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厚厚的“城记” 字里行间皆是震撼
一本厚厚的“城记”
字里行间皆是震撼
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卫生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
每一项荣誉的背后
都付出了鄂尔多斯人的艰辛
印证了
百姓渴盼的
品质城市的理想逐渐变成现实
不管累不累
也不管东南西北
自治区成立70年来,勤劳智慧的鄂尔多斯儿女“把城市建成花园”的梦想从未间断, 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壮,以无畏无惧的勇气和魄力,一路披荆斩棘、破浪前行,谱写了城市建设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宏伟篇章。
纵览70年,鄂尔多斯城市建设发展的沧桑巨变,让人回想起昔日风雨历程的峥嵘岁月。
城市变大气了!
城市建设的轨迹,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也承载着一种城市精神。“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警察管两头,一个公园两只猴”“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这曾是人们形容东胜县城“旧面貌”时,张嘴就来的几句顺口溜。
从空中俯瞰,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轴,东胜、康巴什、阿勒腾席热镇,就像一条彩带串起的三颗明珠,具有现代气息的高楼广厦,被秀木繁花、绿水亭台环绕簇拥,四通八达的道路,融合贯通成为一体,构成了鄂尔多斯现代化城市的美丽身姿。
踏进鄂尔多斯市的城镇市区,碧波荡漾的城市水系、绿树成荫的市政道路、鲜花盛开公园广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赫然映入眼帘。“鄂尔多斯的城市变了,变得越来越大气了,变得越来越精致了,变得越来越漂亮了!”一位游客在流连驻足、登高望远后,感叹地说:“鄂尔多斯,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让人怦然心动。”
村子变成景区了!
2014年,康巴什区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城市旅游4A级景区,填补了自治区没有以城市命名景区的空白。十几年前,康巴什区还是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小村子,满眼荒山荒漠,低矮破旧的平房组成村落,人口也只有1400多人。
哈巴格希街道居民赵志敏是土生土长的康巴什区人,他在这座现代化新城的“旧址”上生活了20多年。“我小时候,村里就有条210国道经过,其他地方全是荒漠。”赵志敏回忆说,“那时候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2004年5月,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进行开发建设康巴什区,开启了鄂尔多斯城市建设的新征程。短短的13年时间,康巴什从荒漠野岭嬗变成一座生机盎然的现代化新城,并且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景观命名的AAAA级旅游景区。
按照“舒展大气、绿色宜居”的规划理念,康巴什建设了中心区、北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几个功能互补的独立组团,科学合理地构建起城市发展框架;先后建成了31处公园广场,乌兰木伦湖全线成景开放。城市绿化面积568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4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0天以上,成为全国首座“环境艺术示范试点城市”。
“出了小区门就是旅游景点,小区周边医院、学校、商场一应俱全。”现在,赵志敏一有空就会带着老婆孩子,或公园游玩赏美景,或休闲运动、逛街购物,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旗县人气增长了!
自治区成立之初,鄂尔多斯六旗一县城市建成区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几乎没有建制镇;截至2016年,全市七旗两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69.4平方公里,较1947年增长了12倍,建制镇增加至43个。
2000年之前,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城镇发展比较落后,城镇化水平也不高,多年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2001年撤盟设市后,鄂尔多斯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重化工业向中西部战略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获得生机动力,城镇化进程起步前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全市城市产业支撑、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由1947年的不足1000人增加到2016年的151万人,城市化率由不足1%提高到73.5%。
围绕“品质”做文章,鄂尔多斯的城市建设不断向功能更加完善、内涵更加深厚、品质更加优异的新平台迈进。以人为本,大绿大美鄂尔多斯在眼前铺展开来。
生活环境变好了!
新中国成立前后,鄂尔多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道路为自然形成,无市政设施,无街道,无水电供应。改革开放后,用水和用电才基本得到满足。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市城市市政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基础设施由严重滞后向全面提升的重大转变,规划建设了一批水源工程、供水工程、管网工程和输变电工程,高速公路、机场从无到有,初步构建起水、电、讯基础供应网络和公路、铁路、航空相结合的立体化交通体系。
鄂尔多斯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加大城镇公用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城市绿色更多了!
