的冰雹,特大暴雨冰雹灾害毫无征兆地袭来。听到游泳馆顶棚噼里啪啦的声音,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即刻动身冒着大雨赶回单位组织防汛、抗洪。当行驶至纺织街道加油站十字路口时,嘈杂的叫喊声引起了他和同行同志的注意,三人立刻停下车,飞奔出车外,查看缘由。只见一低洼地段的平房处,积满了雨水,房子已被淹没,只看到房顶。几个站在路边的人呼喊:“快救人,房内困住人了!”群众的脸上写满了焦急和无助。当时,房屋已被雨水淹没,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周围环境不明,由于冰雹堵塞了市政排水口,这里的地势较低,仍有周边的雨水不断朝这里涌来,情况十分危机。但他来不及多想,不顾个人安危,卷起裤腿,立刻爬上房顶,成为第一批施救成员之一。站在房顶上,他向屋里喊话,以确定受困人员的情况,听到房顶有连续不断的敲击声,判断房间里有人需要救助。这时,房间的门窗已经被洪水堵死,无法打开,只剩房顶作为救助通道,情急之下,李占林和一起施救的群众奋力用双手将坚硬的彩钢顶撕开一个出口,房间里有2个人,是一名男同志抱着刚满一岁的婴儿,站在床铺上,瑟瑟发抖,孩子收到惊吓,哭闹不止。父亲先把孩子举起来,他从撕开的出口接过孩子,孩子浑身发冷,他赶紧把孩子抱到自己的车上,给孩子盖上了毛巾被,给周围的群众简单交待照顾孩子之后,又迅速返回屋顶,和其他同志一起合力将孩子的父亲拉出。男子出来后用沙哑的哭声说:“院子东角还有我的父母,他们被困住了,救救他们。”在男子的指引,他从房顶绕到房屋东角处,看到一位老者,漂浮在房檐处,他们几个迅速把老人拽到房顶处,又看到院内一棵树上爬着另一位老者等待救援。这时,水已经漫到屋檐,他们几个人从房顶找到一根废旧电线,一头甩给老人,齐心协力把老人拽到房顶,引导到安全处。就在此时,公安、消防等社会救援力量也及时赶到,他看到这里险情基本排除,就迅速赶回街道,迅速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中。

回到单位之后,他立刻前往辖区林甸园平房区。平房区内有几户无人居住的破落平房,地处低洼地势,每次下雨之后便会积满雨水,被认定为危房,时间久了,有一些外来打工人员住了进去,几经劝导都不愿搬出。他和单位的几个男同志即刻把危房中的群众疏散出来,送去临时安置点。危房和桥下道路上的积水已深,他开始组织抽排水,和同事们吃住在现场,日夜坚守,直至险情排除。

达拉特旗推荐——孝老爱亲


史润月

二十四载无怨无悔、辛勤付出演绎大爱人生

史润月,女,1956年8月出生,达拉特旗昭君镇四村村普通村民。

史润月37岁时丈夫病逝,留下14岁的女儿李霞和9岁的儿子李刚,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他选择了再婚,成了吕霞、吕平、吕二平的继母。今年60岁的史润月,回顾走过的24年无怨无悔,因为她用爱和亲情扭结了两个破碎的家庭,让5个孩子亲如一家。

艰难抉择,亦是艰难生活

选择一段婚姻,亦是选择一种生活。24年前,史润月不顾父母反对,与第二任中年丧妻的吕应结合,就是想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但在后来的生活中,她才深切懂得这段婚姻走起来有多么艰难。

史润月至今记得他们刚结合的那个初冬:3个脏头脏脸、穿着单衣的孩子,怯生生来到她面前,脚上的鞋磨得都快穿不住了,史润月看到后,眼泪止不住落下,没娘的孩子竟然这么可怜!善良的史润月决心好好对待这3个孩子。

在离过年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史润月没有给自己和亲生孩子添置一件衣服,而是把手里仅有的几十元钱买成了毛线,给丈夫的3个孩子织起新毛衣,嫌自己手慢,她还叫来亲戚朋友帮忙。过年了,3个孩子穿着崭新的毛衣去给大家拜年,亲戚们都夸史润月好,而史润月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最艰难的当属为孩子们凑学费。每逢开学季,5个孩子的学费常常让史润月和吕应焦头烂额,东拼西凑还遭人嫌弃,心中的苦楚只有他们彼此的安慰。“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再苦也要让孩子们念书,再累也要把日子过好!”史润月回忆说。

学是上了,可是新的情况不断涌现:没有衣服和鞋穿。于是,史润月在繁重的劳动之外,利用当年冬闲时节,做好了第二年全家人的衣服和鞋,一针一线,缝缝补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她和丈夫总是以身示范、多讲道理,让孩子在思考中甄别对错。可以说,23年来,她用责任和爱心守护着家中的每一个人,唯独没有好好对待自己。

“这么多年,她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衣服,饭也常常吃不饱。”继女吕霞说起这些,眼中不由得泪光闪闪。因为那些年,即使史润月做上满满一大盆饭,也总会被5个半大孩子一扫而空。

吃穿不好不要紧,史润月还承担着家中最重的农活。丈夫因为开着修理铺,没时间干农活,孩子们都在上学,农活当然只能落在史润月肩上了,但是她总是任劳任怨:每天四五点钟起来喂猪喂羊,六点钟为家人做早饭,七点多就得起骑着破旧自行车急匆匆赶往20多里外的田里劳作。

