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探索》2024年01期目录及摘要


青年

探索

《青年探索》(双月刊) 创刊于 1983 年,是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广州市委员会主管,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主办的青年研究类学术期刊,是全国最早公开发行的青年类学术期刊之一,主要栏目有《特稿》《专题研究》《青年工作与政策研究》《青年现象与问题研究》《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台港澳青年研究》《外国青年研究》。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踊跃来稿!

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qntansuo@126.com

办公电话: 020-87535276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 33 号



《青年探索》2024年01期目录


 特稿


P5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青年逻辑                          

 ——兼论中国青年使命与党的青年对外工作

 /郑长忠

P20 中国青年研究热点议题与学术启示

/张志安 龚沈希

 专题研究:人工智能时代青年的自主性支持

主持人:王宁(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P32 从外在强制性到内在自主性     

 ——迈向儿童和青少年“自主性支持”的社会化模式

  /王宁


P43 数字智能时代“Z世代”的工作自主性     

/贾文娟


P55 自主生成式亲密关系:青年与人工智能伴侣的互动体验  

/贾梦真 翁漫琳 马昱堃

 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


P68 以己观世:理解当代青年思想观念与社会心态

       /付宇 李秀玫 桂勇


P79 农村基层组织青年后备干部供给困境研究

 ——基于广东全省9898个农村基层组织的调查数据

/肖汉臻


P91 青年发展视角下未成年人专门教育制度机能的反思

/王江淮



 台港澳青年研究


P101 社会心态视角下香港青年融入内地的机制研究

  /林仲轩 蔡楚萍



《青年探索》2024年01期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青年逻辑

 ——兼论中国青年使命与党的青年对外工作

郑长忠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人类文明发展逻辑演绎的必然结果。在推动人类经济命运共同体、人类治理命运共同体、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中,青年将发挥着先锋作用,并因其与科学技术的一般性关系、与网络技术的时代性关系、与数字科技的前沿性关系,决定了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青年将同时发挥着基础性、特殊性、关键性的创新作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青年也将在“质”和“量”上实现全面发展,青年发展的内容将得以深化和发展、空间将得以创新和拓展,在国家之间将形成青年普惠性发展格局,在文明之间将形成青年包容性发展格局,在代际之间将形成青年持续性发展格局。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倡国的中国青年,承载着参与推动和守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使命和责任,这就需要从价值、机制、组织、主体等要素以及空间和时间等维度构建党的青年对外工作新格局,实施党的青年对外工作新战略。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青年逻辑;中国青年;党的青年对外工作





中国青年研究热点议题与学术启示

张志安 龚沈希


【摘要】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作为标志时代最为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群体身上既有社会发展多变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直接投射,也有个体努力寻求自我价值能动性个体性调适性的积极尝试。文章尝试以具有启发意义的热点议题为切入视角,勾勒2023年国内学界关于青年研究的知识版图。通过研读筛选中文主流期刊的研究论文,将当下青年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概括为八个主题:青年就业、青年婚恋与家庭、青年流动与社会融入、青年消费、青年教育、青年社会心态与观念、青年媒介使用、青年工作与政策。文章认为,当下青年研究整体上显示了更精细的颗粒度和更丰富的话语层次,青年研究在延续传统学术关切的基础上对经典范式有所拓展。此外,文章还就青年研究的想象力、青年研究子领域间的理论对话、青年研究的实践性等问题给出思考,以期为学界推动青年研究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

青年;青年研究;研究热点;知识版图



从外在强制性到内在自主性

——迈向儿童和青少年“自主性支持”的社会化模式

王宁


【摘要】

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目标之一是让他们获得自主性。但一些教育和培养措施却可能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自主性的形成,在教育模式上,我们面临强制性与自主性的张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些社会化权威和机构用强制性来替代自主性,甚至以强制性措施来牺牲儿童和青少年的自主性形成。于是,一些外在的强制性和内在的自主性之间形成了“非此即彼”的零和关系。青年自主性缺失体现在:自主思考能力的缺失、自主选择能力的缺失、自主负责能力的缺失、自主实施能力的缺失。要避免以强制性来牺牲自主性,就要重新思考强制性和自主性的关系,实行“自主性支持”的教育和培养模式,以增强青少年应对未来时代的不确定性的能力。


【关键词】

自主性;自主性支持;强制性;社会化;青少年



数字智能时代“Z 世代”的工作自主性

 贾文娟


【摘要】

数字智能技术正在推动人们工作方式的变革,青年群体尤其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Z世代”正身处这场影响颇深的变革之中。随着新产业的兴起与新劳动的产生,青年群体在生产中获得了以创意设计自主性、规划安排自主性、技术运用自主性等为特征的工作自主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深受优绩主义影响的“Z世代”青年文化、数字智能技术的广泛掌握与熟练运用、企业劳动管理模式的革新与迭代这三个因素成为青年群体获取工作自主性的重要条件与动力。然而,数字智能时代的工作自主性并不意味着管理的缺失,而意味着管理方式的转变。我们需要为青年劳动群体的自主性成长提供支持,警惕其陷入自主性异化的困境。可以从法律层面入手,本着推动劳动者成长目的来发展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从社会层面入手,着力消除各类显性和隐性的歧视;以及从企业组织层面入手,理顺组织内部的工作协调,减少权力霸凌,打造包容、善意的职场文化。总之,帮助与支持青年群体的自主成长不仅是青年自身的要求,更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