绿色,是希望的象征,更是鄂尔多斯人的美好向往与不懈追求。
鄂尔多斯的园林绿化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89年,全市绿地总面积仅149.9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1.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8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仅为4.7%。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鄂尔多斯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按照“增绿量、上水平、出精品”的原则,大幅度建绿、造绿、添绿,全面打造绿化景观,绿园、绿廊、绿景、绿带相互交融,全面开花……城市、生态、人居和谐发展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已现雏形。截至2016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1084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40.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1.1平方米。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公园绿地均衡分布,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化效果。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3个旗建成国家园林县城,6个旗建成自治区园林县城,4个镇成功创建自治区园林城镇。
今年,鄂尔多斯以迎庆自治区成立70周年和承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为契机,把提升城镇园林绿化水平、全面加快大美秀美、园林园艺鄂尔多斯建设作为重要的城建工程、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工程,大手笔造绿添绿、大力度实施景观提升工程,优质的城市环境已成为宜居鄂尔多斯新的靓丽名片。
城市管理更科学有效了!
城市发展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在城市建设发展中,鄂尔多斯高度重视城市管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组织实施了数字城管、便民服务、社会治安和应急管理等一系列信息化应用项目,城市管理渐趋规范化、精细化。
——提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2011年,鄂尔多斯市被自治区列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城市以来,着力规范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制定了19项城市管理执法制度,规范城管执法文书格式、办案流程、档案管理,统一行政执法标志、车辆标识、工作服装和督查证件,城市管理逐步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
——加强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管理。制定实施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垃圾处理补贴制度,推行了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中心城区已有21个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清退了中心城区敞开式垃圾收集容器,生活垃圾全部实行压缩车定点收集,密闭化运输。全面启动全国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工作,东胜区、伊旗、准旗和乌审旗已建成餐厨垃圾处理厂,运行管理良好。
——强化市容市貌综合整治。针对城市主干道、城乡结合部、城市出入口及重点公共场所的三乱小广告、违法经营、违规停车等影响市容环境的行为,通过网格化管理、签订门前五包协议等模式,大力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建筑工地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有效规范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从业人员行为。
——推行城市数字化管理。鄂尔多斯抓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契机,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管理水平,“数字东胜”“数字康巴什”“智慧伊金霍洛”等城市管理系统有序推进,东胜区初步实现公共场所WIFI网络全覆盖和免费使用。
城市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让市民真切感受到了城市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福祉。
距离小康生活更近了!
城市建设只是手段,改善民生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16年,鄂尔多斯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221元,比1978年增加了39942元,年均增长14.0%。
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家庭耐用消费品由过去的“老三件”“新三件”迅速向现代化的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汽车升级转变。从上世纪60年代的平房、70年代的筒子楼、80年代的单元楼、90年代的二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住宅、别墅,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也在逐步改善。
市民王芳来东胜区工作生活已整整20年。从开始的红砖平房到后来的低层楼房,再到现在的高档小区……20年间,她搬过好几次家,每次搬家都是因为城市发生了新变化。
“刚来东胜的时候,城市哪有现在这么大了,住的哪有现在这么好了,大部分地方都是土街土路。”王芳回忆说,“那会儿哪居住条件好、交通便利,家就往哪搬,哪敢买房定居了?”
随着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市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环境越来越优雅舒适,公交车更加便利通达,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分布,出门不远处就是大商场、大公园、大医院……这些巨大的变化,让王芳彻底打消了“不便利”“条件差”“学校远”等顾虑,8年前她选择在东胜区买房定居,为自己的搬家历史划上了句号。
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8.3平方米,比上世纪80年代末增加了27.9平方米。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城镇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正在成为时尚。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地覆天翻;展未来,风光无限。道路四通八达、天空蔚蓝如洗、大地广袤富饶、空气清爽怡人……鄂尔多斯城市建设发展的华丽蝶变,让这一幅记载着非凡“城迹”的壮美画卷波澜壮阔、气势磅礴。
千帆竞发东风劲,正是扬帆远航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个体量更大、功能更全、辐射更强的鄂尔多斯,正在向着世人展现着美丽和魅力。城美人美,明珠耀眼,鄂尔多斯城市建设的画卷持续永恒……
本文来源:内蒙古日报
本期编辑:高正彦 校对:何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