“进了这个家,我就得对得起这个家。”在艰难的时候,史润月常常这样鼓励自己。因为在史润月的心目中,这个家、那30多亩地、5个孩子,远比她自己的苦和累重要。

真情付出,亦是真情收获

23年来,史润月对这个家的付出,不仅感动村里人,也感动着吕霞、吕平和吕二平这三个继子女。谈起继母史润月,吕霞满腹感激:“我妈,真的不是说,对我们姐弟真的特别好,有时候感觉对我们比对自己的孩子还好。这么多年,我们姐弟从没有觉得她是后妈。”

吕霞还介绍,继母还有一点让人特别感动,就是对父亲特别好。父亲吕应活着的时候爱喝酒,也常常酒醉,但是无论父亲醉成什么样子,继母从来没有与其争吵。特别是在生病期间,继母每次都把药和温水端来给父亲,以至于父亲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药吃多少,更不知道吃几种药,在吕霞及吕平、吕二平心中,父亲被继母宠上了天。

父亲幸福快乐,吕霞姐弟们当然高兴。加之史润月从来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他们也有什么事情都找史润月商议,包括吕平开汽车修理铺、吕二平娶媳妇、吕霞孩子转学等事宜。

2014年,史润月积劳成疾,被诊断患有静脉血栓病,在包头住院治疗。期间,继女吕霞、继子吕平的媳妇王霞,主动担起照料史润月的重任。40多天来,她们为史润月端茶递水、送饭擦身,照顾的特别周到,这是史润月没有料到的。史润月说,就是人家的亲妈,也未必会对你这样。但是,继女和媳妇确实这样做了。大儿媳王霞还说,婆婆给自己树立了榜样,今后还要多向婆婆学习。村里人知道了这件事,为这对婆媳竖起大拇指。

史润月的第二任丈夫吕应因病去世,但是三个继子女仍如父亲在世一般对待史润月,时常回来看望,还为她买衣服和食物,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们早已从心底把她当成亲妈。不仅如此,李霞、李刚和吕霞、吕平、吕二平的关系也处得特别融洽,虽不是亲姐弟,却胜似亲姐弟。只要一人有难,其他4个都会竭尽所能给与帮助。史润月的儿子李刚说,这都归功于母亲的影响和教导。

现在,虽然史润月没有了丈夫的陪伴,但她并不孤单。因为她觉得自己多年的付出没有白费,她收获的不仅是孩子们健康成长,更收获了世间最珍贵的亲情。

史润月,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真情真爱扭结两个破碎的家庭,扭结起5个孩子间的手足情深,也扭结起史、李、吕、贾四个家族的家族亲情,用她朴素的道德观,彰显了大爱亲情,演绎了大爱人生。

准格尔旗推荐——孝老爱亲


张景华

80后丈夫为血癌妻子点亮重生曙光

张景华,男,汉族,1984年10月出生,准格尔旗人,中共党员,2009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现任神华准能煤炭经销公司综合办干事。

30000多公里的往返行程,10次化疗后脐带血移植,4次下达《病危通知书》,1次病情复发,这就是张景华和妻子4年来求医治病的全部历程;1300多个日日夜夜无微不至的照顾,1400毫升血液、22个治疗量血小板的互助捐献,9个日记本的全程记录,这是他对患病妻子的爱恋和坚守的真实写照。

2012年9月19日,随着孩子的出生,初为人父的张景华因为小生命的健康降临而高兴。然而,妻子持续不退的高烧,让高兴没多久的他陷入阴霾。三天后,经过骨髓穿刺检查化验,妻子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粒细胞白血病M2b。接到医生通知的那一刻,张景华瘫倒在医生办公室门口,化验单也掉到地上。他怎么也没法相信,一向健康乐观的妻子会得了这种病。孩子出生才3天,幸福生活刚刚开始,现实怎么能如此残酷。他昏昏沉沉的走到楼梯口,忍不住嚎啕大哭。等慢慢平静后,这名刚强的男子汉站了起来,病床上憔悴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孩子都需要他来照顾,他必须坚强。安顿好双方老人和出生仅8天的孩子后,带着从亲戚朋友处筹措的30多万元钱,他和妻子踏上了漫漫求医路。这一治疗,就是三年多时间。

刚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治疗时,妻子每天要输18小时近4000毫升的化疗药品,并伴有乏力、发烧、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药物反应,为详细掌握妻子的病情,张景华把妻子日常生活的每一细节都记录下来,何时起床,吃几两饭,喝多少毫升水,小便多少毫升,睡眠多长时间、体温多少度等等。看病的三年多时间里,他整整计满了9本日记本。为了保证妻子的饮食卫生和营养,不会做饭的他租赁了个6平方米的厨房,每天照着菜谱“闭门造菜”,让妻子吃上了每天不重样的可口饭菜。

由于化疗药物对体内血液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妻子每次化疗后血象都会降到很低,需要及时输入全血和血小板才能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但医院经常出现血源紧缺现象,张景华多次要求给妻子互助献血。看着过度操劳日渐消瘦的丈夫,妻子坚决不同意。被这对小夫妻感动的医生主动出面做工作,听到医生说正常人捐献血液和血小板对健康没有影响后,妻子才勉强同意。此后,张景华每月要为妻子捐献血小板,每半年献一次血,三年多时间里,他累计为妻子捐献2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和1200毫升的血液。每当看到妻子输血后脸色逐渐变得红润时,张景华苍白的脸上就会露出灿烂的笑容。在张景华的精心呵护下,妻子的病情趋于稳定,经历了一年7个疗程的治疗后,他们康复出院。

