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预告 | 他乡的早晨——张跃仑写生作品展

深圳美术馆 深圳美术馆
2024-09-07


主办单位

深圳美术馆


展览时间

2021年12月29日至2022年1月16日


开幕式时间

2021年12月31日(星期五)下午4点


展览地点

深圳美术馆B展厅





心中有梦    眼里有光


仑哥说要办以“他乡的早晨”为主题的写生展,作为仑哥的粉丝,我首先的反应是欣喜,个展能够让喜欢仑哥的朋友们分享他对艺术的热爱与生活的感悟,这是大家期待已久的。仑哥接着说,想让我做他的策展人,我又深感惶恐。从粉丝到策展人,这个跨度也太大了。实话实说,我对画作只限于喜欢及欣赏,并不具备专业策展人的身份。但对平时惜字如金、傲骨铮铮的仑哥,我只能恭敬不如从命。


仑哥在我认识的人中,是神一般的存在。根据工作需要及组织安排,从体育局长到街道书记、财政局长,再到统战部长,把岗位变换及跨度极大的每一份工作都干得风风火火,有声有色。履职尽责、敬业专业的同时,还能收获一批挚友铁粉。工作之余,仑哥还有让他倾注全身心热爱并享受其中的另外一面,摄影与绘画。仑哥是一个能将工作与生活两大板块完美结合的典范,工作大有作为,生活有滋有味。其职业生涯可用“罗湖是我家,一生服务她”一句话概括,工作中,身担重任、勤勉敬业、尽职尽责,对自身升迁,却无欲无求,甘于平淡。生活上,仑哥有深爱的摄影、画画相伴,活出了自身的精彩。15岁开始画画,16岁高中毕业后下乡5年间,画笔与劳作用的尿桶、锄头、犁耙相伴, 恢复高考后,阴差阳错,抱憾美院,入读体院。20年后,41岁,重拾画笔,此后20多年间,再未放下。


大凡假期,出差间歇,荣休之后,遵循内心,背上相机,带上画箱,去摄影!去写生!既不为名,也不图利,单纯为兴趣而画,因少年时代追求的梦想萌发而画,爱的那叫一个纯粹、真挚、舒爽!


有幸与仑哥数次一同赴他乡远行,他是团队中最为吃苦耐劳的,比我们多了一个装备——一个极大极重的黑色双肩背包,里面是绘画工具与摄影器材。出行的每一天,他都起早摸黑,像个独行侠,摄影、画画一起上。我们还在梦乡,他已独自外出作画;我们晨起,他已归来,面带心满意足的微笑,轻松说道,又收获一幅满意写生。20年间,在广袤的欧洲大陆、美加地区,还有祖国宝岛台湾、东方之珠香港,均留下仑哥背包写生的足迹。退休之后,真诚拜师,四处观展,勤于创作,还重返学生生涯,顶着酷暑,远渡重洋,赴马德里美术学院参加在国际上有极高赞誉的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教授的课程。那份对画画单纯、狂热而坚守的感情,令许多专业画家、美院学生们自叹不如。


仑哥的画作与他的为人一样,简单,干净,自然,质朴,却又充满激情与力量。我敬重于他为人处事真诚宽厚、落落大方、坦然自在,也感动于他对自己热爱的事物执着不懈的追求。用心体会写生展的每一幅作品,犹如聆听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仑哥内心的信仰与追求,触摸到他心静如水之下的澎湃激情。正如罗丹所说,“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艺术无需用文字解释,而需用心来感受。“他乡的早晨”张跃仑个展用一幅幅写生告诉我们,心中有梦,总有实现的可能,哪怕最终梦醒,记忆也是财富。追梦路上,来时,咫尺天涯,归去,天涯咫尺。值此画展,祝愿仑哥向他心中的神圣之地一步步前行,越来越近……



王萍

2021年11月





艺术家简介



张跃仑,深圳人。1983年毕业于广州体育学院足球专业,教育学士;201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美术学院“重塑经典——洛佩兹具像艺术研修班”学习。

