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旗:增收靠项目 脱贫有门路
没有产业脱贫,就没法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就没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伊金霍洛旗紧锣密鼓谋划布局,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产业扶贫的蓬勃之力已汇聚成钢刃利剑,斩断了穷困之根。
产业扶贫这一招用好了,首先便实现了脱贫这一前期收益,放长远看,既能带动乡亲们致富,更能促进地区的繁荣。伊旗一直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策、一户一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实现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以镇为单位,实施金融扶贫贷款、互助资金、产业化扶贫、到村到户、电商扶贫等项目,构建“规模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再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和到村到户产业扶持项目结合起来,同步实施、同步推进,确保户户有脱贫项目。贫困户可以得到产业专项扶贫资金和金融贴息贷款约5万元(无偿投入占30%,贷款占70%)。这样的扶持温暖了无数身处困境的人。查干日格召村华技水泥制品厂(下称砖厂)的32万元启动资金是在旗委组织部的帮助下筹集而得,其中有旗地税局干部职工筹资11.3万元、农村信用社贷款10万元、村“三委”成员个人借款10.7万元。此外,在建厂时还以自愿加入为原则,让本村31户贫困户以每户5000元参与入股。砖厂建成后,旗扶贫办还为砖厂申请了25万元互助资金和32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如今,砖厂运营顺利,当初贫困户的入股在砖厂实现盈利后,不但能全额返还,还能再分4000元的红利。查干日格召村二社村民侯生荣是国家级贫困户,说到砖厂,侯生荣难掩激动心情:“我们照常在家里干活还能额外领上分红,这种好事还是头一次遇到。”
伊旗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既看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还参考了每村每地的发展基础。伊旗积极鼓励和引导贫困农牧民创业,配套当地种养殖产业发展链条,形成一批有能人带动的蔬菜专业村、农畜产品村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对能够带动蔬菜专业村、农畜产品村及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能人,给予富民卡贷款额度从10万元提高至50万元的优惠政策,还为其提供免抵押、免担保、循环、自助贷款。为了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推行签约式订单扶贫机制,从贫困户中定向选择供货方,组织购货方与银行、贫困户签订三方协议,由旗农商行给予贫困户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环节贷款扶持,购货方也可以通过农商行向贫困户付款,如此一来,“产—销—结算”产业扶持模式便有效循环起来了。经过这样的扶持发展,现在,已经有很多贫困户不但是脱贫小能手,还成了致富带头人,伊旗红庆河镇冯家渠村七社村民李果树就是其中一员。李果树已年过半百,既要供正在读大学的女儿念书,还要为身患残疾的儿子看病,生活拮据,被列为市级低收入户。冯家渠村耕地面积少且分散,加之地下水位深,不适宜发展大规模的种养殖产业。经过反复研究多方实地考察,冯家渠村规划出了一条以种植旱地红葱和养殖本地鸡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听到这一好消息,去年,李果树便在自家玉米地旁的一亩空地里撒下了150斤葱籽,虽然规模不大,但葱苗长势很好。李果树说:“葱籽和肥料都不用我操心,都是帮扶单位免费提供的,我就下地锄锄草、浇浇水就行。按现在初步预计,一亩红葱能收入6000元,如果我们每户每年种5亩红葱,收入就能达到3万元,人均收入就在1万元以上,那样我们就能脱贫致富了”。说到这里,李果树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如今,冯家渠村已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一里香”旱地红葱品牌商标。除了种植红葱,李果树还培育了近700只本地仔鸡,现在小鸡已经快要出笼了。
伊金霍洛旗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非常丰富。现在全域旅游已经乘风起航,伊旗也抢抓机遇,将扶贫与旅游结合了起来。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查干柴达木村,过去因三连护卫队驻扎此地守护王爷府和国民党绥靖蒙政会及其住所安全而得名“三连寨子”。现在村东边建起了一片仿古建筑,这是一条名为“寨巷”的商业街。“寨巷”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扶贫到村到户项目资金和乡镇企业筹资。“寨巷”占地2400平方米,共有店铺67家,建成后将主营地方特色小吃、农副产品、旅游纪念品和民族服饰,农牧民家里的农副产品,如禽蛋、猪肉等都可以在这里销售。查干柴达木村的17户国家级、市级低收入户将可通过入股分红和入驻经营两种方式来增收,且凡是查干柴达木村的贫困户,入驻“寨巷”一律免除租金和水电费,可以无偿使用商铺。“在入驻之前,我们会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提升贫困户的经营能力。比如说他们想进行豆腐加工或是酸奶加工,会有专业老师对他们进行培训。同时,为了打破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局限性,我们还要就其如何面对顾客,如何面对将来的游客进行系统化培训。” 札萨克镇扶贫和产业发展办主任高建军说道。
春已至,北疆依旧少不了猛烈的风。然疾风知劲草,伊金霍洛的扶贫产业项目,必将借着春风的势头,越长越旺。
本期编辑:李丹妮 校对:何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