回到家后,张景华做起了妻子的“贴身保姆”,每天不厌其烦地照顾妻子的生活起居:打针、喂药、洗衣、做饭,从喜欢热闹俨然变成了居家丈夫。然而,幸福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在五个月后的一次复查中,妻子病情复发,阴霾再次笼罩到这个家庭。这一次,被病魔折磨得憔悴不堪的妻子坚决不接受治疗,“白花这么多钱,我不能再给你和孩子添负担了。”面对绝望的妻子,张景华耐心开导:“孩子需要妈妈,这个家不能没有你。”在他不断的鼓励与安慰下,妻子终于再一次拾起了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

前期陆续筹借的80多万元已经用完,张景华瞒着妻子卖掉房子,带着妻子又踏上求医路。由于复发后病情比较严重,加上长期化疗,妻子的身体日渐羸弱,精神状态也大不如前。噩耗再次降临。就在治疗期间,医生告诉张景华,经过长期的化疗,妻子的五脏六腑已经损伤很大,如果再不进行移植,远期生存希望渺茫。听到这个消息,张景华的心再次跌入万丈深渊,因为,从住院治疗至今,所有骨髓库都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配型。“多难也要把妻子的病治好。”张景华暗下决心,他一边坚持为妻子化疗,一边四处奔走,带着40多斤重的病历复印件先后到北京、山东、山西、河北、上海、安徽等地医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安徽省立医院一位副院长的帮助下,成功从广东脐带血库找到了合适的脐带血配型。

2014年6月份,他和妻子前往安徽进行移植手术治疗。

然而,一系列检查后,医生的态度让燃烧在他俩心中的希望小火苗瞬间熄灭——妻子的病情已经恶化,血液里的癌细胞经过化疗后不减反增,如果强行移植成功几率不足10%。面对亲戚朋友,甚至医生的劝告,张景华陷入了艰难的抉择。那几天,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脑海中都是妻子生病前健康快乐的身影。“我要赌一把,从岳父手中牵过她手的那一刻,我就答应无论发生什么,我都要爱护她、照顾她、保护她,现在就是践行承诺的时候,我不能放弃。”在他的坚持下,妻子被送进了移植仓。封闭式治疗期间,张景华每天都会将心里话写在纸上并粘贴在妻子的饭盒上,对妻子的思念与鼓励、孩子成长的一些瞬间、对未来的憧憬……这些内容,都成为妻子战胜病魔的力量。时间久了,移植仓内的护士也被他的真情感动,称他为“模范丈夫”,并自愿承担起夫妻两人的信使。

那段时间,张景华每天在盼望和担心中度过,妻子移植期间他瘦了20多斤。可喜的是,妻子手术很成功,一个月后转移出了移植仓。由于高强度用药对身体的损伤太大,加之长期卧床,出了移植仓的妻子的小腿肌肉出现萎缩,不能正常行走。张景华每天早、中、晚为妻子做小腿按摩3小时,每天背着妻子从6楼往返4次去晒太阳,直至妻子小腿肌肉恢复正常。

妻子治病先后花费160多万元,至今还欠30多万元外债,这对于每个月工资不到2000元的劳务工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他每次都宽慰妻子:“你健康,一家人在一起,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们还年轻,挣钱的机会有的是,你别担心,只负责健康就行。”

他的真情也感动着妻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果没有老公的鼓励与陪伴,我肯定走不到今天,与死神多次“亲密接触”后,更加理解了生命的可贵,我会好好的活着,为了我挚爱的人。”痊愈后的妻子,在QQ空间写下的这段话,犹如春风一般温暖着张景华的心。

伊旗推荐——敬业奉献


王巧梅

32年呕心沥血  谱写幼教新篇章

王巧梅,女,汉族,出生于1966年,伊旗人,现任伊旗第一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兼园长职务。

198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呼和浩特师范学校幼师专业,怀着献身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踏上了一条献身幼教事业的无悔之路,一干就是32年。

她先后担任伊金霍洛旗第二幼儿园和第一幼儿园园长。曾荣获“全旗先进教育工作者”、“全旗优秀校园长”“鄂尔多斯市十佳园长”、“全区幼儿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她的教案、教育论文多次在《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刊物上发表,有10余篇论文获奖。

1985至2007年在第二幼儿园工作期间,王巧梅先后担任了教师、教学副园长、园长等职务。她热爱幼教事业,热爱那些花朵般的孩子,正是对事业强烈的爱,铸就了她的成功之路。当年,作为全旗第一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幼师毕业生,领导和同志们对她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她也深感责任重大。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她从没有停止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追求,使她由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成长为一名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幼教骨干,同时也为她成长为一名学者型的幼教管理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任第二幼儿园园长后,她立足本园实际,积极探索适宜本园发展的管理模式。在全园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终以满意的实绩把第二幼儿园塑造成为伊金霍洛第一个一类幼儿园、第一个市级示范幼儿园。在“全旗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活动中,1999—2007年,第二幼儿园连续九年获得幼儿园组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并被自治区教育厅命名为“ECCD项目资源中心”和“先进教育工作单位”。