国际网络课程
2020.5西班牙艺术家豪尔赫.加耶戈“城市郊区景观:(一)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课程。
2020.12 西班牙艺术家豪尔赫.加耶戈,肖像课程。
2021.01 西班牙艺术家安东尼奥.腊拉“曲线透视法静物写生”课程。
2021.04 西班牙艺术家安东尼奥.巴拉沃纳“索罗亚外光绘画”课程。
2021.05 西班牙艺术家豪尔赫.加耶戈“城市郊区景观:(二)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课程。
2021.11 西班牙艺术家安德烈斯.加西加.伊巴涅斯“欧洲传统静物绘画”课程。
2021.11 西班牙艺术家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加“西班牙写实与具象绘画”课程。




艺术家自述

他乡的早晨
 
今年初,在整理自己的旧画作时,有意将2003年以后在海外、台湾地区、香港写生的小幅油画和水彩作品归类在一起时,细数一下,已有七十张之多,如果将作品单张地看,只是一张写生作品而已。无意间,将这些作品一连串地摆放在一起时,细看,脑海马上引起一串串的记忆和道出一个个的故事,可能是画与画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作用,效果显然就不一样了。有意与无意间地发现,画幅虽小,但是,小画幅的表现自然,随意,画里时常透出小小的一点灵气,在不同时期将他乡的感觉表现出来,串在一起,成行成市的感觉,行气了,有了行气,就像一篇完美、娓娓道来的文章,一气呵成,朗然入目,心宽了。于是乎,诉求于张燕方馆长,将这篇娓娓道来的故事与朋友们分享。这是《他乡的早晨》的初衷。

因为喜欢画画,遇上广交朋友的工作岗位,受旅台画家冉茂芹老师小幅油画的感染,在海外、台湾地区、香港的旅途上,带上小画箱,当团友还在梦乡的时候,独自在酒店的窗口和附近,或约上出租车漫无目的地寻找写生景点,在陌生的土地上,用小幅画,诠释他乡的风土人情,记录旅途的轨迹。从2003年开始至今,这个“小动作”已成为外出的习惯和常态了。换句话说,“走到哪儿,画到哪儿”。

世界虽大,我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追求,去践行,去经历所见所闻。《布拉格的查理大桥》,是电影《布拉格之恋》的一个延想,青春时期没有机会到过这异国风情浪漫的地方,更没有机会享受青春时期应该有的青春过程,希望寄予画作,如身临其境,享受应有而没有享受的遗憾。2016年7月的一天清晨,我独自站在空旷、只有寥寥数人的布拉格查理大桥上,摆上画板,将查理大桥画得空寂一片,空寂得直入云宵,梦想开始了,如入无人的境界;《多瑙河绿桥》《伊利莎白桥》是因为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和斯特劳斯家族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自然而然,多瑙河逶迤蜿蜒,河水清透发青,川流不息,布达佩斯的“白桥”、“绿桥”横跨在多瑙河上相互辉映,今天的布达佩斯宏伟壮观的建筑和浪漫色彩无愧于斯特劳斯家族;德国巴登.巴登,是2006年世界杯德国国家队的主场,源于出身足球专业的缘故,崇尚德国“战机”的斗志和团队精神,《巴登·巴登教堂》《巴登·巴登的早晨》是对德国“战机”的敬意;萨尔斯堡,总被与生俱来的浪漫及带有淡淡忧郁的气息笼罩着,贝多芬的《庄严弥撒》隐隐约约萦绕在古城的每个角落,卡拉扬以深沉虔诚的心灵诠释着萨尔斯堡,《萨尔斯堡古城》《萨尔斯堡盐山》致敬在此出生的两位大师;多伦多是儿子留学之地,从洛矶山脉、多伦多、蒙特利尔、魁北克到渥太华,一路乡愁;大不列颠系列,因雾都伦敦印象先入为主,画面总是灰蒙蒙的调子,清晨下着小雨,在侨居格拉斯哥李亦辉父子的陪同,站在爱丁堡图书馆的走廊下,远眺着爱丁堡的古城;《克拉科夫古城》是历届波兰国王和总统举行就职典礼的地方,一次世界大战时斯大林没有命令苏联红军轰炸而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而受到保护,以100欧罗的代价约上美女地陪作向导,站在克拉科夫古城外的河边,仿佛天上布满了苏联红军的战机,淡然,完成两张《克拉科夫古城》之作;台南白河镇,西临太平洋,对岸就是祖国大陆,台南白河镇的原住民对我说,大陆和我们从来就是两兄弟,一家人。乘坐白河镇吴姓里长的车,在温子岭的山顶上,望着浩瀚的太平洋,一路向西就是祖国大陆,此时想起王勃的诗句“天涯若比邻”,现在哼起“坐上那动车去台湾”,那日子,近了。

