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牧野】妙手雕琢万象出
他乃普通牧人,他的手,可挥鞭草原,可弹筝拉弦。谁知他竟可妙手细琢,雕出万象。一把刻刀,即可点木成金,枯木亦逢春。苍鹰野鹤,凤凰麒麟,骆驼飞鹿,鸟雀齐鸣,他的根雕,栩栩如生,形神兼备,饱含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特而又充满灵气。他是套马的汉子,也是乌审草原上的“妙手匠”。他便是宝音达来。
从22岁“入坑”到现在,宝音达来的“雕龄”已有十五年。从小,他就跟着爷爷“比划”,爷爷专心雕刻,他就坐在一旁看。爷爷雕刻的十二生肖个个活灵活现,他看着心痒,手也痒,自己也拿了把小刀,刻个小老虎来玩儿。常常跟着爷爷和父亲去沙里寻找树根,一走一整天,发现树根则欣喜万分,路途再远不觉疲惫。
高中毕业回乡,放牧种草,过起普通牧人生活。一日,有人拿来一个树根,让宝音达来看根雕刻。说来也怪,十几年没碰过,一上手就立刻来了感觉,竟没有手生之说。刻着刻着,一只凤凰便展翅飞出,惊艳了来者。他将自己的“手巧”归于家族遗传,他的叔伯兄弟们对根雕也是无师自通。此次的小试牛刀,让宝音达来重新找到意趣所在,继而正式开启根雕之旅。
果真是“旅程”,“寻根”路漫漫,雕成更是不易。以前,乌兰陶勒盖地区有不少小叶鼠李,当地人称之为“黑圪榄”。黑圪榄一百多年才能长十几公分,密度高,不易腐烂,年头越久越珍贵,是根雕的良木。黑圪榄枯死之后,树根深埋于沙丘之下,风吹多年,或许“才露尖角”,所以颇为难得。良木可遇而不可求,更要加倍用心。徒步明沙之上,放眼遍寻,走近细寻,“一木三年得,一见双泪流”,一点不为过。寻到一根,如获至宝。看粗细辨纹路,观察附近沙丘移动情况,以此判断枯根埋藏了多少年。又长途跋涉,到巴彦淖尔、阿拉善等地,寻找一种叫“桃日勒格”的树,一找好多天。一个树根有几十斤的,有一百多斤的,也有二百多斤的,雇人从沙里背出来,再用皮卡车拉回去。有时候,一皮卡车的根,造型好的就一两个,剩下的只能雕底座之类的小物件。树根价不菲,每去一次,没几万块钱回不来。
“寻根”回来,便是“创作”之时。从一个个废弃的树根,到一件件灵动的根雕作品,悟形、去污、雕刻、打磨,整个过程需反复琢磨,慢工出细活,刀落始雕成。悟形是根雕的开始,也是一个“烧脑”的开始。天然造型,历经长久,奇根劲节,造物赋彩。唯有识者乃能衡量,宝音达来就是“有识者”。站着,蹲着,坐着,从每一个角度去“悟”,悟着悟着,根之奇、根之美便能显现出来。像什么,就刻什么。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只需略加修整,根雕即成。
只要一有时间,宝音达来就坐在树荫下雕刻。满满一盒刻刀,经年累月,每一把都层层覆盖着他的手纹。鸟类、笔筒、枕头等小件,一两日便可雕出,大件则十分耗费心力。他说,好的雕刻家都是好画家,根雕就是在“木上作画”。家里的那一座精美的马鞍,重达一百五十斤,高1.1米,宽0.8米,足足用了半年之功。每一处花饰花纹,每一个细枝末节,皆经百琢千磨。那一座展翅翱翔的雄鹰,有2米多高,两个月始成,观之则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美。雕刻途中常遇“瓶颈”,放下刻刀去干活,转身又来了灵感。千姿百态的枯根,在他手下“活”了起来,仿若有了第二次生命。根成树,旁枝末节,风骨嶙峋;木成驼,昂头挺胸,沙漠穿行;麒麟须与舌一道,双目若有光;双鹤亮翅,神态自如,承载美好希冀……如此种种,“化腐朽为神奇”,为人震撼叹服。
这些年,手头一直没闲着,雕刻了几百件作品。带着作品去参加乌审旗“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两次拔得头筹。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前来参观询价,宝音达来就辟出50平方米的地方,将自己的根雕作品和妻子的绘画作品,以及母亲的刺绣作品,一同放入,另外还有一部分个人收藏,都是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现在市面上已难找到。作品越来越多,来的人也越来越多,小室难展。去年10月,宝音达来专门新建了600平方米的展览馆,准备精心设计摆放各类作品,同时经营牧家乐,预计今年8月正式开馆开业。
手的温度渗入根的肌理,岁月愈久,愈加厚重沉静。宝音达来雕刻着,打磨着,在根雕的世界里“修炼”着,快乐着。
更多推荐本期编辑:高正彦 校对:何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