2007年8月任第一幼儿园园长后,她克服了幼儿园办园条件差和负债经营的困难,立足实际,以改善办园条件为基础,谋划一幼未来发展的蓝图,构建了“以幼儿园可持续发展为动力,以教科研为先导,努力把伊旗第一幼儿园办成管理优化、队伍精良、质量一流、环境温馨、幼儿喜爱、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具有艺术特色的市级示范幼儿园。”的发展目标,并确立了实现目标三步走的具体工作思路,即第一步新建园舍,扩充设备,晋升一类甲级幼儿园,第二步创建区级示范幼儿园,第三步形成自身课程特色,打造艺术教育特色的品牌幼儿园。为了扎实地走好第一步,在上级领导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2008年10月按照高标准高品质办园的要求建成占地11480平方米,建筑面积6565平方米的新园舍。今天的伊旗第一幼儿园已成为全市乃至全区的经验交流中心,2008年晋升为“全市标兵文明单位”,2010年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幼儿园”的验收,同年年底,被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命名为“全国美术教育示范园”,并连续7年获得“全旗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幼儿园组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多次接待了区、市两级领导的参观调研和来自区内各级幼儿园同行千余人次的学习交流活动。

伊旗推荐——助人为乐


廉万春

老教师退休不褪色  无私奉献体育事业

廉万春,男,汉族,1938年10月出生,籍贯天津,本科学历,伊旗体育局退休职工。

廉万春曾是一位体育教师,也是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伊金霍洛旗奥运火炬传递的一名光荣的火炬手。体育是他一生的事业和梦想。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伊旗体育教育事业。能参加北京奥运圣火伊金霍洛旗站的传递,也是对老人一生工作的肯定。

廉万春1960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系,先后在伊盟师范学院、伊旗第一中学、伊盟教育学院、伊旗体委教学园圃里辛勤耕耘了32个春秋。32年来他始终牢记“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在于索取”的格言,谱写里一曲曲高亢的奉献之歌。1959年,他作为内蒙古武术队一员参加了全国第一届体育运动会。1960年光荣出席全国第一届武术裁判培训班同年参加全国武术大赛,在双手带进枪比赛中获得全国第三名。1963年光荣出席全国第二届体育运动会,令他终身难忘的是他和运动员一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92年退休,他培养的学生多次代表内蒙古参加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多次代表内蒙古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并多次获奖,他所在的学校被评为内蒙古体育先进单位。

廉万春本人在任教期间,基本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在伊旗一中工作22年,全校就他一名体育教师,身兼武术队、田径队、男女篮球队教练。一星期他代过24节课,领导不忍心让他挑如此重担,想办法找人兼代,而廉万春老师总是笑着对领导说:“您看我身体棒着呢,我能挑的动。就这样,有时廉老师一人代三位老师的的课,而他从没有任何怨言,总是乐呵呵的。廉万春同志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领导和同志们。1974年,他被领导看中,经群众推荐,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85年被国家体委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证章、证书,应邀参加了国家体委在人民大会堂夜会厅的宴请。1990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本人多次担任内蒙古武术比赛总裁判长,全国四运会担任内蒙古武术队教练。从此,他更以非常的精力和非常的工作能力在体育事业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市、区、国家级体育栋梁之才。

退休后,廉万春仍然为伊旗的体育事业发挥余热,因为他难得的武术特长被伊旗老年体协聘请为老年武术队、老年扇子队教练。训练地点离家有四里多,可是年逾七旬的廉老师每天清晨第一个赶到训练场,使老年队员们深受感动。他训练的伊旗老年武术队在全市比赛中荣获集体太极拳第三名。

廉老师深知武术从娃娃抓起,他退出工作岗位后,为使伊旗武术人才后继有人,他利用业余时间免费办起了一个6-10岁小孩的武术队。退休后的他每天仍然超负荷工作,没领过分文报酬、这是什么精神,这难道不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吗?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办一件好事不难,难就难在办一辈子好事”廉万春同志就是一辈子办好事,一辈子无私奉献的真正的共产党员。对于廉万春同志的无私奉献精神,凡是知道他的人无不为之肃然起敬,正是能吃苦方为志士;肯吃苦,不是痴心人。

廉万春同志将全部的爱奉献给他为之奋斗终身的体育事业,他所获得的不是金钱、地位,而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现在,由于年老,身体状况不佳,廉老无法继续亲自从事体育事业,但是他仍旧惦念着他教过的那些孩子们,惦念着自己奉献一生的体育事业。从廉万春身上我们才真正领略到天下真正富翁的风采。—他的生命,应耕耘而芬芳;他的生活,因开拓而闪光;他的事业,因奉献而充实。

乌审旗推荐——诚实守信


乌达巴拉

诚信经营30余载 捐资助学10余年

乌达巴拉,女,蒙古族,1964年10月30日出生,现为乌达巴拉民族制衣店负责人。

乌达巴拉出生于乌审旗苏力德苏木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年幼的她因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生活贫困,读完小学二年级便退学回家帮父母做家务活,从那时开始就帮母亲给兄弟姐妹缝鞋补衣有了厚实的基础。1983年经人介绍她与牧民青年阿拉腾达赖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由于当时分到的草场小加上沙地多,两个孩子的陆续出生,家庭生活日益困难。当时,思想超前的她和丈夫毅然决定进城务工,为人诚实守信的她和丈夫开过门市部,办过小餐馆,直到1997年她又开了规模较大的淋浴澡堂,在开澡堂的平时她利用从小在母亲那里学来的绣花制衣技术,绣花、缝缝补补,无论干什么,她都一直秉承质量第一,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赢得广大商家和客户的信赖,随着市场商机的看好和收入的增加,1998她再一次转行开了民族制衣店。这一开就开了18年之久,经过18年的发展,乌达巴拉制衣店已经从当初的1个人形成现在15人的小型制衣厂。对于一个只上了2年学校的乌达巴拉来说通过自身的努力、别人的教导现在已经掌握了汉语并且运用自如,去全国各地如:北京、上海、石家庄、宁夏、甘肃、陕西、新疆等地进货已不成问题。乌达巴拉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农村妇女,她用执着和诚信,不仅使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还带动了周边农牧民进城发展,走上了致富道路。