走在他乡,时常产生逆向思维。逆向,站在祖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逆向的思绪在异国他乡油然而生,乡愁直湧心头,这种感觉尤为特别、纯真。这种情怀源于祖国日益强大,让几千万中国的海外侨胞在世界站起来了,强大起来了,乡愁也让我更深刻体会到海外华人生存不易,他们不惜以生命奋斗而生命不息。英国,是我到达最多的地方,从1993年到2014年,每逢到伦敦,都会约上初中的同学、朋友一起叙旧,叙旧的时间是伦敦凌晨一点,至今未变。他们都是在日以继夜工作,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仍在打拼;捷克古姆洛夫古城有间中国人开的“北京酒楼”,酒楼的老板娘刘欣颖,是位上海姑娘,带着一口浓浓上海口音的普通话,“侬请侬请”,年轻、漂亮,那是1993年的事儿。这些年曾三次光临“北京酒楼”,可是这位侬本多情的上海姑娘就像插在古城墙的鲜花一样,城墙依旧,鲜花已凋零。也许古姆洛夫是她人生最后的归宿吧。

世界真大,不知道天边在哪里,世界真小,有人类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走在他乡,并不陌生,处处可见祖国的亲人。他乡的早晨,记忆过去的故事,想念远方的朋友。咫尺天涯,相思无用。  

