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展开说 | 与时代共振,与时代共情
“这不是废墟——应天齐当代艺术展”已于2024年6月28日在深圳美术馆开展。此次展出作品创作时间跨度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素描、水粉、水彩到版画,从影像再到装置,展现了艺术家应天齐从艺六十余年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点击查看完整视频创作的一刹那和欣赏的一刹那是不太讲道理的展览位于深圳美术馆(新馆)1、2号展厅,一个面积1300平米,高度达到13.9米的空间。对于如此体量的空间,应天齐表示:“第一天看到它,我就爱上它了,它触碰了我的心灵。”从展览筹备期开始,应天齐就对展厅做了深入地研究,制作了多个展厅及作品模型。布展的13天里,艺术家每天沉迷在空旷的展厅,试图让作品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能和空间对话,和空间呼应。他要通过独特的视觉方式向观众传递心中的信息。进入展厅,红色的墙面和灰色的废墟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这也是年代的对比,艺术家希望通过这种对比传达出一个信息:“一个时代过去了,一个时代在废墟当中诞生了。”巨大木箱装置和万人捡砖的视频,黑色的画室和砸碎黑色世纪末的行为,西递村的版画和木刻原版以及墙壁上厚重的综合材料……所有的作品由地面绵延的废墟连接在一起。这些作品在展厅空间内相互关联、相互映照,共同构建了一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界限的深刻对话。在艺术家看来:“创作的一刹那和欣赏的一刹那是不太讲道理的。”事实如此,这种强烈的视觉震撼,观众唯有在现场身临其境,才能体会这片“废墟”所传递的时代情感和永恒诗意。从心灵出发从情感出发从环境出发“艺乃心声,心不孤起,仗境方生耳。”应天齐对苏东坡的这句话深有感触,他解释说:艺术是心灵的声音,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表达,这种表达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艺术家所处的环境和所经历的事物。正是这些外在的景象和内在的感受,触动了艺术家的心灵,激发了创作灵感。在“西递村”系列版画创作结束以后,应天齐开始了“世纪遗痕”系列的探索。他试图寻觅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去表达他对历史、时代以及社会的进步在他心里产生的触动。正当他酝酿新的表现方式时,应天齐接到了来自家乡的邀请,做芜湖古城改造的顾问。于是他尝试着进入了古城改造这个社会项目,不曾想这个决定为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芜湖古城改造项目第一期顾问做了三年,期间遇到了威尼斯双年展,应天齐做了一个很大的砖头,带到了威尼斯。这个大砖头上有“西递节孝祠”几个字,是一个古建筑的一个部件。“芜湖古城改造能触动我的心灵。”他强调:“就是你们觉得这砖头不重要,这古砖不重要,我做成大的带到威尼斯,告诉你这个古砖很重要。”作为出生、成长在古城里的艺术家,应天齐对这里倾注了特别的感情和责任,而这一切回过头又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从心灵出发,从情感出发,从环境出发。”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让应天齐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动人的真诚。当代艺术的一种力量“创作者和欣赏者,互相是一个交际关系。”应天齐六十年来的创作和人生经历,通过此次展览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展览开幕后的一周,他几乎每天都会来到展厅,看看观众如何观看他的作品。有时看到观众在年画面前留影,他也会猜想,也许这是一位在怀旧的老知青。甚至还有观众特地从上海、北京赶来参观展览,即便应天齐带着口罩,也时常会被热情的观众从人群中认出并与他合影。正如本次展览的主题所揭示的:“这不是废墟”,这当然不是废墟,但是它又是由废墟组成的。西递村的版画、世纪遗痕的综合材料、废墟里捡砖的行为,3D打印的箱子等等,它们都与废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认为:“如果这些信息能够很好的传递给观众,我是会感到很欣慰。”在他看来,自己传达的信息不停地被观众接受,观众又由此生出许多他们自己想法,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前来打卡的观众络绎不绝,正如小红书上有博主写下:“我们站在废墟上看废墟”,这一刻,正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情,也是艺术作品与这个时代的共振,这就是当代艺术的一种力量。