虽说自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也时常帮助贫困学生。2004年自愿给鄂托克旗蒙古族实验小学的30名贫困生每人做一套蒙古袍。2015年6.1儿童节给乌审旗蒙古族实验小学15名贫困生每人做一套蒙古袍。且为了发扬民族文化给跳筷子舞的1000多余学生以市场价半价提供道具。

由于守法经营、诚信服务、业绩突出,乌达巴拉2005年被授予全市“进城务工先进妇女”荣誉称号,同年又被乌审旗工商局、乌审旗个私协会授予2004年度先进女个体工商户,2007年被苏力德苏木嘎查评为2007年发家致富先进牧民。

在经营中,乌达巴拉对制衣要求严格,做出来的衣服有一点瑕疵就会被她要求重做,每一件成品都亲自审核过后完全合格才会交给客户,争取要做到让顾客满意,不但如此,员工都有固定上下班时间,国家节假日还有法定假日。她的这种经营理念和服务态度赢得了新老顾客的一致好评……

杭锦旗推荐——敬业奉献


李文光

普通教师20多年来坚定守在教育第一线

李文光,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党员,陕西神木县人,现为杭锦旗龙子心小学教师。

龙子心小学的建校元老,是五届学生的班主任,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左眼突发眼底视神经病变后依然坚守在教育一线。二十多年来,他默默无闻地坚守在杭锦教育的第一线,他被评为杭锦旗第二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这位年已五旬的老教师,老党员,按理说早该退居二线了,更不用说身患严重的眼科疾病。可他为什么还坚持带病上班,坚守在教育战线的最前沿呢?因为在李文光老师的心里,始终装着学生,他觉得孩子需要他,家长需要他,他觉得自己还没有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这个社会,奉献给培养他的党和人民。

2012年,他送走了培养六年的毕业生后,由于身体状况(2008年左眼突发眼底视神经病变,成为弱视群体,而且每况愈下),他决定从此以后不再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但由于学校人手不够,出于对学生负责的考虑,他决定继续从事这届学生(现在的三年级三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观察,他发现这个班的孩子在日常行为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显然,这与年轻的班主任缺少工作经验有关。他想,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这群孩子肯定会出问题的。刚好这一年,年轻的班主任因生产请了长假,在需要人接替班主任工作岗位的当头,李文光老师考虑到孩子的前途,还是决定接管这个班级。就这样,时隔一个学期,原本退居二线的他又重返班主任岗位。没有人知道,这三年他是怎么度过的,他忍受着病痛的煎熬,在完成着一项项艰巨的任务。有句话说,“做人不要当教师,教书不要教语文”,教过语文的教师都知道语文这门学科的繁杂,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包罗万象,海阔天空。不谈备课,就拿作业来说,就多得让人头疼。什么朗读、背诵,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头的、书面的一大堆,这还不包括作文,如此繁重的工作压在一个处处需要用眼而又不能用眼的患者身上,无疑将给他眼睛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有时他也想着:快放手吧,不要管这些孩子了。可一想起自己的承诺,又不甘心放下,心想:还是咬咬牙坚持到最后吧。于是,他在竭尽全力地工作着,备、讲、辅、批、考,每个教学环节样样都不落空,和年级组的教师们一道研究生本教育,践行生本课堂,与不甘落后的年轻人赛跑着,始终让班级成绩保持在和其他班级不差上下的水平。去年,在旗教研室组织的全旗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统测中,他们年级组获得了全旗第一的好成绩。

对于一位从事多年的班主任来说,李文光老师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他看来,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不要只重视教书而忽略了育人。在他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育人比教书更重要。一个不懂得如何做人的人,是很难担当起学习的重任的,即便他成绩再好将来也不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因此,他深知以德育人的重要,深知班主任工作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每每听到校园里那些说脏话,看到那些“狂野孩子”的一举一动,他就有些揪心,隐约感到教育的缺失。孩子本无过,源头都在教育不得法,家长固然难辞其咎,但班主任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人向李老师取经,问:“李老师,为什么你们班的学生那么听话?你有什么好方法吗?”他坦然地说:“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也许是我的人格影响了学生,学生都在效仿我吧。”他还说:“治班之道,贵在以德育人,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他还说:“要想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那就首先要教班干部学会管理班级,让他们为班级服务。”李文光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干部,个个都显示出较强的工作能力,乃至于上了中学后,依旧是班级中的顶梁柱。在他的身上,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有的孩子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的老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我真的很敬佩我的老师。他虽然有时很严厉,但那都是为了我们。我想向他那样拥有丰富的知识,将来也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好老师。”实际上,李文光老师十分注重言传身教,时时处处给学生做出了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他都能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他坚决不做。