鸣谢策展人王萍女士、深圳美术馆张燕方馆长、深圳一画院、文桢非老师、杨达明老师、方晓龙老师、晏清老师、张国荣先生以及深圳美术馆全体工作人员。
 
张跃仑
2021.11.11




部分展出作品欣赏

《九龙公园》15cm x 20cm 2003

《新界长洲》20cm x 15cm 2007

《伦敦 温布莱球场的早晨》20cm x 20cm 2007

《匈牙利 布达佩斯绿桥》14cm x 19cm 2007

《德国 巴登 巴登》25cm x 20cm 2007

《奥地利 萨尔斯堡的凌晨》20cm x 15cm 2007


《捷克 布拉格的早晨》15cm x 20cm 2007


《加拿大洛基山 班夫》17cm x 23cm 2008

《美国 洛杉矶河边县的早晨》 20cm x 20cm 2008


《美国 科罗拉多大峡谷》18cm x 24cm 2008


《爱尔兰 都柏林 Bray Head》25cm x 19cm 2010

《爱丁堡古城》30cm x 40cm 2010

《波兰 克拉科夫古城》30cm x 40cm 2010


《北爱尔兰 贝尔法斯特》25cm x 20cm 2010

《苏格兰安德鲁斯老球场》30cm x 40cm 2010

《香港维多利亚港》50cm x 60cm 2011

《香港维多利亚港》50cm x 60cm 2011

《台湾白河镇温子岭》31cm x 25cm 2011

《德国德累斯顿的早晨》40cm x 30cm 2016


《布拉格查理桥》30cm x 40cm 2016

《新界大澳》50cm x 60cm 2017

《巴塞罗那》26cm x 18cm 2019

《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美术学院 》26cm x 18cm 2019

《西班牙女郎》26cm x 18cm 2019




艺术评论


待看他乡

走过了很多路、遇到了很多的人、看过很多美景,此时此刻,只想用更美的方式把点滴记录下来。

张跃仑先生就是以画者和外交者的双重身份,走遍了全世界,也记录下了"他乡的早晨"。他虽不是美术专业出身,但他的执着和坚持完全不亚于专业的艺术家:一路走一路画,把自己的人生书写得如此的丰满和精彩——一看他的画就明白了,从画面构成到色彩的处理无不展显他在这方面的天赋和智慧。他的画面磅礴大气,总是洋溢着一种欢乐静谧的气氛,流露出真挚、朴实和深沉的情感,饱含他对生活真诚的热爱;他靠着自身丰富的阅历和扎根修炼,成为一名让我们备受尊重的艺术家。他画的深圳东门老街的一批画,至今还停留在我的脑海里,生动传神,历历在目。画如其人,画面自然流露着画者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品性。

他平时像个老大哥一样,宽容且豁达;对我们而言,信任是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大伙都信任他,喜欢围着他转,一起画画,一起开心和分享;他是地道深圳人,历经了深圳从小渔村到现代大都市的变迁。经历是人生的财富,他在经历中总能不断收获,并能坚守初心。

在他身上有着老深圳的影子,身边总能见到他的一群学生或本村发小,他们淳朴、开放、包容,热情好客,有种扑面而来的脚踏实地的温暖,不标准的普通话让人感觉到别有一番亲切在其中。他独有的感召力,让我们相聚相知,让我们怀揣着发自内心的感动,和他一起漂洋过海,待看他乡。

文祯非 
2021年11月


仑哥部长

张部长,大家会亲切的称他为仑哥!我还是喜欢称他为部长,这样感觉既尊重也不失亲切!平常我都是用粤语跟部长交流的,就是喜欢粤语的韵味与广东的传统文化,哈。部长为人亲切,助人为乐,处事干脆大气,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一句“冇理佢”绝尘而去,一笑而过。另外他的歌声厚重有特点,曾经唱谭咏麟的粤语歌《忘不了你》,歌声浑厚而有苍桑感,独特而美妙的唱法在不知不觉中把人带进了那个年代……

部长曾说,画画就是信仰,几十年来,他就是这样带着特制的三节高脚小油画箱,从深圳画到大西北,从国内发到国外,画了大量生动而精彩的写生作品。由于他的勤奋与努力,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因此存放空间出现紧张的局面,导致了部长对厚的油画外框存在着“恐惧感”,哈哈。

记得在2017年秋天,部长约了广东知名油画家李金明,带上我从深圳出发,到了香港一个渔港去画写生,这渔港很朴实也很亲切,到处的景物都可入画,我们在街边可以画,水边可以画,连住处楼上阳台,像个观景台,画面随手可得,几天里大家都画了不少满意的写生作品,收获不少。特别有意思的是,除了写生外,还留下了不少有趣的记忆,例如在吃饭的付费方式上就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深圳手机在手,基本上什么的费用都可付,所以已经很长时间没见过现金了),饭后结账时老板会清楚的告诉你,不能刷卡,不能微信付款(也没二维码给你扫),只有交现金,而且不收500元面额的港币(防假钞票)。由于准备不足,身上的现金不多,这样一来心都慌了,顶不了多长时间就没钱回深圳了。此时的部长若无其事,淡淡的说:冇事,随即就叫香港的朋友从市区拿了些港币过来(兑换)应应急。

在渔村画一天,上午一张,下午一张,大家收获都不少,傍晚满怀轻松喜悦的心情,到街上走走,看到一家环境优雅,门口还有两张露天歺桌的歺厅,想进去喝两杯冰冻啤酒,交流一下写生心得,才刚刚坐下来,老板娘就及时的提醒我们说:阿生,等下八点半我哋就收档架啦(香港话),哈哈哈,真没想到,这个香港渔港的慢节奏生活是到这种地步的,有点意思。

部长日常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研究油画材料特性,不断在实践中研究绘画技巧,特别是参加了洛佩兹大师班在西班牙马德里学习后,油画艺术的表达有着飞跃性的发展,照片中在洛佩兹左边的部长,帅气、有才情!在近期的写生中,《贵德国家地质公园》这张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画面构图很有想法,有特点,把两张油画内框合并成一张别致的横构图,画面宏大而宽广,用笔肯定有力,色调高雅明亮,层次分明,空间感强,表现技巧运用淋漓尽致,画面确实是“无得顶”。

在此祝张部长艺术丰收,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艺术更上一层楼!人生更精彩!

