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牧野】“琴”有独钟的那顺巴图
夏日里的伊金霍洛小镇阴阴可人
静谧的早晨虫鸟按耐不住地雀跃鸣叫着
走进民族公益街
空气里氤氲着木头特有的清香
追着这味道便可寻至乌尼尔民族乐器店
旁边是巴音杭盖乐器厂
那顺巴图是这两家小店的主人
那顺巴图小时候家里穷,他父亲又因病干不了重活,只念到初中他就不得不离开课堂到生产队替父亲干农活挣工分,养活一家老小。从那时候开始为了讨生活那顺巴图遇到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没皱过眉头,干过机修,学过厨师,当过木工,还做过造林工人……2008年那顺巴图和朋友一起来到鄂尔多斯,想在这片“黑金”深埋的沃土上也淘一捧金。他逢人就问哪里有招工的,在一家小饭店吃饭时有人告诉他一家琴行在招工。
来到巴日泰琴行,老板拿出一把损坏的马头琴给他讲解了一下怎么修理,问他能不能做。他说能,说自己一看就会。店里的老师傅和老板都不相信,那顺巴图就说:“我先给你修一件,修的好你再用我,修不好我就走人。”老板于是让那顺巴图雕刻一个琴头。那顺巴图以前做木工的时候自学了雕刻,当时他看了看,只用了两个小时就雕出一个琴头,一般学艺好几年的学徒也要雕刻一天。老板立马对他另眼相看,让他留下了。只在巴日泰琴行干了四十多天,那顺巴图就被马头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仁钦道尔吉看中,让他到自己家里帮忙做马头琴的零部件。
在巴日泰琴行和仁钦道尔吉那里,那顺巴图一边帮工一边偷师,他很快能通过模仿完整地制作一把马头琴了。可是他模仿制作的马头琴却是徒有其表不具其魂,发出的声音很难听,根本就调不在调上或是压根发不出声音。他琢磨了很久也没搞懂是为什么。思虑再三,他决心拜师学艺,而且要拜就拜最好的老师。
做好决定之后那顺巴图就打点行装去了省府呼和浩特,希望可以拜在著名的马头琴制作人乌力吉门下。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乌力吉制作的马头琴品质一流,每年到他这里来定做马头琴的人络绎不绝,而且他还获得了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的授权,让乌力吉以自己的名字作为马头琴的品牌标识。乌力吉门下更是桃李满园,帮工、学徒都不少,而且还要经熟人介绍才能“入学”。那顺巴图是个外地人,没有介绍人,连乌力吉的面都见不着。
常年四处漂泊,早已经被生活打磨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再加上流淌在草原儿女血液中的执着,那顺巴图没有放弃,迎难而上。他在呼和浩特找了家旅店住下来,利用他所有的关系人脉,终于在两个多月后见到了乌力吉老师。然而乌力吉老师并不想再多收一个徒弟,那顺巴图吃了一个闭门羹。那顺巴图于是提出他可以给乌力吉老师白干,不要一分工钱也不用管住宿伙食,如果老师觉得他琴做得好再收他做徒弟。这样乌力吉老师才答应他在自己的琴厂里帮工。
手艺人中都流传着一句谚语:“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所以师父在交徒弟的时候都会藏一手,随着分工时代的到来,“藏一手”渐渐变成了“教一手”,传艺师父会把整套手艺分成一道道工序,每个徒弟只教一道工序,马头琴也不例外。乌力吉老师的琴厂里,学制作琴箱的就只做琴箱,做琴头的只做琴头。那顺巴图去了之后和乌力吉老师说他能独自完成马头琴的制作,老师和其他学员都不相信,直到那顺巴图真的完整地做出了一把马头琴。与此同时他也直言不讳地告诉乌力吉老师,自己是靠模仿学来的,但是做出来的琴没有声音,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想知道这琴箱里的奥秘。这个年轻人让乌力吉老师感到很是意外,干活比别人快,而且只靠模仿就能做琴也证明了他的天分,就收下了这个徒弟。学徒的岁月里,他和老师乌力吉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他另立门户以后老师也经常指点他,每逢有重要的大订单乌力吉老师第一个想到的也是他。
在乌力吉的指点下,那顺巴图终于探得了马头琴内里的玄机。原来面板的厚度弧度、音梁音柱的高低位置角度,琴箱各个板面的粘合情况等等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影响着马头琴的音色。而且每一块木头、每个部分的硬度和韧性都是不一样的,在做琴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用卡尺测量然后再精心打磨,打磨之后调音试音然后再打磨,经过千锤百炼才能锻造出一把音质尚佳的马头琴。也正因此,每一把马头琴的音色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做琴的过程中,匠人的直觉和手感也是非常重要的。那顺巴图不会拉琴,他做马头琴可以说是全凭感觉。每次他感觉差不多了,就找个琴师来试音,试好之后抛光上漆,一把马头琴就做好了。多年的朝夕相处,那顺巴图已经和他的马头琴心有灵犀了,几乎没有试音之后需要重新打磨的。
那顺巴图在呼和浩特学成之后,就回到了鄂尔多斯——这片让他邂逅了灵魂归处的土地,在伊金霍洛小镇筹建了琴行和琴厂。这个拙于言语的匠人并讲不出什么花哨的大道理,只是以最淳朴的方式给养着古老的文化印记。那顺巴图的琴皆选用最好的原材料,同等品质的琴别处售价都是他的两三倍。工作间里上好的虎皮纹木板整齐码放着,雕工精致的琴头悬挂在墙上;琴行内已做好的马头琴闪着微微的光,转到背面可以看见带有“齐宝力高”字样的标识。每天早上五点他就开始做琴,一直做到晚上七八点,也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休息一两天。
传统马头琴用木头制作定音柱,但是时间一长木头断裂变形了,音准就很难固定。那顺巴图改用铜制作定音柱,延长了马头琴的寿命。有了这个秘方,那顺巴图把马头琴的保期延长至五年,一般琴行都只保修三个月。现在那顺巴图的马头琴已经小有名气了,不仅深受当地琴师的喜爱,周边各个地区也经常有人来找他定做马头琴、四弦、三胡。
工作间里机床在隆隆作响,木板经过钜刃的洗礼涅槃重生,不多日又会有音乐的精灵来到这世间赞美苍茫而又古老的草原。多年在充斥木屑和粉尘的环境中工作,那顺巴图已经因病大脑严重供氧不足,不过他从来都没想过要放下这项他一看就会的事业,没有想过要离开他一看就爱的马头琴。
文化名片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各不相同。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牧人拉起马头琴,用哀怨、愤怒的琴声诉说着蒙古族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对王爷、牧主的深仇大恨;用嘹亮、优美的琴声表达出人民对牲群、草原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从此,马头琴音便成了蒙古族人民的心声。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经过多年的传承,马头琴也随着时代发展,进行了多项改革。在传统小马头琴的基础上,改革制成中马头琴、大马头琴和低音马头琴等多种乐器,显著丰富了马头琴族乐器系列。马头琴演奏的形式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从以前呆板的演奏变成了视觉表型的艺术,经过多年的改良渐渐形成了一套完美演奏形式。
更多推荐
记者:王亦然 马利军 刘博仑 宝上越
本期编辑:高正彦 校对:何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