李文光老师爱孩子,孩子也爱他。他对孩子的爱像父亲对子女的爱,这爱情深似海。对于孩子的过失,他总能宽宏大量的泰然处之。他认为,是孩子,总会犯错误的。孩子犯了错误不要紧,要紧的是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掉自己的错误。这个学期,班里有两个孩子,在一次借班听课中去了二班,结果下课后人家说丢了东西,一问才知道果然是他们班的两个孩子干的,男孩子拿了人家放在柜子里的手表,女孩子拿了人家放在柜子里的一本书。起初两个孩子都不敢承认,后来在李老师的耐心说服下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他看来,看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也许是出于喜爱,也许是出于好奇,他对两个犯了错误的孩子说:“喜爱别人的东西是没错的,知道你们俩错在那里吗?你们俩错就错在没有经过主人的同意,人家会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东西而着急、伤心的。你们这种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伤害,是不对的。”他让两个孩子第二天把东西还给人家,并向人家赔礼道歉。后来有一天,那个男孩捡到十元钱交给了李老师,李老师欣慰地笑了,还特意表扬了他。那个女孩还主动揭发了班里偷拿东西的孩子。在李老师不在的时候,总有孩子想着他。有一天,李老师去浇树。一个孩子在她的日记中写道:“今天一天不见李老师,我的心里空落落的,好像少了一个亲人似的。”师生情深由此可见。什么才是伟大的教育?那就是爱的教育。一旦离开了爱,教育将无从谈起。李文光老师,用他那润物细无声地爱滋润着每个孩子,让他们渐渐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怎样做才是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李文光老师的光辉写照。

鄂托克旗推荐——敬业奉献


朱治忠

脚踏实地扎根生产一线 

恪守尽责筑牢安全屏障

朱治忠,男,196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化工工程师,现任中谷矿业安全环保部专工。1992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以来,他尽职尽责,努力工作,立足本职,无私奉献,在自己平凡的本职岗位上默默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尽职尽责,敢于担当,筑牢安全屏障

中谷矿业成立至今已经六年了,朱治忠在这六年里无怨无悔的坚守在安全工作岗位,从项目建设到安全设施竣工验收,从消防施工到生产装置安全开车,他不辞辛劳披星戴月的奔波在生产一线,离家较远的他吃住都在单位,除了必要的休息时间外,其余的时间都扑在了工作上。项目建设初期,公司大量招聘员工,员工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尤其缺乏安全意识,当意识到这是安全生产的一大难题时,他默默无闻挑起了这个重担,不善于使用电脑的他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手抄编写了近百页的新员工培训教材,为了培训全面,他查阅资料,请教安全、消防、环保和职业健康的专业人士;组织新员工进行培训时为了清晰直观还准备了大量的视频资料。涉及到器材使用时,朱治忠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示范讲解,为公司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电石开车,2015年烧碱开车,开车后日常安全教育的担子又压在了他的肩上。他用细心和责任谱写着一个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多年的辛劳,换来了一个驼弯的脊背,却带出了一直年轻的队伍。

立足本职,脚踏实地,扎根生产一线

年过半百的他,始终对待工作满腔热忱,始终奋战在安全第一线,隐患检查,隐患复查,整改验收,隐患闭合,样样工作身先士卒,不少人亲切的称呼他为“朱工”,他曾说“身先士卒心为先,安全生产细在前”。2015年底,公司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为了尽快完成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和标准化验收,朱治忠一边组织人员完善内业资料,一边带人跑现场查隐患、搞整改,将近年关的寒冬腊月,顾不上回家照顾家人,依然加班加点的工作在深夜,看到老哥哥的背影,我们真的心疼了。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凡朴实的员工,一个立足本职工作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一个为人亲和平易近人的老员工,把自己的心血挥洒在了自己坚守的安全岗位上。

善于学习,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

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在不断总结、完善自我,认真落实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并积极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也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员工。如今朱治忠已经老了,但依然在工作之余不忘学习,考取了化工工程师证书。最近,年过半百的他又在努力学习,准备考取注册消防工程师,这样的拼搏和奋斗,让我们年轻人感到羞愧。工作期间,他获得了许多“优秀党员”“优秀员工”“优秀干部”“先进个人”“优秀团队”等等这样那样的称号和荣誉,在面对荣誉证书时,他总是坦然一笑。就像他常说的那样,“荣誉是对工作的肯定,但工作不是为了荣誉”。他还说,机会留给年轻人吧,年轻人更需要机会和荣誉,他们会比我做的更好……。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老党员,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用自己的血汗和付出诠释着一个党员的品格,一个老党员的高尚品格已经深深烙印进年轻一代的心中,党的光辉将这样言传身教的代代传承下去。

鄂前旗推荐——孝老爱亲


唐月兰

“好媳妇”唐月兰:悉心侍候婆婆40余载

唐月兰,女,汉族,1952年12月出生,鄂前旗敖镇洪山塘村转移农牧民,现为鄂前旗上海庙镇天骏佳苑社区居民。

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她,却放不下肩上照顾婆婆的责任,44年来,风雨兼程,数十年如一日照料如今已经91岁的婆婆,未曾有半句怨言。婆婆患有老年痴呆症三年之久,她像疼爱孩子般疼爱着婆婆,给予老人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爱,用朴实、善良、贤惠诠释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一个年逾花甲老者正在给一个年近百岁的古稀老人喂饭。花甲老者不时用手绢给古稀老人擦擦嘴角,不时帮老人扶正身体,不时帮老人捋一捋头发,老人嘴里还时不时的嘟哝着什么。喂饭的人依然是一脸的平静表情。给人的第一感觉这一定是一对老母女,心灵感受到了画面的极大震撼。忍不住问个究竟,原来这个比较年轻的老太太是老婆婆的儿媳妇唐月兰。