杨达明
2021年冬


初心未改

仑哥个人画展即将开展,首先是热烈祝贺!发自内心的高兴!再就是佩服点赞!

不忘初心,这句话用在仑哥的艺术追求上再合适不过了。青年时代的仑哥,痴迷画画,由于种种原因,高考进了体育学院,画画情结在仑哥的内心深处一藏就二十几年,近十来年,仑哥重拾画笔,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说,已完完全全,地地道道成了职业画家了。

画画是件不容易的事,在仑哥身上,无论是外出写生或是在画室创作,可以看到一位艺术的信徒、虔诚者的用功和专注;看到不一般的付出和努力,实在是令人感动和佩服。

近几年,仑哥的画应邀参加多场专业展览,举办多次作品联展,但这些都不是仑哥所要的,仑哥就是在画画中找到自己内心的愉悦,在寻找青年时代的初衷。

本次仑哥的展览标题为“他乡的早晨”,很有诗意,我想,他的艺术追求同样像初升的太阳,美好的一天刚刚开始。

方晓龙
2021年11月20日


致“他乡的早晨”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昨晚,我搜索“阳光”一词,结果马上跳出来一篇文章,叫“追寻阳光”,那是我在一画院“象由心生”第四回展览上写的,时间是2018年2月。算一算,一晃眼已是3年多了,接近4个年头。

2021年的12月又将有所不同。

一画院的院长终于开始举办个人画展了,取名“他乡的早晨”。

“他乡的早晨”,让我想起薄雾和弥漫在雾中若隐若现的阳光,直到一缕缕阳光穿透晨雾,一切开始变得清晰明朗。

感慨万千。一画院从成立到至今,已经七个年头,人们常说“七年之痒”,而一画院的热情却是一直一涨再涨。从2011年的“罗湖记忆”众画友们与院长结识,到2021年的“他乡的早晨”,一画院的队伍逐渐壮大,个中滋味只有历经一画院数次展览的画家们才能深刻体会到,明白其中的诸多不易。

对于我们每一个移民到深圳的人而言,这里都是他乡。但他乡成吾乡,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深热爱着脚下这一片热土。在这片日渐繁华的土地上,这帮志同道合的画友一拍即合,而院长就犹如那根定海神针,以他的志趣、心气、品格,深深吸引凝聚着大家,衍生出一个不断切磋、共同提高的本土艺术家集聚体。

深圳本土的文化魅力,在于当年边防小镇留下的无数动人的故事。而院长就是一个颇有故事的丰富的人,随口道来的,全是城南旧事,无论是张家兄弟还是思月祠堂,那都是一幅幅改革开放历程中栩栩如生的画面。深圳在开放包容中走向未来,而罗湖四十年的记忆,都浓缩在这位满怀善意、坚定执着的身兼多重身份的大哥身上,他的举手投足无时不刻带有一份自信、笃定、坚毅,但他自认为只是一名画者。

而这名画者太不一般。从小起,他就热爱艺术,在他的笔下,记录了70年代的老深圳原貌,在四十余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从未停止过绘画及创作,即使再忙,他也会抽出时间安安静静地与画面、与艺术家对话。他对艺术满心虔诚,在创作道路上是勇者,更是开拓者。

“他乡的早晨”让我觉得多多少少与“一”相关。一画院的“一”会让人展开许多联想。“一”是之初,“一”是旭日,“一”也是希望。正如我在外写生时, 常见暖阳东升,映照在桔黄色的山脉上,几棵白杨直直矗立,生命的力量随“一”而开怀绽放。

“一”是生长的开始, “一”带我们走向远方。岁月悠悠,时光逝去,回望每一次一画院举行的展览,都意味深长。而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再一次同声相应、同趣相惜,为画者大声喝彩,愿知音常在。
晏清
2021年11月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