【关键词】

数字时代;新劳动;青年群体;Z世代;自主性



自主生成式亲密关系: 

青年与人工智能伴侣的互动体验

贾梦真 翁漫琳 马昱堃


【摘要】

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情感消费的转变,青年通过使用人工智能伴侣自主生成亲密关系,重塑了亲密关系的边界。本研究通过考察青年与人工智能伴侣的互动体验尝试理解自主生成式亲密关系的建构逻辑与现实影响。研究发现,青年使用人工智能伴侣的目的包括生成情感代餐、关系克隆和生成原生伴侣;在共享和独享两种情境中,青年通过训练智能体、调整预期和转换角色等策略主动控制与人工智能伴侣的亲密程度,最终形成了与智能体退出互动、间断互动和持续互动三种结果。文章最后讨论了自主生成式亲密关系实践与现实关系的互构过程,分析自主生成式亲密关系带来的影响与潜在风险。


【关键词】

人工智能伴侣;情感消费;亲密关系;自主生成



以己观世: 

理解当代青年思想观念与社会心态

付宇 李秀玫 桂勇


【摘要】

当代青年群体在社会心态层面呈现出一系列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悖论,其背后是青年世代思想观念的三重面向,即以个人自由为前提的共同体认同、以个人生活机遇为落脚点的共同体发展伦理、以个人价值实现为标准的共同体分配正义。上述思想观念根植于青年世代“以己观世”的认知结构,即以自我为起点的平等主义原则。青年群体总是从个人的预期、价值、经验、感知(“己”)出发,观照那些先验的、外在的、强制的权力结构和社会规范(“世”),对于“己”与“世”平等与否的经验和感知决定了差异化的社会心态呈现。当青年世代体验到“己”与“世”平等时,以自我为起点的观念、逻辑和话语可能创造出一种自发的、原生的、共享的情感认同,补充和丰富主流观念、逻辑和话语的叙事并强化其合法性;反之,主流观念、逻辑和话语被视作一种异己的结构性权力,两种思想资源之间的潜在张力具象化为对占据社会结构(例如权力、财富、知识)优势位置群体的负面评价,甚至是对整体性的社会事实与运行规则的消极取向。因此在“以己观世”的认知结构下,青年社会心态可能呈现的演进趋势及治理挑战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青年;价值观;社会心态;思想观念;认知结构



农村基层组织青年后备干部供给困境研究

 ——基于广东全省9898个农村基层组织的调查数据

肖汉臻


【摘要】

文章基于广东全省农村基层组织调查所得典型案例材料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村干部的工作过程以及村干部岗位与农村青年的适配性。研究发现,农村青年不愿意担任村干部的原因在于政策下乡背景下村干部“专职化”的程度不够,又挤压了村干部兼业时间,导致村干部工资待遇较低且相对清闲的工作状态,与农村青年对工作岗位的高收入、高发展上升空间的要求不相匹配。摆脱农村基层组织的青年后备干部供给困境,就要从工作量和工作待遇两方面同时着手,向专职化和兼业化两个方向同时迈进,压缩村干部编制,进一步推动村干部专职化,并建立村庄公共事务人才库及误工补贴机制,使农村基层组织人员配置更具有灵活性,并与中国农村治理的“半正式基层行政”模式相适应。


【关键词】

农村基层组织;青年后备干部;村干部专职化



青年发展视角下未成年人专门教育制度机能的反思

  王江淮


【摘要】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青年发展提供纲领性依据,提出“建立针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和涉罪青少年进行教育矫治的有效机制”的发展目标,并将“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作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域的主要措施之一。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专门教育制度设计了替代刑罚、犯罪预防和国民教育三个机能。以“目的—机能”为框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的专门教育制度正面临着对刑罚的替代乏力、对犯罪预防的认知偏差、对教育义务的履行困难等三方面的问题。完善未成年人专门教育制度,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所确定的发展目标为指导,构建保护处分的行为体系和处遇体系刻不容缓。具体而言,应当回归罪错语境,提高刑事责任年龄,将青年发展政策法治化,尽早出台《专门教育法》,从准入程序、教育主体、教育形式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以走出“矫正失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刑罚扩张—矫正失败”恶性循环的怪圈。


【关键词】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未成年人;专门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社会心态视角下香港青年融入内地的机制研究

 林仲轩 蔡楚萍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肩负着推动国家“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的使命。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社会感受和内地融合三大维度,尝试建构针对香港青年“感受—认知—行为”的研究模型,为解决香港青年激进行动问题,引导香港青年价值观提供有益参考。研究发现,内地及主观社会阶层为中上阶层的香港青年社会心态更正面,也更愿意融入内地,正面的社会感受有助于促进香港青年的社会态度和融入内地的行为,对中上阶层的负面感受进行有效引导也可促成其改变态度而融入内地。最后,对国家政策的正面认知能提升香港青年融入内地的可能性。香港青年会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及对国家政策的效果进行综合考量,进而做出是否融入或者深度融入内地的选择。


【关键词】

香港青年;社会心态;主观社会阶层;社会融入

图文 / 李    洋

新媒体排版 / 王叶子、刘    钰

初审 / 吴    瑾

终审 / 谢素军、谢碧霞


点一下阅读原文下载当期《青年探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