 老太太叫郭玉莲,今年91岁,患老年痴呆症已经三年了,唐月兰只能每天守着她,给她喂吃喂喝,老人就连大小便也不能自理,吃喝拉撒一切都由唐月兰精心照料。唐月兰的老公也患有肝硬化,就这样的三位老人,生活确实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但是唐月兰依然这样默默地撑着,生活在上海庙镇长城花园社区的天骏佳苑小区。唐月兰是位和蔼可亲、通情达理、勤劳能干、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她理解子女们自己过日子的艰难,也不愿过多依赖子女。作了40多年的媳妇,唐月兰与婆婆和睦相处,悉心照料,尽量不让婆婆受一点苦。现在自己也老了,丈夫身患重病,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她,一个花甲老人,默默地照顾着两个患病的老年人,但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和小区里的居民慢慢熟悉了,人们也慢慢了解了她。邻居由衷称赞她年纪那么大了还那么能干,她只是淡淡地说:“没有别的办法,我只是在尽一个儿媳、妻子的责任”。人们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几十年的共同生活真的让她们看起来亲如母女。91岁的婆婆神志已经不清了,看得出来,多年的婆媳生活使得两人亲昵无间,婆婆郭玉莲对媳妇唐月兰非常依赖,看起来更像个老小孩儿,她们相依为命……洗衣、穿衣、做饭、喂饭、擦身体、洗头、梳头、扶到窗边晒太阳……这一切的一切,唐月兰做得信手拈来,仿佛44年的漫长岁月里与婆婆相厮相守的日子就在弹指一挥间。近距离地接触唐月兰,看到的是她还不怎么斑白的两鬓,那真是心胸开阔的象征,听到的是她温和的话语,那是历经沧桑的安宁,感受到她脸上淡定的容光,那是她禀持孝老美德的体现,在她的述说中,往事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善良。每位妇女在一生中处于女儿、妻子、儿媳、母亲等众多的角色之中,非常不易,尤其儿媳的角色最为不易,相信每个家庭都会有所不同,但是唐月兰却可以将其处理的游刃有余。这一切源于她勤劳俭朴、热情善良、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唐月兰的家是一个传统美德之家,遵循的是“敬老爱幼、勤俭自强、孝行天下、淡泊从容”的人生品格。这传统美德让她们全家获得了精神的力量源泉,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们相持相扶,彼此关爱,度过生活的难关;在漫长的生活长河里,她们宽容以对,互为慰籍,共享人生的平实和精彩,这细水长流般的爱,将会感染更多的人在平淡中体味真、弘扬善、享受美。

作为一个好媳妇,唐月兰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没有震耳发聩的表白,不发豪言壮语,不要宣传报道。她以一个典型的东方女性的心态埋头做着她认为该做的事情,把“孝”字深深刻在自己的字典里,抒写着“孝”的朴实无华。

康巴什推荐——敬业奉献


白保小

坚韧不拔的主心骨  朴实执着的带头人

白保小,男,汉族,195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1992年参加工作,高中学历,现任哈巴格希村支部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

他从农村走出来,但却不忘本,他用自己的行动反哺家乡,从打机井、改良草场到修路、养殖,他都一心牵挂着家乡的人民。他带头帮助村民改善生活条件,带领大家摆脱穷困,走上富裕之路。

谋发展,他是脱贫路上的急先锋。1992年,白保小当选马王庙村八社社长并成为村委会委员。为了改变村子的穷面貌,白保与村“两委”成员通过深入调研、广泛走访,决定带领群众走种植沙棘和发展养殖业的路子。他一次又一次不辞辛劳地跑项目、争资金,从未留下一句怨言。多年来,他协助村“两委”共为村民打机井8眼,争取水地种草项目2000多亩,改良草场项目1.8万多亩、柠条5万亩、沙棘种植项目3万多亩,坝系工程项目19处,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地方生态环境;2006年,他与村“两委”成员多方奔走,争取资金150多万元,成立了马王庙村绒山羊养殖协会,发展村里规模养殖户103户,带动了地方产业的迅速发展,使群众人均每年增收1800多元。发展“马王庙山羊肉”特色品牌,每年向外地销售羊肉约12万斤,使农民现金收入明显增加,发家致富的思路和眼界大大拓宽。

办实事,他是致富途中的细心人。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村里通往外界的路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小土路,严重影响村民的致富增收。白保小提出了“要想致富,必先修路”的想法后,他带领全村的百姓迈开了铿锵的脚步,跑伊旗,去东胜,找政府,说企业,积极争取项目,协调资金。从1997年到2000年的近三年时间里,马王庙村修筑了一条长17公里的砂石公路,成为该村通往外界的“致富大道”。此后,白保小协调村内企业、相关单位续修砂石公路30多公里,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2005—2008年,他与村“两委”一班人又积极筹资,争取农电改造项目,为村内增设变压器12台,延伸高压线5公里,动力线10公里,实现了村内户户通电;协调企业筹资2.3万元为村内农户建卫生厕所23座,多方筹资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四处,解决了72户310人和1700多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

重实干,他是创事兴业的领头雁。进入2009年,白保小与村“两委”一班人结合村内实际,大胆尝试和创新,以村“两委”牵头在全市注册成立了首家村级劳务公司--“鄂尔多斯市慧民劳务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其中,村集体投入51万元,群众投资49万元。通过组建符合群众自身实际的劳务队,完善就业服务组织,促进转移进城居民的就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公司先后成立了兴康商贸公司和兴康物业管理公司两家子公司。负责12家平价便民超市的启动运行和北区城乡统筹示范园区各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白保小作为转移群众的“领头雁”,同时也是创业就业的“带头人”,更是转移就业群众的“代言人”。他跑部门争取政策,跑工地确保施工质量,跑村民家做 转移就业指导,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纽带作用,架起了党和群众的沟通桥梁,也铺就了转移群众就业增收的幸福路。他带领一班人辛勤劳作,将政府的优惠政策全部落实在转移居民的就业及增收上,目前,参加劳动输出的群众近2000人次,各类参与劳务输出的群众人均年增收4800多元。

多年来,白保小多次被哈巴格希街道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评为康巴什新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评为鄂尔多斯市级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人。他跑部门争取政策,跑工地确保施工质量,跑村民家做转移就业指导,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纽带作用,架起了党和群众的沟通桥梁,也铺就了转移群众就业增收的幸福路。

康巴什推荐——助人为乐


刘毅

老骥伏枥献余热 八旬老人爱心助人显温情

刘毅,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36年4月11日出生于陕西省府谷县,现年80岁,家住康巴什新区宏源鑫都小区。现任兴旺社区夕阳红中老年文艺队队长、宏源鑫都业主委员会主任。

精神矍铄的刘毅大爷,在小区里很多人熟识他,是因为他退休不退岗,仍然“身兼数职”,马不停蹄地忙碌着,他是康巴什新区滨河街道老年文艺队的队长、夕阳红健身操协会会长、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副书记、延安精神研究协会会员、老年科协会员、小区业委会主任……他当过老师,育人无数,退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慈善、爱心活动,点点滴滴爱心故事汇成了温暖的长河。

2013年康巴什新区滨河街道授予刘毅“先锋模范”带头人荣誉称号,他的家庭也获得了全市“百佳文明和谐家庭”荣誉称号。

刘毅和老伴都是热心人,尽己所能做好事,下雪天,为方便小区居民出行,他们早早起来清扫小区过道,虽然事小,但让小区居民感受到了温暖与感动。一次,邻居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下楼不慎把脚扭伤了,正好被刘毅遇见了,他急忙把老人从1楼背到了4楼的家中。老人看着刘毅也是高龄老人了,还患有腰椎病,十分过意不去,千恩万谢,刘毅说:“你孩子不在身边,咱们邻里邻居,你就别客气了,有事只管打电话。”小区里的几户空巢老人都留有刘毅的电话,有困难就找他,热心的刘毅总是随叫随到。他虽不是社区工作者,但他成为了一名解决家庭矛盾的志愿者。小区一对50多岁的夫妻和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同住,矛盾不断,总是吵吵闹闹,女主人有了离婚的念头。刘毅知道后,苦口婆心的劝她,经过刘毅的调解,她们家的矛盾缓和了,生活也逐渐恢复了平静。

炎炎夏日,刘毅所在的老年文艺队的队员在广场活动,为防止队员中暑,他自费购买了120多顶帽子发给队员。2013年“六一”儿童节之际,刘毅到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过“六一”,给孩子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玩乐,还给辖区的两所幼儿园各捐助500元,为孩子送上节日的祝福。“我认为学习雷锋不是喊口号,不是走过场,而是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能为别人、为社会着想,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奉献自己的一片诚心和爱心。”刘毅说,雷锋精神更多地是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

四川雅安地震后,刘毅深感一个党员的责任,他说我上年纪了,不然我也去当志愿者。虽然不能去灾区做点事情,但他通过行动为灾区献爱心,积极组织募捐活动,他带领小区业委会成员带头每人捐款1000元,并动员业委会将新区奖励业委会的4000元钱也捐给了灾区,在刘毅的号召带领下,居民群众积极响应,大家纷纷解囊相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总计为灾区募捐1万多元。

呼兴凤也是一名退休人员,在刘毅老人的影响和感召下,义务担任文艺队后勤保障人员,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文化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默默付出。退休干部李冬梅发挥自己的特长,义务为居民教授广场舞、健身操,组织居民编排小品。刘毅的妻子李川英,多年来不仅支持刘毅老师的工作,还义务主动担任起文艺队组织和演出的任务,夫唱妇随,大家的友善和爱心让刘毅感慨:身边的雷锋越来越多。

刘毅退休后,他的时间大部分都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了,虽然没挣一分钱,但乐在其中。他和老伴拿出积蓄的3万多元购置了各种乐器和一辆三轮车,专门为社区居民和老年文艺队服务。刘毅还精通俄语、蒙语和乐理,业余时间他搜集整理了100多首蒙古族民歌,并用简谱记录了下来,指导老年合唱团成员学唱,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做着不懈的努力。他最乐于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就是能够帮助别人,让大家都快乐的活动。“我的愿望就是社区居民都能过得快乐、幸福,邻里之间都能互帮互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奉献爱心的行列,只要是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益的活动我都愿意参加。”刘毅说。

更多推荐

这些人上了自治区的榜单 有你认识的吗?

鄂尔多斯市3人获全国乡村好青年称号


综合鄂尔多斯文明网消息

本期编辑:王曾 校对:李丹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